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多问“还有什么”是问题教学的一种形式,采用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是在新课标下物理课堂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到它对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成功之处。
一、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的思维很封闭,没有伸缩空间。存在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栽豆”的现象。采用“问答式”的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思维逐渐变成“直线型”。这种教学方法气氛较低沉,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听课时精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学效率不高。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还有什么”,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情可做。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
例如,在《密度应用》这节习题课中,我选用这样一道题目:某单位要购买5kg的酒精,用容积为5.5L的容器能否装下?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用求5kg的酒精体积是多少这种方法来进行判断。为了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我进而启发学生从“5.5L的容器能装下多少千克的酒精和5 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5.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扩散思考。以上解法中,第一种方法属于常规思维,一般学生都能想到,而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看似简单,但都隐含着一种发散思维——先假设后论证。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中问“还有什么”,学生的回答有时像是跑題,但却引导所有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使一般的学生围绕基本方法做文章,优等生往往有一鸣惊人的表现。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致的意见,从而使学生整体思考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过去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的事情,现在变成同学们共同的事情,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学生思维的点多了,思维的面广了,教学的形式灵活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课堂变成一个立体结构。
二、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你怎么还错?这就是没有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没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直接结果。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教上看,教师是主体;从学上看,学生是主体。传统教学只注意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多问“还有什么”,可以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也避免教师“一言堂”。将知识的研究过程交给学生,能更好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应在“疑”字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发挥其创造性。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组实验中,学生依照课本介绍的方法用平行光源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后,我对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1)除课文所述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测出焦距?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2)凸透镜成像时如果移开光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的像吗? (3)如果用手指遮住凸透镜的中间部分,还能成像吗?所成的像有何变化?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大胆实践。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多问“还有什么”,让学生亲自尝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可能答案的探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交流,培养了表达能力;通过探索、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中形成“自我”的良好发展
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给学生一条学习之路,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锻炼,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我能行,能学会”的自信心。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问学生: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事例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经过思考、讨论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1)正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所以才会见到影子,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就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影子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了。(2)木匠用刨子刨木头时,总会闭上一只眼睛检查木头是否平直,这也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3)人们为枪械设计了准星,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个实例。(4)排队的时候,教练会从前面或后面看队伍是否站齐了,很显然,这也是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5)做手影游戏。(6)小孔成像。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多问一些“还有什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参与中形成“自我”的良好发展。
郭沫若曾说过,我们不仅需要实事求是,而且需要异想天开。在现实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继承学习,缺乏创新学习,就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教育。“还有什么”这句平常话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可以成为物理课堂教学上很好的一个模式。
一、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学生的思维很封闭,没有伸缩空间。存在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栽豆”的现象。采用“问答式”的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思维逐渐变成“直线型”。这种教学方法气氛较低沉,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听课时精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学效率不高。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还有什么”,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情可做。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固定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做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的练习,促使学生广泛地搜寻自己的记忆贮存,尽可能提取更多的信息项目来寻求答案。
例如,在《密度应用》这节习题课中,我选用这样一道题目:某单位要购买5kg的酒精,用容积为5.5L的容器能否装下?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用求5kg的酒精体积是多少这种方法来进行判断。为了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我进而启发学生从“5.5L的容器能装下多少千克的酒精和5 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5.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扩散思考。以上解法中,第一种方法属于常规思维,一般学生都能想到,而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看似简单,但都隐含着一种发散思维——先假设后论证。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中问“还有什么”,学生的回答有时像是跑題,但却引导所有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使一般的学生围绕基本方法做文章,优等生往往有一鸣惊人的表现。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致的意见,从而使学生整体思考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过去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的事情,现在变成同学们共同的事情,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学生思维的点多了,思维的面广了,教学的形式灵活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课堂变成一个立体结构。
二、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你怎么还错?这就是没有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没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直接结果。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从教上看,教师是主体;从学上看,学生是主体。传统教学只注意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多问“还有什么”,可以使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也避免教师“一言堂”。将知识的研究过程交给学生,能更好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应在“疑”字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发挥其创造性。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分组实验中,学生依照课本介绍的方法用平行光源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后,我对学生提出如下的问题:(1)除课文所述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测出焦距?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2)凸透镜成像时如果移开光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的像吗? (3)如果用手指遮住凸透镜的中间部分,还能成像吗?所成的像有何变化?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大胆实践。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多问“还有什么”,让学生亲自尝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种可能答案的探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交流,培养了表达能力;通过探索、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中形成“自我”的良好发展
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给学生一条学习之路,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锻炼,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问题教学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我能行,能学会”的自信心。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后问学生: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事例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经过思考、讨论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1)正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所以才会见到影子,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就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影子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了。(2)木匠用刨子刨木头时,总会闭上一只眼睛检查木头是否平直,这也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3)人们为枪械设计了准星,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个实例。(4)排队的时候,教练会从前面或后面看队伍是否站齐了,很显然,这也是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5)做手影游戏。(6)小孔成像。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多问一些“还有什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参与中形成“自我”的良好发展。
郭沫若曾说过,我们不仅需要实事求是,而且需要异想天开。在现实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继承学习,缺乏创新学习,就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教育。“还有什么”这句平常话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多问“还有什么”的教学,可以成为物理课堂教学上很好的一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