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而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培养学生物理兴趣性的点滴体会,导出兴趣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兴趣 ;物理教学;适时设疑;培养
中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全新的课程,开始时学生信心十足,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不少同学对物理的新鲜感逐渐淡化,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注意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是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拼命灌输理论知识,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由此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十几年来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验所得,谈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因地制宜,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很实用,有价值。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教师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体积,而且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手饰吗?教师肯定的给予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听课情绪更高,求知欲望更强,能出乎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要每节课都能坚持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燒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消除“读书无用”的思想。
二、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上好起始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物理课产生良好的印象?关键是上好起始课。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些有趣的实验。如:让学生观察烧瓶颈部的水沸腾了,而金鱼却在下面的水中游来游去;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等等。还可以向同学们讲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一杯热水冒“白气”,冰棍也冒“白气”,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夏天却看不到;人绝对不能靠近高压带电体,但鸟雀却平安地停在高压裸线上。这些做法都可以使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兴趣盎然,爱上了物理课。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而兴趣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每上一节课都有新鲜的感觉。如:在讲“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演示实验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总是浮在水面,而铁块放在水里总是下沉呢?学生答:因为木块轻,而铁块重。这时教师用实验来展示同质量铁块与木块放在水里的情况,又问:同质量铁块与木块放在水里,铁块为什么还沉下去呢?学生可能引起惊异,再问: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认识冲突,急于知道其原因,这时教师拿出一支剪去头部的废牙膏壳,卷成实心状,放到水杯里,则见牙膏壳下沉,然后又将牙膏壳恢复成圆筒状,头朝下放入水杯中,牙膏壳立即浮在水面上,接着又问:牙膏壳的质量未变,为什么空心的牙膏壳能够浮在水面上呢?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重视实验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做好演示实验。初中生身心发育迅速但尚未完全成熟,对新学的物理知识充满好奇心,但未必都能理解。例如“浮力产生的原因”对于初中生来说还很难理解的,但如果采取下面的教学方法,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师将塑料饮料瓶去底,打开瓶盖倒放,将一好的乒乓球放入该饮料瓶中。让学生猜测如果注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想完后再注水,此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使球浮起。思考讨论后,把瓶子放入一盛有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至漂浮,从而很自然的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二要认真指导和规范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虽然都喜欢上分组实验课,难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熟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数据探索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由于给了学生自由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常常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最后我将学生连接的电路进行汇总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是让学生边学边实验。物理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而很多学生不理解却去死记硬背,“边学边实验”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感性认识,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体会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两个小灯泡串联组成的电路中,要求学生用电压表测两只小灯泡的电压,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小灯泡不亮或电表没有示数等故障,自己不知原因何在。我指导学生将其中某个灯泡断路(拧松灯泡使之与灯座脱离)或短路(用一段导线将灯座的两个接线柱连起来),观察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然后换另一个灯泡重复上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电路故障的感性认识。最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以后学生做实验出现类似故障时自己就能排除。“边学边实验”一方面使学生逐渐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另一方面养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理论、去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从而消除学生畏难、厌学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显然,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给学生做一些演示实验,或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边学边做,再加多媒体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长期使学生对物理课感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物理实验教科书,都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心中酷爱物理的情感去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 ;物理教学;适时设疑;培养
中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全新的课程,开始时学生信心十足,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不少同学对物理的新鲜感逐渐淡化,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注意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是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拼命灌输理论知识,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和信心。由此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十几年来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验所得,谈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因地制宜,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很实用,有价值。如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教师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体积,而且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手饰吗?教师肯定的给予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听课情绪更高,求知欲望更强,能出乎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只要每节课都能坚持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燒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消除“读书无用”的思想。
二、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又是激励人们探索知识的起点,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每一节课我们都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上好起始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看,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物理课产生良好的印象?关键是上好起始课。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些有趣的实验。如:让学生观察烧瓶颈部的水沸腾了,而金鱼却在下面的水中游来游去;水在纸制的“锅”里烧开等等。还可以向同学们讲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比如:一杯热水冒“白气”,冰棍也冒“白气”,冬天能看到口中吐出的“白气”,夏天却看不到;人绝对不能靠近高压带电体,但鸟雀却平安地停在高压裸线上。这些做法都可以使同学们感到十分新奇,兴趣盎然,爱上了物理课。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而兴趣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每上一节课都有新鲜的感觉。如:在讲“物体的浮与沉”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演示实验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总是浮在水面,而铁块放在水里总是下沉呢?学生答:因为木块轻,而铁块重。这时教师用实验来展示同质量铁块与木块放在水里的情况,又问:同质量铁块与木块放在水里,铁块为什么还沉下去呢?学生可能引起惊异,再问: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认识冲突,急于知道其原因,这时教师拿出一支剪去头部的废牙膏壳,卷成实心状,放到水杯里,则见牙膏壳下沉,然后又将牙膏壳恢复成圆筒状,头朝下放入水杯中,牙膏壳立即浮在水面上,接着又问:牙膏壳的质量未变,为什么空心的牙膏壳能够浮在水面上呢?这时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重视实验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从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一要做好演示实验。初中生身心发育迅速但尚未完全成熟,对新学的物理知识充满好奇心,但未必都能理解。例如“浮力产生的原因”对于初中生来说还很难理解的,但如果采取下面的教学方法,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师将塑料饮料瓶去底,打开瓶盖倒放,将一好的乒乓球放入该饮料瓶中。让学生猜测如果注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想完后再注水,此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使球浮起。思考讨论后,把瓶子放入一盛有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至漂浮,从而很自然的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二要认真指导和规范学生分组实验。中学生虽然都喜欢上分组实验课,难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熟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数据探索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由于给了学生自由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常常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最后我将学生连接的电路进行汇总分析,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是让学生边学边实验。物理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而很多学生不理解却去死记硬背,“边学边实验”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加感性认识,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体会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两个小灯泡串联组成的电路中,要求学生用电压表测两只小灯泡的电压,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小灯泡不亮或电表没有示数等故障,自己不知原因何在。我指导学生将其中某个灯泡断路(拧松灯泡使之与灯座脱离)或短路(用一段导线将灯座的两个接线柱连起来),观察电压表示数的变化。然后换另一个灯泡重复上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电路故障的感性认识。最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以后学生做实验出现类似故障时自己就能排除。“边学边实验”一方面使学生逐渐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另一方面养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理论、去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从而消除学生畏难、厌学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显然,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给学生做一些演示实验,或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边学边做,再加多媒体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长期使学生对物理课感兴趣。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物理实验教科书,都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心中酷爱物理的情感去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