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排入莱茵河的水几乎已经和完全干净的纯水毫无二致。即便如此,沿莱茵河也还有密布的水质监测站随时探查水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通知下游采取应急措施,媒体也会广泛报道。如果污染依旧发生,水警就会介入,最后移交司法处理。
被称为“欧洲父亲河”的莱茵河,作为流经欧洲9国的主要饮用水源,曾在短短40年中经历了从“最浪漫的臭水沟”向如今清澈美丽的父亲河的转变。带着“取经”的心态,笔者沿着莱茵河流域走访了相关水域管理人士,得到了不少一手信息,在此与大家分享。
饮用水里的“企业责任”
在欧洲“取经”途中,遇到的第一件令我吃惊的事情就是酒店房间里没有任何饮水机和开水壶。向导告诉我,欧洲的自来水是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和“饮用水”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为了让我彻底信任欧洲的水龙头,欧洲朋友还当着我的面从院子里平时用来浇花的水龙头接了一大杯自来水大口地喝下去。尽管终于为欧洲的水质折服,但得知瑞士沙夫豪森饮用水厂的产品居然就是将地下水直接泵出即可,我还是大吃一惊。
“地下水是全民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每个人都必须保护它。比如说瑞士联邦和每个州都有法律严格保护饮用水,规定泵站周围不许有工业、不许有汽车、不许有油站。”供应着瑞士诺伊豪森和沙夫豪森全部居民饮用水的水厂负责人Roger Brutsch告诉笔者,瑞士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中立国家,但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水厂连战争因素都考虑到了。“水泵站有非常严密的安保措施。水泵取上来的水,其在管道中是和空气完全隔绝的。也就是说,从水源一直到用户的水龙头,中间甭管多远,是完全密封的。此外,泵站还设有防爆破、防袭击、甚至应对战争爆发的严密保护装置。”
离开沙夫豪森的时候,我问Brutsch先生,这座供应着半个州饮用水的泵厂究竟有多少名工作人员。他说,包括他,4个。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笑了’反问我:“有这么清澈的水源,还需要很多人做很多事吗?”
在瑞士,保护饮用水源是全民共识,甚至包括年幼的孩子。在金融业十分发达的大都市苏黎世,非赢利组织瑞士环保管理教育基金会(PUSCH)的志愿者们这样引导孩子参与全民节水:“我们准备了一张图表,上面列出了家庭对水的一些日常应用,比如洗澡、饮用、清洁、洗手间用水,学生们要找出哪个环节耗费最多的水,然后要提出节约水的方法。他们将自己的方法写在纸上,带回家里,这样每天都能看到,督促全家节约水资源。”环保管理教育基金会教师Cornelia Haefeli小姐告诉我们,结合了讲课、实验、讨论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
莱茵河由瑞士流入德国,德国人自豪地称这条该国境内最长的河为“父亲河”,这是因为莱茵河对于欧洲大陆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在莱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康斯坦茨湖附近,Uberlingen市有着德国最大的饮用水厂BWV,说是饮用水厂,却并非瓶装饮用水,而是中国所说的自来水厂。看到各种贴有“BWV”标签的纯水、果汁、汽水等等,我问公司领导:“你们公司所有产品的水源都来自于康斯坦茨湖吗?包括果汁?”
几位BWV的高层大笑起来,他们说公司唯一的“产品”就是自来水,并不生产任何其他形式的饮用水,那些漂亮的玻璃瓶装的纯水就是他们生产的自来水;之所以这样包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自来水完全纯净,可以达到瓶装纯水的干净度,请顾客放心饮用!
BWV实验室负责人Petri说,现在莱茵河以及康斯坦茨湖的水都干净到可以随时捧起饮用,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污染很严重。以前沿莱茵河没有污水处理机构,洗化产品以及一些农药化肥就这样流入莱茵河和康斯坦茨湖。到了1970年代末期,ICPR(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AWBR(莱茵河一康斯坦茨湖饮用水工作协会)等组织在莱茵河沿岸建起了许多污水处理厂,90%的污水都能得到净化处理,之后才排入莱茵河。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9%,也就是说几乎全部的污水都能得到净化处理。不过,Pem颇有些居安思危,“现在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污染,比如重金属、具有辐射的元素、化工厂的产品排放、金属化合物、旅行者携带的污染物等等”。
“维护莱茵河饮用水的安全更多时候要靠企业责任。”BWV总裁Mehlhorn先生说,“企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去重视环保—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更多来自居民,所以他们能够很自觉地去维护环境,处理污水。”例如。德国著名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必须要先接受政府检测,确认对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如果任何企业的农药、化肥或化学元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产品将必须撤出市场,做出整改。“企业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即使政府检测允许某一款农药投入使用,也并非万事大吉。比如去年,媒体发现有一家农药厂生产的农药对环境有危害,他们自己马上从市场撇下了所有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打击,连同该公司生产的医药等其它产品的销量都大大下滑了。”
从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站到水务警察局
沿着莱茵河行走,一路上每到一个中型城市就会见到一座污水处理厂。有的城市,尤其是化工企业密布的城市甚至超过一座。这些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产生的“成品水”,几乎已经和完全干净的纯水毫无二致,只有这样的水才可以排人莱茵河。污水处理厂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它的正常运作才能保持莱茵河的清澈如昔,因此,政府、企业和民众都要支付污水处理费用。
瑞士北部地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专门净化处理巴塞尔地区化工企业所排放污水的化学污水处理厂Pro Rheno的负责人HeinzFromelt先生说,事实上,化工企业已经抢在污水处理厂之前承担了大部分的污水处理义务,这可以使他们减负不少。“化工厂的责任是污水化工元素可分解率在85%以上,如果超标,企业就必须改变生产工序,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比如不通过污水管道排放污水,而是使用专用污水容器拿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直接放人处理器中。”
尽管有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层层把关,莱茵河的水质仍不能令政府高枕无忧,沿河密布的水质监测站随时探查莱茵河水质。Weilam Rhein水质监测站坐落于瑞士、德国、法国三国交界处,属于瑞士管辖,却位于德国境内,是莱茵河保护国际合作的范例。
“巴塞尔有3个大的污水处理厂往河里面排水,法国有两条小河也在附近汇入莱茵河,水质比较混杂,所以在沿河两公里内设置有5个监测站。我们使用水管不间断地从5个不同的观测点上提取河水样本,这样就能监测到整体河水质量的变化。”水质监测站Jan Mazacek博士说。
这一河段的莱茵河水完全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这对一个流经600万人口的工 业城市(巴塞尔)的河来说简直令^难以置信。监测站的第一个标准是,每升水里面只准有不超过1毫克的有机物。这是24小时内水样本的平均值,每7分钟抽样一次。如果污染物的浓度乘以24小时的河水流量超过了300千克的污染物标准,监测站就会发出国际警报,通知各国莱茵河水质出了问题。一旦发出警报,下游就会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平时,饮用水厂一般会将莱茵河水抽出来灌溉到地面,经过地表过滤,然后抽取地下水,收到警报之后他们会停止灌溉工作,避免污染地表和地下水源。
监测站的记录显示,2007年,有4.5吨的化学物泄漏到了莱茵河里。始作俑者的化工厂维护声誉,因此尽全力补救和吸取经验教训,防范意外再次发生。在莱茵河流域各个地区,对于污染者最大的惩罚就是将他们污染莱茵河的消息发给各个媒体进行报道。“污染者”这个负面的帽子比大额的罚款更加具有震慑作用。
如果污染依旧发生,莱茵河流域各国还有一道杀手锏——水务警察局。水质监控站列出清单,哪里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什么成分,水警们就可以查出这些污染物是从哪些公司倾倒入河水的,并做出书面结论,判断这起污染事故是属于技术问题还是人为原因。这个时候,污染事故就正式移交司法程序了,法官会决定你应该赔钱还是得判刑。
唯一的权力是公众的荣誉感与耻辱感
提到莱茵河治理所创造的奇迹,或许和一个叫做ICPR(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的机构息息相关。ICPR是一个国际性组织,成员只有12个人,来自莱茵河流域各个国家,它没有权力强制任何国家做事,也没有固定收入,但它的运作丝丝入扣、井井有条,把一条国际河流治理得举世瞩目。
“唯一的权力是公众的荣誉感与耻辱感。”曾任ICPR主席,2008年起调任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司副司长的Fritz Holzwarlth博士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没有武装组织,也没有人可以强迫一个国家、公司、个人去做某样事情。我认为这是一个公众道德的体现。”
ICPR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欧洲的河流污染情况可以和现在的中国相比。德国着眼于战后经济重建工作,没有多少人关心污染情况。莱茵河流域关于水污染的讨论直到人们发现莱茵河水已经不可饮用时才开始。
1970年代初,莱茵河下游不得不关闭饮用水管道,因为水质过差,要想饮用必须使用活性炭净化处理(污水处理厂已经无能为力)。同时,由于沿河各国都依赖莱茵河水运,来往船只的污水直接排入莱茵河,加剧了污染程度。在ICPR的呼吁下,欧洲相关各国逐渐统一了意见,共投资超过1000亿欧元在城乡各地建设污水处理厂,以便将污染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政府颁布了法例,严禁来往船只的污水直接排入莱茵河。这样,莱茵河水质才一步步好转。
上述这些整治措施,各国都会定期向ICPR委员会秘书长汇报进展。而在ICPR的档案中,瑞士发生的一起意外事故给了他们最多的启发。
莱茵河流域化工厂密度全欧洲最高,1986年,瑞士桑多斯化工厂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使得消防员使用的水直接排入了莱茵河,导致大量鳗鱼中毒死亡。一夜之间,河面布满了死鱼。从这个事情当中,欧洲人学习到污水处理仅仅是莱茵河治理的一个方面,污染控制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986年之后,整个流域的化工行业都参与控制污染的计划。德国投入了10亿欧元来防止同样的悲剧在德国上演。各国都在沿河加强了警报系统,如果上游发生了意外,1个小时内就能作出反应。
“工业行业也对舆论很敏感,比如如果著名的巴斯夫化工厂没有协助治理污水,电视、广播、报纸都会报道这个消息并指责巴斯夫的不作为,这样的舆论压力会给公司造成财产损失。比如壳牌集团采油钻井平台,原计划是投入北海而非莱茵河,但是壳牌没有遵守承诺,结果导致了公众的抵制,也就是说拒绝购买壳牌的汽油。”Fritz Hdzwarlth博士说,这种“公共道德”成为了约束企业的最基本底线。
对于ICPR来说,最自豪的成就莫过于使得鲑鱼(三文鱼)重回莱茵河。上世纪70年代初,莱茵河是欧洲的臭水沟,当时只有15到18种鱼类。而如今莱茵河里已有60到62种鱼了,这和200多年前一样。为此,1987年,研究和治理莱茵河的人们还专门启动了一个有趣的项目——“三文鱼2000”,在2000年来到之前的1994年,他们真的如愿以偿地看到了久违的野生三文鱼。要知道,三文鱼的存活可是国际公认的判断水质优良的重要标尺。
新挑战: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ICPR成40多年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理念在欧洲已经深入人心。但ICPR德国秘书Anne Schulte-Wfilwer-Leidig博士却未雨绸缪地宣称:随着全球变暖,今后莱茵河的洪水流量会越来越高,而现在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泄洪区只占原先面积的15%,高达85%的泄洪区已经被改造成农田和工厂了,“要将这些土地重新变为泄洪区,需要购回这些土地,说服当地的人民,中间的工作很复杂”。
“我们计划减低10%的洪水峰值,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123亿欧元开展这项工作。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投入了45亿欧元。工作有进展,但还不够。”Anne博士颇为忧虑。虽然一定量的洪水可以为人类造福,如今莱茵河上的上百家水电站也会起到调节洪峰的作用,但显然,建设新的水电站会带来其它问题——水电站截断了河流的连续性。同时也妨碍了鱼类的回游;水电站的建成还导致很多自然湿地的消失,破坏了莱茵河流域的自然动态平衡。换句话说,增建传统的水电站似乎并非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路。
不过,在“防止全球变暖”成为更高一级的环保诉求时,高效率水电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沙夫豪森水电站是瑞士最大的水电站,这里地势很特殊,距离著名的莱茵瀑布仅2公里,巨大的势能创造了利用水力发电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生产出来的水电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小,是货真价实的“绿色能源”。有报道说,瑞士目前遵循的清洁能源标准是全球公认门槛最高、要求最苛刻的。然而除了生产电能,这里居然还设有鱼栏,水电站每年甚至会专门雇用两个人,就负责垂钓,计算鱼的种类和数量。
“这些都是瑞士联邦政府制定的法规,我们必须维护环境、维护生态。莱茵河拥有最多鱼类的时候,曾经在这里一天观测到3000条鱼。”沙夫豪森水电站负责人Herbert Bolli先生说。
“我们会把这种绿色的能源销售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并不是销售能源本身,而是经过认证的另一种价值——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买卖。每销售1公斤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额度,可以获得1分瑞士法郎。我们将这些节省下来的钱存入基金,用这些钱实现莱茵河段的环保工作。”Herbert Bolli先生说,“我想,这就是水能资源利用与河流保护的良性循环。”
被称为“欧洲父亲河”的莱茵河,作为流经欧洲9国的主要饮用水源,曾在短短40年中经历了从“最浪漫的臭水沟”向如今清澈美丽的父亲河的转变。带着“取经”的心态,笔者沿着莱茵河流域走访了相关水域管理人士,得到了不少一手信息,在此与大家分享。
饮用水里的“企业责任”
在欧洲“取经”途中,遇到的第一件令我吃惊的事情就是酒店房间里没有任何饮水机和开水壶。向导告诉我,欧洲的自来水是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和“饮用水”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为了让我彻底信任欧洲的水龙头,欧洲朋友还当着我的面从院子里平时用来浇花的水龙头接了一大杯自来水大口地喝下去。尽管终于为欧洲的水质折服,但得知瑞士沙夫豪森饮用水厂的产品居然就是将地下水直接泵出即可,我还是大吃一惊。
“地下水是全民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每个人都必须保护它。比如说瑞士联邦和每个州都有法律严格保护饮用水,规定泵站周围不许有工业、不许有汽车、不许有油站。”供应着瑞士诺伊豪森和沙夫豪森全部居民饮用水的水厂负责人Roger Brutsch告诉笔者,瑞士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中立国家,但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水厂连战争因素都考虑到了。“水泵站有非常严密的安保措施。水泵取上来的水,其在管道中是和空气完全隔绝的。也就是说,从水源一直到用户的水龙头,中间甭管多远,是完全密封的。此外,泵站还设有防爆破、防袭击、甚至应对战争爆发的严密保护装置。”
离开沙夫豪森的时候,我问Brutsch先生,这座供应着半个州饮用水的泵厂究竟有多少名工作人员。他说,包括他,4个。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笑了’反问我:“有这么清澈的水源,还需要很多人做很多事吗?”
在瑞士,保护饮用水源是全民共识,甚至包括年幼的孩子。在金融业十分发达的大都市苏黎世,非赢利组织瑞士环保管理教育基金会(PUSCH)的志愿者们这样引导孩子参与全民节水:“我们准备了一张图表,上面列出了家庭对水的一些日常应用,比如洗澡、饮用、清洁、洗手间用水,学生们要找出哪个环节耗费最多的水,然后要提出节约水的方法。他们将自己的方法写在纸上,带回家里,这样每天都能看到,督促全家节约水资源。”环保管理教育基金会教师Cornelia Haefeli小姐告诉我们,结合了讲课、实验、讨论的学习方法效果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
莱茵河由瑞士流入德国,德国人自豪地称这条该国境内最长的河为“父亲河”,这是因为莱茵河对于欧洲大陆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发展有着莫大的影响。在莱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康斯坦茨湖附近,Uberlingen市有着德国最大的饮用水厂BWV,说是饮用水厂,却并非瓶装饮用水,而是中国所说的自来水厂。看到各种贴有“BWV”标签的纯水、果汁、汽水等等,我问公司领导:“你们公司所有产品的水源都来自于康斯坦茨湖吗?包括果汁?”
几位BWV的高层大笑起来,他们说公司唯一的“产品”就是自来水,并不生产任何其他形式的饮用水,那些漂亮的玻璃瓶装的纯水就是他们生产的自来水;之所以这样包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自来水完全纯净,可以达到瓶装纯水的干净度,请顾客放心饮用!
BWV实验室负责人Petri说,现在莱茵河以及康斯坦茨湖的水都干净到可以随时捧起饮用,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污染很严重。以前沿莱茵河没有污水处理机构,洗化产品以及一些农药化肥就这样流入莱茵河和康斯坦茨湖。到了1970年代末期,ICPR(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AWBR(莱茵河一康斯坦茨湖饮用水工作协会)等组织在莱茵河沿岸建起了许多污水处理厂,90%的污水都能得到净化处理,之后才排入莱茵河。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达到99%,也就是说几乎全部的污水都能得到净化处理。不过,Pem颇有些居安思危,“现在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污染,比如重金属、具有辐射的元素、化工厂的产品排放、金属化合物、旅行者携带的污染物等等”。
“维护莱茵河饮用水的安全更多时候要靠企业责任。”BWV总裁Mehlhorn先生说,“企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去重视环保—不仅仅是来自政府的,更多来自居民,所以他们能够很自觉地去维护环境,处理污水。”例如。德国著名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必须要先接受政府检测,确认对环境没有影响才可以投产。如果任何企业的农药、化肥或化学元素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些产品将必须撤出市场,做出整改。“企业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即使政府检测允许某一款农药投入使用,也并非万事大吉。比如去年,媒体发现有一家农药厂生产的农药对环境有危害,他们自己马上从市场撇下了所有的产品,因为他们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很大打击,连同该公司生产的医药等其它产品的销量都大大下滑了。”
从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站到水务警察局
沿着莱茵河行走,一路上每到一个中型城市就会见到一座污水处理厂。有的城市,尤其是化工企业密布的城市甚至超过一座。这些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产生的“成品水”,几乎已经和完全干净的纯水毫无二致,只有这样的水才可以排人莱茵河。污水处理厂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它的正常运作才能保持莱茵河的清澈如昔,因此,政府、企业和民众都要支付污水处理费用。
瑞士北部地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专门净化处理巴塞尔地区化工企业所排放污水的化学污水处理厂Pro Rheno的负责人HeinzFromelt先生说,事实上,化工企业已经抢在污水处理厂之前承担了大部分的污水处理义务,这可以使他们减负不少。“化工厂的责任是污水化工元素可分解率在85%以上,如果超标,企业就必须改变生产工序,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比如不通过污水管道排放污水,而是使用专用污水容器拿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直接放人处理器中。”
尽管有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层层把关,莱茵河的水质仍不能令政府高枕无忧,沿河密布的水质监测站随时探查莱茵河水质。Weilam Rhein水质监测站坐落于瑞士、德国、法国三国交界处,属于瑞士管辖,却位于德国境内,是莱茵河保护国际合作的范例。
“巴塞尔有3个大的污水处理厂往河里面排水,法国有两条小河也在附近汇入莱茵河,水质比较混杂,所以在沿河两公里内设置有5个监测站。我们使用水管不间断地从5个不同的观测点上提取河水样本,这样就能监测到整体河水质量的变化。”水质监测站Jan Mazacek博士说。
这一河段的莱茵河水完全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这对一个流经600万人口的工 业城市(巴塞尔)的河来说简直令^难以置信。监测站的第一个标准是,每升水里面只准有不超过1毫克的有机物。这是24小时内水样本的平均值,每7分钟抽样一次。如果污染物的浓度乘以24小时的河水流量超过了300千克的污染物标准,监测站就会发出国际警报,通知各国莱茵河水质出了问题。一旦发出警报,下游就会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平时,饮用水厂一般会将莱茵河水抽出来灌溉到地面,经过地表过滤,然后抽取地下水,收到警报之后他们会停止灌溉工作,避免污染地表和地下水源。
监测站的记录显示,2007年,有4.5吨的化学物泄漏到了莱茵河里。始作俑者的化工厂维护声誉,因此尽全力补救和吸取经验教训,防范意外再次发生。在莱茵河流域各个地区,对于污染者最大的惩罚就是将他们污染莱茵河的消息发给各个媒体进行报道。“污染者”这个负面的帽子比大额的罚款更加具有震慑作用。
如果污染依旧发生,莱茵河流域各国还有一道杀手锏——水务警察局。水质监控站列出清单,哪里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什么成分,水警们就可以查出这些污染物是从哪些公司倾倒入河水的,并做出书面结论,判断这起污染事故是属于技术问题还是人为原因。这个时候,污染事故就正式移交司法程序了,法官会决定你应该赔钱还是得判刑。
唯一的权力是公众的荣誉感与耻辱感
提到莱茵河治理所创造的奇迹,或许和一个叫做ICPR(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的机构息息相关。ICPR是一个国际性组织,成员只有12个人,来自莱茵河流域各个国家,它没有权力强制任何国家做事,也没有固定收入,但它的运作丝丝入扣、井井有条,把一条国际河流治理得举世瞩目。
“唯一的权力是公众的荣誉感与耻辱感。”曾任ICPR主席,2008年起调任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司副司长的Fritz Holzwarlth博士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没有武装组织,也没有人可以强迫一个国家、公司、个人去做某样事情。我认为这是一个公众道德的体现。”
ICPR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欧洲的河流污染情况可以和现在的中国相比。德国着眼于战后经济重建工作,没有多少人关心污染情况。莱茵河流域关于水污染的讨论直到人们发现莱茵河水已经不可饮用时才开始。
1970年代初,莱茵河下游不得不关闭饮用水管道,因为水质过差,要想饮用必须使用活性炭净化处理(污水处理厂已经无能为力)。同时,由于沿河各国都依赖莱茵河水运,来往船只的污水直接排入莱茵河,加剧了污染程度。在ICPR的呼吁下,欧洲相关各国逐渐统一了意见,共投资超过1000亿欧元在城乡各地建设污水处理厂,以便将污染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政府颁布了法例,严禁来往船只的污水直接排入莱茵河。这样,莱茵河水质才一步步好转。
上述这些整治措施,各国都会定期向ICPR委员会秘书长汇报进展。而在ICPR的档案中,瑞士发生的一起意外事故给了他们最多的启发。
莱茵河流域化工厂密度全欧洲最高,1986年,瑞士桑多斯化工厂没有做好防护措施,使得消防员使用的水直接排入了莱茵河,导致大量鳗鱼中毒死亡。一夜之间,河面布满了死鱼。从这个事情当中,欧洲人学习到污水处理仅仅是莱茵河治理的一个方面,污染控制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986年之后,整个流域的化工行业都参与控制污染的计划。德国投入了10亿欧元来防止同样的悲剧在德国上演。各国都在沿河加强了警报系统,如果上游发生了意外,1个小时内就能作出反应。
“工业行业也对舆论很敏感,比如如果著名的巴斯夫化工厂没有协助治理污水,电视、广播、报纸都会报道这个消息并指责巴斯夫的不作为,这样的舆论压力会给公司造成财产损失。比如壳牌集团采油钻井平台,原计划是投入北海而非莱茵河,但是壳牌没有遵守承诺,结果导致了公众的抵制,也就是说拒绝购买壳牌的汽油。”Fritz Hdzwarlth博士说,这种“公共道德”成为了约束企业的最基本底线。
对于ICPR来说,最自豪的成就莫过于使得鲑鱼(三文鱼)重回莱茵河。上世纪70年代初,莱茵河是欧洲的臭水沟,当时只有15到18种鱼类。而如今莱茵河里已有60到62种鱼了,这和200多年前一样。为此,1987年,研究和治理莱茵河的人们还专门启动了一个有趣的项目——“三文鱼2000”,在2000年来到之前的1994年,他们真的如愿以偿地看到了久违的野生三文鱼。要知道,三文鱼的存活可是国际公认的判断水质优良的重要标尺。
新挑战: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ICPR成40多年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理念在欧洲已经深入人心。但ICPR德国秘书Anne Schulte-Wfilwer-Leidig博士却未雨绸缪地宣称:随着全球变暖,今后莱茵河的洪水流量会越来越高,而现在莱茵河流域各国的泄洪区只占原先面积的15%,高达85%的泄洪区已经被改造成农田和工厂了,“要将这些土地重新变为泄洪区,需要购回这些土地,说服当地的人民,中间的工作很复杂”。
“我们计划减低10%的洪水峰值,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123亿欧元开展这项工作。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投入了45亿欧元。工作有进展,但还不够。”Anne博士颇为忧虑。虽然一定量的洪水可以为人类造福,如今莱茵河上的上百家水电站也会起到调节洪峰的作用,但显然,建设新的水电站会带来其它问题——水电站截断了河流的连续性。同时也妨碍了鱼类的回游;水电站的建成还导致很多自然湿地的消失,破坏了莱茵河流域的自然动态平衡。换句话说,增建传统的水电站似乎并非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路。
不过,在“防止全球变暖”成为更高一级的环保诉求时,高效率水电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沙夫豪森水电站是瑞士最大的水电站,这里地势很特殊,距离著名的莱茵瀑布仅2公里,巨大的势能创造了利用水力发电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生产出来的水电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小,是货真价实的“绿色能源”。有报道说,瑞士目前遵循的清洁能源标准是全球公认门槛最高、要求最苛刻的。然而除了生产电能,这里居然还设有鱼栏,水电站每年甚至会专门雇用两个人,就负责垂钓,计算鱼的种类和数量。
“这些都是瑞士联邦政府制定的法规,我们必须维护环境、维护生态。莱茵河拥有最多鱼类的时候,曾经在这里一天观测到3000条鱼。”沙夫豪森水电站负责人Herbert Bolli先生说。
“我们会把这种绿色的能源销售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并不是销售能源本身,而是经过认证的另一种价值——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的买卖。每销售1公斤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额度,可以获得1分瑞士法郎。我们将这些节省下来的钱存入基金,用这些钱实现莱茵河段的环保工作。”Herbert Bolli先生说,“我想,这就是水能资源利用与河流保护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