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国二十世纪足球的辉煌业绩入手,系统地探讨了被后人评为世界球王之一的李惠堂先生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在足球事业上为整个民族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世界;球王;李惠堂;精神世界
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立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里面,所包含的就是人的事业观、民族观和世界观。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初的李惠堂先生,带领着中国华南足球队,横扫亚洲,称霸世界,是何等的威风和意气。但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足球,这就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足球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当时的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足球队,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打入直趴在地上,毫无还手之力。当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中国足球却风向直转,连亚洲都踢不出去了,家门口的日本和韩国队都是我们的劲敌,成为我们冲向世界的一个巨大的门槛。中国足球二十世纪初时和末时,给人水火两重天的感觉,一个是朝气蓬勃,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所向披靡,一个是弱不襟风。我们认为,深入研究二十世纪初优秀足球球员的精神世界,对于启发现代中国足球的重新振兴有重要意义。
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李惠堂作為一名能影响世界的足球球员,其精神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他踢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人出口气。当时的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妄想一朝直接吞并中国。韩国已经是日本人的殖民地了,他们还想着再继续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所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仇恨,是民族之间的仇恨,是已经写进历史中的仇恨,中国决不能再次让日本的军事力量重新恢复。当时,想想李惠堂先生,在中日的足球比赛中,也肯定是满腔爱国热情,把对日本人的恨,在球场上肆意发挥,每场比赛都在赛前充分准备,了解对手,从而才能在比赛中把对手打得象切瓜砍菜一样溃不成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惠堂无疑应该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所获得的业绩,是应该值得让后人永远去纪念的。所幸的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故乡一直都把他当成家乡的骄傲,为他建立牌坊和塑像,从而把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地保存了下来。
他做事认真,平时训练刻苦。从小时候起,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从香港带回的足球被踢坏后,就从家门口的两棵柚子树(一名丰琅柚,一名蟠龙柚)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皮球来练习。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他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劲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墙硬是入网。他还曾经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贝利、贝肯鲍尔和马拉多纳相媲美。高超的球艺,从来就是勤学苦练而得来的东西。我们现在,不应该把足球当作是功利性的东西,应该人性化的开发和教育我们的少年儿童,足球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无比快乐的事物。让孩子们远离金钱诱惑,把精力放在技能提升和技术掌握中来,这样,才能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足球事业上取得辉煌成绩。
李惠堂是爱国的。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曾经婉拒了外国人的高薪聘请,在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的,就是中国的足球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李惠堂的足球生涯受到战争影响,不得不就此中断。汪精卫曾派专机前来,对李惠堂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在汪伪政府任职。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中国球王断然拒绝了汪精卫的邀请,并在1941年借到澳门比赛的机会离开香港,辗转回到家乡五华县。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州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队。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州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1947年,李惠堂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现在的香港,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顺应了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香港人民,对这位足球的怀念,也是很深刻的。现在的香港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了解一下李惠堂,以及他的爱国情操。
李惠堂先生还及时总结自己踢球过程中的经验。在中国球员当中,李惠堂是少有的文武双全者。他不但可以吟诗作赋,还能下笔成文,著书立说。在场下的李惠堂,是一位专注于理论研究的足球专家。他撰写的《足球经》《足球规则诠释》《香港足球五十年》《球圃菜根集》等众多的足球著作为中国足球积累了初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中国足球要走向成功,最终还是要走普及足球的道路。在球员的技战术方面,他力主球员在训练中要由浅入深,对某一方面有相当造诣才可以转学其他项目。李惠堂提出:技术不可滥而不专,否则将一事无成。要把足球控制在脚下服服帖帖,传球要能传到最佳落点,否则就不具备实战中施展技术的能力。在他的著作中,还涉及了足球比赛中“智”和“力”的关系,个人发挥与集体的关系等详尽的论述,甚至有相关的图解。这些著作倾注了李惠堂一生的心血,对如今的中国足球训练以及技战术理论发展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李惠堂,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从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被球迷和香港媒体亲切的评为“亚洲球王”。他不但是战前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享年74岁。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国球星盖德穆勒、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这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人物,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和他的业绩吧。
关键词:世界;球王;李惠堂;精神世界
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独立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里面,所包含的就是人的事业观、民族观和世界观。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初的李惠堂先生,带领着中国华南足球队,横扫亚洲,称霸世界,是何等的威风和意气。但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足球,这就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足球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当时的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足球队,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打入直趴在地上,毫无还手之力。当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中国足球却风向直转,连亚洲都踢不出去了,家门口的日本和韩国队都是我们的劲敌,成为我们冲向世界的一个巨大的门槛。中国足球二十世纪初时和末时,给人水火两重天的感觉,一个是朝气蓬勃,一个是屡败屡战;一个是所向披靡,一个是弱不襟风。我们认为,深入研究二十世纪初优秀足球球员的精神世界,对于启发现代中国足球的重新振兴有重要意义。
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李惠堂作為一名能影响世界的足球球员,其精神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他踢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人出口气。当时的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妄想一朝直接吞并中国。韩国已经是日本人的殖民地了,他们还想着再继续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所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仇恨,是民族之间的仇恨,是已经写进历史中的仇恨,中国决不能再次让日本的军事力量重新恢复。当时,想想李惠堂先生,在中日的足球比赛中,也肯定是满腔爱国热情,把对日本人的恨,在球场上肆意发挥,每场比赛都在赛前充分准备,了解对手,从而才能在比赛中把对手打得象切瓜砍菜一样溃不成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惠堂无疑应该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所获得的业绩,是应该值得让后人永远去纪念的。所幸的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故乡一直都把他当成家乡的骄傲,为他建立牌坊和塑像,从而把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地保存了下来。
他做事认真,平时训练刻苦。从小时候起,这个天性喜爱足球的孩子,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了练习射门的目标。由于从香港带回的足球被踢坏后,就从家门口的两棵柚子树(一名丰琅柚,一名蟠龙柚)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皮球来练习。经过几年的锻炼,他的身体日见壮实,球技过人。10岁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运动比较普及的皇仁书院,接受了比较系统的足球训练。李惠堂球风正派,脚下功夫深。一次,他在与英国海军球队比赛时,球刚过中线,就拔脚劲射,球竟穿过好几个英国选手的人墙硬是入网。他还曾经一人从后场盘球,接连晃过四五个前来阻截的对手,一直把球带到对方禁区,从容起脚,把球攻入门里。这种球艺堪与贝利、贝肯鲍尔和马拉多纳相媲美。高超的球艺,从来就是勤学苦练而得来的东西。我们现在,不应该把足球当作是功利性的东西,应该人性化的开发和教育我们的少年儿童,足球是能够给他们带来无比快乐的事物。让孩子们远离金钱诱惑,把精力放在技能提升和技术掌握中来,这样,才能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足球事业上取得辉煌成绩。
李惠堂是爱国的。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曾经婉拒了外国人的高薪聘请,在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的,就是中国的足球事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李惠堂的足球生涯受到战争影响,不得不就此中断。汪精卫曾派专机前来,对李惠堂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在汪伪政府任职。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中国球王断然拒绝了汪精卫的邀请,并在1941年借到澳门比赛的机会离开香港,辗转回到家乡五华县。他与家乡人组建了五华足球队。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州与强民队对垒,结果以1∶3“礼让”强民队。第二年,李惠堂邀请香港甲组高手,以“航建队”名义,与强民队比赛。通过这两次比赛,对足球之乡---梅州的足球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尔后,李惠堂到桂林组织广东足球队,参加所谓四省“元首杯”足球赛。他先后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作表演赛和义赛,筹集款项,救济战孤、难民,支持抗日救国。1947年,李惠堂在香港参加埠际赛(沪港杯赛的前身),他射出的一个点球被扑中,这场比赛是他的“挂靴之战”。现在的香港,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顺应了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香港人民,对这位足球的怀念,也是很深刻的。现在的香港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了解一下李惠堂,以及他的爱国情操。
李惠堂先生还及时总结自己踢球过程中的经验。在中国球员当中,李惠堂是少有的文武双全者。他不但可以吟诗作赋,还能下笔成文,著书立说。在场下的李惠堂,是一位专注于理论研究的足球专家。他撰写的《足球经》《足球规则诠释》《香港足球五十年》《球圃菜根集》等众多的足球著作为中国足球积累了初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中国足球要走向成功,最终还是要走普及足球的道路。在球员的技战术方面,他力主球员在训练中要由浅入深,对某一方面有相当造诣才可以转学其他项目。李惠堂提出:技术不可滥而不专,否则将一事无成。要把足球控制在脚下服服帖帖,传球要能传到最佳落点,否则就不具备实战中施展技术的能力。在他的著作中,还涉及了足球比赛中“智”和“力”的关系,个人发挥与集体的关系等详尽的论述,甚至有相关的图解。这些著作倾注了李惠堂一生的心血,对如今的中国足球训练以及技战术理论发展依旧有重要的意义。
李惠堂,中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从17岁开始足球生涯,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亚洲足坛,被球迷和香港媒体亲切的评为“亚洲球王”。他不但是战前罕见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享年74岁。据统计他在各项足球比赛中,共射进1860个球,与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国球星盖德穆勒、球王贝利以及独狼罗马里奥是迄今世界上进球逾千个的五大巨星。这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人物,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和他的业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