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初,西安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特大盗墓案件,一时震惊了陕西省文博界。不久,抢救性发掘随之展开,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而且完整地揭示了北宋年间陕西蓝田著名的吕氏家族的家族墓葬群。
四年前发生在西安市的这起特大盗墓案在我国的文物大省一一陕西省曾轰动一时。
这起案件收缴的文物多达120余件,而且涉案文物的级别之高在全国也非常少见。其中数量最多最精美的是北宋的瓷器。经有关部门鉴定,这批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一台带铭文的歙砚、一个带金银扣的瓷壶和一个碗口像葵花瓣的葵口碗。文物数量之多,品相之精美,实属罕见。消息传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第一时间赶到公安局对文物进行识别。(图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说,看到被缴获的文物非常震惊。这批瓷器很完整,釉色、质地、品相都很好,墓葬有这么好的东西真是少见。能够使用这样的器皿、文房用具的人肯定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应该是文人或是书香门第。另外,拥有这么多精美瓷器的人说明生活比较讲究,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
从被盗文物的精美程度可以明确地推断,被盗墓葬是古代的贵族墓。
在清理被盗文物过程中,一方歙砚引起考古人员的特别注意,因为在它背面的铭文中,有清晰的纪年——政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1年,说明被盗墓葬应该处于北宋年间。(图2)
盗墓贼吕富平在供述中称,自己盗的是自家的祖坟。经公安机关查证,盗墓贼吕富平是陕西省蓝田县五里头村人。根据他的指认,所盗墓葬就在他的家乡五里头村附近。
这个重要线索让张蕴立即想到,被盗墓葬会不会就是陕西省蓝田县北宋年间著名的吕氏家族的墓葬呢?
吕氏家族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
张蕴说,吕氏家族是从河南汲郡迁过来的,第一个到陕西的人叫吕通,他到长安做官,觉得蓝田的山水非常美,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他做的官不高,可他是名门望族。吕通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吕英,一个叫吕偾。吕英有三个孩子:吕大圭、吕大雅、还有一个叫吕大章,死得比较早。吕偾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两个早夭,剩下的四个是非常有名的四吕: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
北宋历史上著名的“蓝田四吕”指的就是他们四兄弟,他们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宋神宗和宋哲宗年间。兄弟四人均登科及第考中进士。其中吕大防在宋哲宗年间官至宰相,被誉为与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相。
最年幼的吕大临是四兄弟中最有名的,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之一。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而吕大临是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也是影响最大的金石学家。
吕大临才气过人、志趣高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将青铜器铭文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其所撰写的《考古图》一书,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古器物图录,他也因此被誉为我国考古学先驱。(图3)
由于四兄弟在蓝田名望极高,他们的家族墓地也被当地百姓称为“吕氏四贤墓”。
根据盗墓贼的指认,所盗墓葬正是位于这片墓区之内,因此极有可能就是吕氏家族的墓葬。
张蕴说,在发掘前近一年时间,我们派人24小时值班,对墓葬加强保护。这期间,又发现了好几批盗掘的人。
蓝田县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自秦代设县,以产美玉闻名。当地有闻名中外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以及因小说《白鹿原》而闻名的白鹿原等。而被盗的这片墓地正好与白鹿原隔河相望。
2007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决定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主持发掘的是研究员张蕴。考古工作的第一步是对这片墓区的分布进行初步定位。张蕴带着工作人员进行了五次现场勘探。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吕氏家族的渊源,他们又对盗墓贼吕富平所在的五里头村进行了走访。
张蕴说,墓地在五里头村北100米的地方,这个村的人都知道这是吕家的墓地。离墓园500米还有一处吕家家庙遗址。
据村民说,当年吕氏家族的人在家庙里教书育人,在当地极具声望。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进一步证实了考古人员的猜测。
在走访中,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他们。为什么五里头村只有自称吕氏后人的盗墓贼吕富平一家姓吕呢?
张蕴说,他们自称是吕大临的远亲,他们的祖宗是被派来看守这个墓地的,所以独家独户留在这个地方。
如果盗墓贼吕富平的先人是吕家的远亲,吕家的直系后人又在哪里呢?
经过走访,考古人员发现,距五里头村3公里的侨村,村子里的人几乎都姓吕。他们会不会就是吕家的后人呢?
侨村住着二三百户姓吕的人家,这些人都说是吕家的后人,并很清楚他们祖宗的墓地在五里头村。
民间的传说、盗墓贼的供述,以及被盗文物上的铭文都印证着:位于五里头村附近的这片墓地就是吕氏家族的家族墓葬。
2008年6月,考古勘探工作基本结束。但是现场勘探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让张蕴感到非常疑惑。
张蕴说,根据勘探资料,这批墓葬全是竖穴墓道,土洞墓式。也就是它的墓道像打井一样,是从顶上竖着挖下去的,是长方形竖穴。到了一定深度时拐弯,打一个像窑洞似的洞室作为丧葬的场所。里面没见到砖,大家很奇怪,吕氏家族出土那么多精美的瓷器,而且吕大防曾官居宰相,有经济实力,他们的墓葬怎么使用这种形制?北宋时期土洞墓式和砖券墓是并行的。但砖券墓比较盛行。砖券墓既漂亮又坚固,富裕家庭都做成砖券墓。
从事了近30年考古工作的张蕴,曾参与和主持发掘过多个帝王陵寝和其它高等级墓葬,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张蕴决定立即开始田野发掘,看是否能在墓中发现新的线索。
2008年6月,田野考古正式开始。经过综合考虑,张蕴决定从最西边的一座墓葬开始发掘。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挖掘不久就有了重大发现。
张蕴说,挖到3米多的时候,发现墓道两边有壁龛,壁龛里出土了墓志。第一盒墓志是吕大雅的。墓志上说,他是吕氏家族的,他的祖宗是谁,父亲是谁,这就比较确定是吕家的后人了。
吕大雅是吕大临的叔伯兄弟,他的墓志出土,说明这里确实是吕氏家族的墓地,验证了最初的猜想。
很快第二座墓被挖开。张蕴没想到,这座墓一开始就是一个谜。
张蕴说,第二座墓我们编号是M2。这座墓和吕大雅的墓并行,在吕大雅墓的东侧,墓很深,墓道的深度12,5米。在10米处发现了砾石层。
根据考古经验,为了墓葬更加坚固,墓室一般会建在坚硬的砾石层之上。而奇怪的是,这座墓在探铲打到砾石层时,墓道却还没见底。真正的墓室到底在哪里呢?
张蕴说,挖到3米多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竖穴墓道下去后,北边有一个拱形门。顺着门进去,发现是一个比较小的长方形墓室,但里面没有存放任何东西,是一个空穴。(图4)
墓室上方发现了明显的盗洞,墓室里已空空如也,但是墓道还远远没有见底。根据 多年的考古经验,张蕴作出了两种猜测:一个可能它属于M2的配套设施;另一个可能是一个近现代墓葬和这个古墓葬重合。
清理完墓室后,考古人员继续沿着墓道往下挖,让他们惊讶的是又发现一个墓室。
张蕴说,挖到7米多的时候,又发现一个墓室,比上头那个墓室稍微大一点。这个墓室的北端,还带有一个壁龛,壁龛也是空的。没有被盗的痕迹。
张蕴说,这就比较明确,第二个空穴肯定不是近现代人墓葬的重合,它应该是2号墓的配套设施。
在清理完第二个墓室后,墓道仍没见底。如果这两个空墓室都是2号墓的配套设施,真正的墓室在哪里呢?
张蕴说,挖到12.5米的时候,墓道见底,墓道生土出来了,说明墓道已经做完了。墓道北端也看到了墓室的开口,已经穿过了砾石层,很奇怪,这个墓室入口后墓室没有到底。
墓道已经到底,但还是找不到完整的墓室。
张蕴说,又往下挖了3米,深达15.5米墓室才到底。这个墓葬形制很特殊,墓道底部高于墓室底部,墓室是低的,墓道是高的。以前发掘的好多墓葬或是平的,或是墓室稍微高一点,这个形成了一个坑。我们暂时叫它坑式墓室。
这座墓的主人会是谁呢?为什么如此精心地布下这么多谜局呢?(图5)
此时,几个月来,一直深藏在心中的一个期待浮现在张蕴脑海中——这座设计如此精巧的墓葬会不会就是吕大临的呢?精心布置的谜局会不会就是这位被誉为我国考古学先驱的金石学家为了防盗而设下的障眼法呢?如果真是他的墓葬,不论是对研究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还是对于考古学本身,都是一个巨大收获。
为了寻找答案,张蕴马上和工作人员着手清理墓室。
张蕴说,这个墓葬很大,有前室和两个后室。两个后室是并列的,中间有一个生土的隔梁。根据前室出土的围棋、砚台,它应该是一个男人的墓葬。后室可能是两个女人的墓葬,因为有脂粉盒类的物品。但这个墓葬没有墓志,墓主人的身份成了一个谜。
墓室中虽然没有找到墓志,但让人欣慰的是,里面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尤其是大批的瓷器,造型考究,品相精美,制作精良。从这些雅致讲究的器物中能否找到墓主人相关的线索呢?
2号墓的发掘持续了两个多月,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和谜团萦绕着张蕴。这座不用任何砖券的土洞墓深度达到15,5米,中间设有两座空的假墓室,真正的墓室深藏在墓道之下;而且墓室中没有找到墓志。
为了寻找墓主人,张蕴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墓室中出土的器物上面,看能不能在器物中找到蛛丝马迹。
在清理墓室时,工作人员发现墓室中竟然有一处明显的盗洞。
张蕴说,到了底部的时候,发现它有扰动痕迹。就是说早年被盗过,因为很多东西在离墓底还有3米的时候,就陆续出土了。
为什么判断它是早年被盗的呢?
张蕴说,我推测可能是北宋灭亡后,金以后已经被盗了,因为大量瓷器盗墓者基本没要,有一些瓷器打碎了。如果是现代的盗墓者,可能连一个瓷片都不会剩下。被拿走的是当时认为比较值钱的金银器。
墓葬虽然被盗过,但好在许多精美的瓷器还在。在清理过程中,两件特别的石敦引起了张蕴的注意。
张蕴说,石敦的腹部刻有文字,上面写着,这是吕大圭赠给他的兄弟的。至于是哪个兄弟没说,只说吾弟任重而道远,但是后面那句话没说出来,就是说你怎么能够英年早逝呢?下面是“秘书省正字,与叔”。“秘书省正字”是吕大临的职官,与叔是吕大临的字。他虽然没明确地说这是大临的东西。但“与叔”两个字的出现,说明这两个敦是属于吕大临所有。(图组6)
刻在石敦上的文字清晰地说明,石敦是兄长吕大圭赠送给吕大临的,也就是说,2号墓出土的石敦的主人是吕大临。联想到发掘2号墓过程中墓主人精心设下的种种障眼谜局,张蕴怀疑这座墓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吕大临,那些谜局可能是这位对古器物深有研究的金石学家精心设计的。
张蕴说,仅凭石敦上有大临的字和他的职官这一个孤证,还不能最终确定,还需要有其它证据。所以当时我没有说它就是吕大临的墓。
吕大临墓葬的谜底一时无法揭开,于是张蕴继续安排下一座墓葬的发掘。
张蕴说,3号墓也很奇怪,墓道的开口规格和1号墓、2号墓一样,但是挖下去时,深度只7米多就找到墓室了,而且墓室很小,也是空的。
面对又一座空墓,张蕴感到十分困惑和遗憾。就在她以为这座墓葬会一无所获时,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现了。
张蕴说,这个墓虽是空的,可是在挖坍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旁边有一座小墓,是北宋墓葬,而且确实是吕家的,它出有墓志。这是一个小姑娘的墓,女孩名叫吕倩容,只有22岁。墓志记载,她是吕大防最钟爱的一个孙女。吕大防出去做官,以至后来被发配都带着这个女孩。女孩从小聪明好学,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惜死得太早。死前还没嫁人,死后就埋在他爷爷的旁边。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张蕴非常兴奋,因为根据墓志的记载推断,她旁边的那座空墓应该是她的爷爷吕大防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根据史书记载,吕大防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廷做官,宋哲宗年间,他官至宰相。按理说,他的墓室不可能那么小,也不应该是一座空墓。
张蕴说,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个衣冠冢。
官至宰相的吕大防作为吕家曾经的骄傲,为什么在家族墓里只有一座衣冠冢呢?根据史料和对吕氏后人的走访,张蕴终于找到了答案。
吕大防当宰相后,忌妒的人很多,小人也很多,后来他是被人陷害而贬官,最后被贬到广东。当时他已是70岁的老人,他万念俱灰,觉得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来了,心情很不好,途中病倒后,他对长子吕景山说,我可能再没机会回去了,幸亏留下你这么一个血脉。最终吕大防在途中亡故。因是被贬官员,他整个家族都受到牵连。儿子景山不敢把他立即运回去,于是把父亲收殓后,扶着灵柩往东到广东惠州。
张蕴说,景山把他父亲葬在那儿了。后来平反昭雪时,大防的兄长吕大忠找机会禀告皇上,说吕大防已死,希望能让他回来安葬,哲宗答应了。但实际可能只迁了衣冠,这是吕家后人说的。但这跟我们的发掘对上了,所以3号墓能够确定是大防的了。
从2008年6月到2009年底,整整一年半时间,张蕴带领工作人员,一共发掘了29座墓葬,其中成年人墓葬20座,小孩墓葬9座,共出土墓志24盒。根据墓志记载,绝大部分墓葬的墓主人都能确定下来,唯独被张蕴怀疑是吕大临墓葬的2号墓找不到墓主人。
张蕴的猜测是否正确?还能找到新的证据吗?张蕴决定先对29座墓葬的资料进行梳理,看能否从墓葬的排列规律中找到新的线索。
张蕴说,经过梳理,我们大致排列出了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吕氏家族的家族谱系,并对这个墓地的结构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墓葬的排列分成纵横两条系列。从纵的关系上说,整个墓葬群南面为大,最南端的是吕通的墓葬,他的北面是吕通的两个儿 子,再后就是他的孙子、重孙子,越往北辈分越小。横向排列是爷爷、父亲、孙子、重孙,共五代人,第五代人只有那个22岁的小姑娘。实际上第五代人大部分都没有葬在这里。(图7)
根据墓志记载,吕氏家族墓地中所葬的这五代人,大多生活在宋神宗至宋徽宗年间,也就是公元1074年至1116年,而到公元1127年,北宋政权南迁后,这片墓地就不再使用了。
将吕氏家族的家族谱系依次排列出来后,张蕴认为,没有墓主人的2号墓正好就应该是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的吕大临的位置。
张蕴说,理由有三个:第一,墓葬整个排列顺序清楚后,大字辈的人一共九人,一字排开的,九座墓葬都找到了,在大字辈的墓葬中只有二号墓因早年被盗,墓主不明;第二,吕大临人所周知,是大字辈成员,而他的墓葬却找不到;再就是2号墓里出土了大圭送给大临的器物。
最终确定谜团重重的2号墓就是金石学家吕大临的墓后,张蕴开始反过来一步步地寻找那些谜团的答案。比如为什么墓葬都采用土洞墓,且都打得很深,甚至在砾石层以下。
张蕴认为,墓很深,在砾石层之下,且越往后墓葬造得越深,可能是为了坚固。另外,防盗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不用任何砖,封门也用土坯,这也应该和防盗掘有关系。它和土混在一起,不好辨别。现在我们可以用洛阳铲把土打出来,根据土的颜色来辨别,但宋代是没有洛阳铲的。整个墓葬不见砖,让你搞不清哪儿是墓,哪儿是土。
2009年底,吕氏家族墓的田野发掘全部结束。工作人员将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运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作细致的室内研究。
在这么多的墓葬中哪一座墓葬出土的文物给张蕴印象最深呢?
张蕴说,2号墓出土的东西最多,也最精美。有耀州窑的瓷器,还有建窑的兔毫盏、景德镇湖田窑的青白釉茶具,以及非常精美的茶壶、香薰。
经过初步整理,吕氏家族墓中共出土文物六百余件。其中耀州窑青釉瓷器、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器、建窑茶具、定窑瓷器等都制作精美、形制完整,不但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标本,而且在审美鉴赏方面也不失为一批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图8、图9)
在众多的茶具中,一个铜质的渣斗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注意。
张蕴说,渣斗是当时用来装残茶叶的,喝完的残茶倒在这个渣斗里。有一些茶叶渍在器皿的壁上,印迹非常清楚。
除了餐具、茶具外,文房用具中各类砚台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有带铭文的歙砚、豆绿色俏红边的贺兰石砚、鱼肚白的澄泥砚等。另外还有女子使用的各类闺阁用具,如脂粉盒、发簪等。(图10)
这些精致考究的生活用具,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态,也彰显着蓝田吕氏家族书香门第的家族传统。
为什么墓葬里金银器等不是特别多呢?
张蕴说,出土的这么多文物中主要是瓷器。唐代是金银器多,但到了宋代,随葬金银器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宋代可能讲究更雅致的一些东西。所以在闺阁用具里,妇女的装饰品非常少见。作为这样一个大家族,有这么多女性墓主,却没有特明显的很精美的装饰。可能吕家的家教非常严格,是比较讲究朴素、低调的一个家族。
除了出土的文物精致讲究外,张蕴发现,这片家族墓地也是经吕家人精心挑选的。
张蕴说,墓地应该是很有讲究的,它坐北向南,能充分地接受阳光。另外,土层非常深厚,且土质很坚硬,适合于营造比较深的墓葬,为他们建造土洞墓室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另外,墓地背靠骊山,面对灞水,依山傍水,这在风水学上非常好。水是财气,在墓地的两边,又有两条灞河的支流把墓地环绕起来。当地人到现在还说吕家选的这个墓地有二龙戏珠之势。
53岁的张蕴说,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应该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个田野发掘工地。这个一千多年前显赫家族的墓地中有着太多精美宝贵的文物需要仔细整理,也还有不少的谜团等待人们进一步破解。
田野发掘工作的完成对张蕴来说,意味着另一个工作的开始,就是通过文物的整理,揭示北宋时期吕氏家族及他们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四年前发生在西安市的这起特大盗墓案在我国的文物大省一一陕西省曾轰动一时。
这起案件收缴的文物多达120余件,而且涉案文物的级别之高在全国也非常少见。其中数量最多最精美的是北宋的瓷器。经有关部门鉴定,这批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一台带铭文的歙砚、一个带金银扣的瓷壶和一个碗口像葵花瓣的葵口碗。文物数量之多,品相之精美,实属罕见。消息传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第一时间赶到公安局对文物进行识别。(图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蕴说,看到被缴获的文物非常震惊。这批瓷器很完整,釉色、质地、品相都很好,墓葬有这么好的东西真是少见。能够使用这样的器皿、文房用具的人肯定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应该是文人或是书香门第。另外,拥有这么多精美瓷器的人说明生活比较讲究,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
从被盗文物的精美程度可以明确地推断,被盗墓葬是古代的贵族墓。
在清理被盗文物过程中,一方歙砚引起考古人员的特别注意,因为在它背面的铭文中,有清晰的纪年——政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1年,说明被盗墓葬应该处于北宋年间。(图2)
盗墓贼吕富平在供述中称,自己盗的是自家的祖坟。经公安机关查证,盗墓贼吕富平是陕西省蓝田县五里头村人。根据他的指认,所盗墓葬就在他的家乡五里头村附近。
这个重要线索让张蕴立即想到,被盗墓葬会不会就是陕西省蓝田县北宋年间著名的吕氏家族的墓葬呢?
吕氏家族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
张蕴说,吕氏家族是从河南汲郡迁过来的,第一个到陕西的人叫吕通,他到长安做官,觉得蓝田的山水非常美,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他做的官不高,可他是名门望族。吕通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吕英,一个叫吕偾。吕英有三个孩子:吕大圭、吕大雅、还有一个叫吕大章,死得比较早。吕偾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两个早夭,剩下的四个是非常有名的四吕: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
北宋历史上著名的“蓝田四吕”指的就是他们四兄弟,他们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宋神宗和宋哲宗年间。兄弟四人均登科及第考中进士。其中吕大防在宋哲宗年间官至宰相,被誉为与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相。
最年幼的吕大临是四兄弟中最有名的,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之一。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而吕大临是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也是影响最大的金石学家。
吕大临才气过人、志趣高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将青铜器铭文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其所撰写的《考古图》一书,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古器物图录,他也因此被誉为我国考古学先驱。(图3)
由于四兄弟在蓝田名望极高,他们的家族墓地也被当地百姓称为“吕氏四贤墓”。
根据盗墓贼的指认,所盗墓葬正是位于这片墓区之内,因此极有可能就是吕氏家族的墓葬。
张蕴说,在发掘前近一年时间,我们派人24小时值班,对墓葬加强保护。这期间,又发现了好几批盗掘的人。
蓝田县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自秦代设县,以产美玉闻名。当地有闻名中外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以及因小说《白鹿原》而闻名的白鹿原等。而被盗的这片墓地正好与白鹿原隔河相望。
2007年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决定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主持发掘的是研究员张蕴。考古工作的第一步是对这片墓区的分布进行初步定位。张蕴带着工作人员进行了五次现场勘探。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吕氏家族的渊源,他们又对盗墓贼吕富平所在的五里头村进行了走访。
张蕴说,墓地在五里头村北100米的地方,这个村的人都知道这是吕家的墓地。离墓园500米还有一处吕家家庙遗址。
据村民说,当年吕氏家族的人在家庙里教书育人,在当地极具声望。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进一步证实了考古人员的猜测。
在走访中,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他们。为什么五里头村只有自称吕氏后人的盗墓贼吕富平一家姓吕呢?
张蕴说,他们自称是吕大临的远亲,他们的祖宗是被派来看守这个墓地的,所以独家独户留在这个地方。
如果盗墓贼吕富平的先人是吕家的远亲,吕家的直系后人又在哪里呢?
经过走访,考古人员发现,距五里头村3公里的侨村,村子里的人几乎都姓吕。他们会不会就是吕家的后人呢?
侨村住着二三百户姓吕的人家,这些人都说是吕家的后人,并很清楚他们祖宗的墓地在五里头村。
民间的传说、盗墓贼的供述,以及被盗文物上的铭文都印证着:位于五里头村附近的这片墓地就是吕氏家族的家族墓葬。
2008年6月,考古勘探工作基本结束。但是现场勘探中发现的一个问题让张蕴感到非常疑惑。
张蕴说,根据勘探资料,这批墓葬全是竖穴墓道,土洞墓式。也就是它的墓道像打井一样,是从顶上竖着挖下去的,是长方形竖穴。到了一定深度时拐弯,打一个像窑洞似的洞室作为丧葬的场所。里面没见到砖,大家很奇怪,吕氏家族出土那么多精美的瓷器,而且吕大防曾官居宰相,有经济实力,他们的墓葬怎么使用这种形制?北宋时期土洞墓式和砖券墓是并行的。但砖券墓比较盛行。砖券墓既漂亮又坚固,富裕家庭都做成砖券墓。
从事了近30年考古工作的张蕴,曾参与和主持发掘过多个帝王陵寝和其它高等级墓葬,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张蕴决定立即开始田野发掘,看是否能在墓中发现新的线索。
2008年6月,田野考古正式开始。经过综合考虑,张蕴决定从最西边的一座墓葬开始发掘。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挖掘不久就有了重大发现。
张蕴说,挖到3米多的时候,发现墓道两边有壁龛,壁龛里出土了墓志。第一盒墓志是吕大雅的。墓志上说,他是吕氏家族的,他的祖宗是谁,父亲是谁,这就比较确定是吕家的后人了。
吕大雅是吕大临的叔伯兄弟,他的墓志出土,说明这里确实是吕氏家族的墓地,验证了最初的猜想。
很快第二座墓被挖开。张蕴没想到,这座墓一开始就是一个谜。
张蕴说,第二座墓我们编号是M2。这座墓和吕大雅的墓并行,在吕大雅墓的东侧,墓很深,墓道的深度12,5米。在10米处发现了砾石层。
根据考古经验,为了墓葬更加坚固,墓室一般会建在坚硬的砾石层之上。而奇怪的是,这座墓在探铲打到砾石层时,墓道却还没见底。真正的墓室到底在哪里呢?
张蕴说,挖到3米多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从竖穴墓道下去后,北边有一个拱形门。顺着门进去,发现是一个比较小的长方形墓室,但里面没有存放任何东西,是一个空穴。(图4)
墓室上方发现了明显的盗洞,墓室里已空空如也,但是墓道还远远没有见底。根据 多年的考古经验,张蕴作出了两种猜测:一个可能它属于M2的配套设施;另一个可能是一个近现代墓葬和这个古墓葬重合。
清理完墓室后,考古人员继续沿着墓道往下挖,让他们惊讶的是又发现一个墓室。
张蕴说,挖到7米多的时候,又发现一个墓室,比上头那个墓室稍微大一点。这个墓室的北端,还带有一个壁龛,壁龛也是空的。没有被盗的痕迹。
张蕴说,这就比较明确,第二个空穴肯定不是近现代人墓葬的重合,它应该是2号墓的配套设施。
在清理完第二个墓室后,墓道仍没见底。如果这两个空墓室都是2号墓的配套设施,真正的墓室在哪里呢?
张蕴说,挖到12.5米的时候,墓道见底,墓道生土出来了,说明墓道已经做完了。墓道北端也看到了墓室的开口,已经穿过了砾石层,很奇怪,这个墓室入口后墓室没有到底。
墓道已经到底,但还是找不到完整的墓室。
张蕴说,又往下挖了3米,深达15.5米墓室才到底。这个墓葬形制很特殊,墓道底部高于墓室底部,墓室是低的,墓道是高的。以前发掘的好多墓葬或是平的,或是墓室稍微高一点,这个形成了一个坑。我们暂时叫它坑式墓室。
这座墓的主人会是谁呢?为什么如此精心地布下这么多谜局呢?(图5)
此时,几个月来,一直深藏在心中的一个期待浮现在张蕴脑海中——这座设计如此精巧的墓葬会不会就是吕大临的呢?精心布置的谜局会不会就是这位被誉为我国考古学先驱的金石学家为了防盗而设下的障眼法呢?如果真是他的墓葬,不论是对研究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还是对于考古学本身,都是一个巨大收获。
为了寻找答案,张蕴马上和工作人员着手清理墓室。
张蕴说,这个墓葬很大,有前室和两个后室。两个后室是并列的,中间有一个生土的隔梁。根据前室出土的围棋、砚台,它应该是一个男人的墓葬。后室可能是两个女人的墓葬,因为有脂粉盒类的物品。但这个墓葬没有墓志,墓主人的身份成了一个谜。
墓室中虽然没有找到墓志,但让人欣慰的是,里面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尤其是大批的瓷器,造型考究,品相精美,制作精良。从这些雅致讲究的器物中能否找到墓主人相关的线索呢?
2号墓的发掘持续了两个多月,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疑惑和谜团萦绕着张蕴。这座不用任何砖券的土洞墓深度达到15,5米,中间设有两座空的假墓室,真正的墓室深藏在墓道之下;而且墓室中没有找到墓志。
为了寻找墓主人,张蕴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墓室中出土的器物上面,看能不能在器物中找到蛛丝马迹。
在清理墓室时,工作人员发现墓室中竟然有一处明显的盗洞。
张蕴说,到了底部的时候,发现它有扰动痕迹。就是说早年被盗过,因为很多东西在离墓底还有3米的时候,就陆续出土了。
为什么判断它是早年被盗的呢?
张蕴说,我推测可能是北宋灭亡后,金以后已经被盗了,因为大量瓷器盗墓者基本没要,有一些瓷器打碎了。如果是现代的盗墓者,可能连一个瓷片都不会剩下。被拿走的是当时认为比较值钱的金银器。
墓葬虽然被盗过,但好在许多精美的瓷器还在。在清理过程中,两件特别的石敦引起了张蕴的注意。
张蕴说,石敦的腹部刻有文字,上面写着,这是吕大圭赠给他的兄弟的。至于是哪个兄弟没说,只说吾弟任重而道远,但是后面那句话没说出来,就是说你怎么能够英年早逝呢?下面是“秘书省正字,与叔”。“秘书省正字”是吕大临的职官,与叔是吕大临的字。他虽然没明确地说这是大临的东西。但“与叔”两个字的出现,说明这两个敦是属于吕大临所有。(图组6)
刻在石敦上的文字清晰地说明,石敦是兄长吕大圭赠送给吕大临的,也就是说,2号墓出土的石敦的主人是吕大临。联想到发掘2号墓过程中墓主人精心设下的种种障眼谜局,张蕴怀疑这座墓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吕大临,那些谜局可能是这位对古器物深有研究的金石学家精心设计的。
张蕴说,仅凭石敦上有大临的字和他的职官这一个孤证,还不能最终确定,还需要有其它证据。所以当时我没有说它就是吕大临的墓。
吕大临墓葬的谜底一时无法揭开,于是张蕴继续安排下一座墓葬的发掘。
张蕴说,3号墓也很奇怪,墓道的开口规格和1号墓、2号墓一样,但是挖下去时,深度只7米多就找到墓室了,而且墓室很小,也是空的。
面对又一座空墓,张蕴感到十分困惑和遗憾。就在她以为这座墓葬会一无所获时,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现了。
张蕴说,这个墓虽是空的,可是在挖坍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旁边有一座小墓,是北宋墓葬,而且确实是吕家的,它出有墓志。这是一个小姑娘的墓,女孩名叫吕倩容,只有22岁。墓志记载,她是吕大防最钟爱的一个孙女。吕大防出去做官,以至后来被发配都带着这个女孩。女孩从小聪明好学,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惜死得太早。死前还没嫁人,死后就埋在他爷爷的旁边。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张蕴非常兴奋,因为根据墓志的记载推断,她旁边的那座空墓应该是她的爷爷吕大防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根据史书记载,吕大防考中进士后,一直在朝廷做官,宋哲宗年间,他官至宰相。按理说,他的墓室不可能那么小,也不应该是一座空墓。
张蕴说,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个衣冠冢。
官至宰相的吕大防作为吕家曾经的骄傲,为什么在家族墓里只有一座衣冠冢呢?根据史料和对吕氏后人的走访,张蕴终于找到了答案。
吕大防当宰相后,忌妒的人很多,小人也很多,后来他是被人陷害而贬官,最后被贬到广东。当时他已是70岁的老人,他万念俱灰,觉得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来了,心情很不好,途中病倒后,他对长子吕景山说,我可能再没机会回去了,幸亏留下你这么一个血脉。最终吕大防在途中亡故。因是被贬官员,他整个家族都受到牵连。儿子景山不敢把他立即运回去,于是把父亲收殓后,扶着灵柩往东到广东惠州。
张蕴说,景山把他父亲葬在那儿了。后来平反昭雪时,大防的兄长吕大忠找机会禀告皇上,说吕大防已死,希望能让他回来安葬,哲宗答应了。但实际可能只迁了衣冠,这是吕家后人说的。但这跟我们的发掘对上了,所以3号墓能够确定是大防的了。
从2008年6月到2009年底,整整一年半时间,张蕴带领工作人员,一共发掘了29座墓葬,其中成年人墓葬20座,小孩墓葬9座,共出土墓志24盒。根据墓志记载,绝大部分墓葬的墓主人都能确定下来,唯独被张蕴怀疑是吕大临墓葬的2号墓找不到墓主人。
张蕴的猜测是否正确?还能找到新的证据吗?张蕴决定先对29座墓葬的资料进行梳理,看能否从墓葬的排列规律中找到新的线索。
张蕴说,经过梳理,我们大致排列出了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载的吕氏家族的家族谱系,并对这个墓地的结构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墓葬的排列分成纵横两条系列。从纵的关系上说,整个墓葬群南面为大,最南端的是吕通的墓葬,他的北面是吕通的两个儿 子,再后就是他的孙子、重孙子,越往北辈分越小。横向排列是爷爷、父亲、孙子、重孙,共五代人,第五代人只有那个22岁的小姑娘。实际上第五代人大部分都没有葬在这里。(图7)
根据墓志记载,吕氏家族墓地中所葬的这五代人,大多生活在宋神宗至宋徽宗年间,也就是公元1074年至1116年,而到公元1127年,北宋政权南迁后,这片墓地就不再使用了。
将吕氏家族的家族谱系依次排列出来后,张蕴认为,没有墓主人的2号墓正好就应该是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的吕大临的位置。
张蕴说,理由有三个:第一,墓葬整个排列顺序清楚后,大字辈的人一共九人,一字排开的,九座墓葬都找到了,在大字辈的墓葬中只有二号墓因早年被盗,墓主不明;第二,吕大临人所周知,是大字辈成员,而他的墓葬却找不到;再就是2号墓里出土了大圭送给大临的器物。
最终确定谜团重重的2号墓就是金石学家吕大临的墓后,张蕴开始反过来一步步地寻找那些谜团的答案。比如为什么墓葬都采用土洞墓,且都打得很深,甚至在砾石层以下。
张蕴认为,墓很深,在砾石层之下,且越往后墓葬造得越深,可能是为了坚固。另外,防盗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不用任何砖,封门也用土坯,这也应该和防盗掘有关系。它和土混在一起,不好辨别。现在我们可以用洛阳铲把土打出来,根据土的颜色来辨别,但宋代是没有洛阳铲的。整个墓葬不见砖,让你搞不清哪儿是墓,哪儿是土。
2009年底,吕氏家族墓的田野发掘全部结束。工作人员将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运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作细致的室内研究。
在这么多的墓葬中哪一座墓葬出土的文物给张蕴印象最深呢?
张蕴说,2号墓出土的东西最多,也最精美。有耀州窑的瓷器,还有建窑的兔毫盏、景德镇湖田窑的青白釉茶具,以及非常精美的茶壶、香薰。
经过初步整理,吕氏家族墓中共出土文物六百余件。其中耀州窑青釉瓷器、景德镇湖田窑青白釉瓷器、建窑茶具、定窑瓷器等都制作精美、形制完整,不但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标本,而且在审美鉴赏方面也不失为一批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图8、图9)
在众多的茶具中,一个铜质的渣斗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注意。
张蕴说,渣斗是当时用来装残茶叶的,喝完的残茶倒在这个渣斗里。有一些茶叶渍在器皿的壁上,印迹非常清楚。
除了餐具、茶具外,文房用具中各类砚台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其中有带铭文的歙砚、豆绿色俏红边的贺兰石砚、鱼肚白的澄泥砚等。另外还有女子使用的各类闺阁用具,如脂粉盒、发簪等。(图10)
这些精致考究的生活用具,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态,也彰显着蓝田吕氏家族书香门第的家族传统。
为什么墓葬里金银器等不是特别多呢?
张蕴说,出土的这么多文物中主要是瓷器。唐代是金银器多,但到了宋代,随葬金银器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情。宋代可能讲究更雅致的一些东西。所以在闺阁用具里,妇女的装饰品非常少见。作为这样一个大家族,有这么多女性墓主,却没有特明显的很精美的装饰。可能吕家的家教非常严格,是比较讲究朴素、低调的一个家族。
除了出土的文物精致讲究外,张蕴发现,这片家族墓地也是经吕家人精心挑选的。
张蕴说,墓地应该是很有讲究的,它坐北向南,能充分地接受阳光。另外,土层非常深厚,且土质很坚硬,适合于营造比较深的墓葬,为他们建造土洞墓室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另外,墓地背靠骊山,面对灞水,依山傍水,这在风水学上非常好。水是财气,在墓地的两边,又有两条灞河的支流把墓地环绕起来。当地人到现在还说吕家选的这个墓地有二龙戏珠之势。
53岁的张蕴说,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应该是她退休前的最后一个田野发掘工地。这个一千多年前显赫家族的墓地中有着太多精美宝贵的文物需要仔细整理,也还有不少的谜团等待人们进一步破解。
田野发掘工作的完成对张蕴来说,意味着另一个工作的开始,就是通过文物的整理,揭示北宋时期吕氏家族及他们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的真实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