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60后掌握着中国的政治话语权,70后掌握着经济话语权,而80后掌握文化话语权——从娱乐到体育,这一代的明星早已不同以往,他们刚一出场就选择了颠覆和重塑,并在争议中越走越高,直到划出一个时代。
李娜:一个80后体制“叛将”的“独自上场”
“这是美梦成真的一天。”在大满贯之后,李娜说,“我年轻时就梦想过大满贯,如今,有人说我老了,好吧,老女人也能美梦成真,真不容易。年龄对我来说,只是纸上的数字而已。”
一项离政治很远的体育赛事,在中国意外地捆绑了诸多政治解读与争辩。人们乐于将李娜视为以个人之力挑战体制,并取得成功的英雄,从中寻找排解、自励与共鸣。
中国网坛一姐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英文版中,很多国外球迷并不了解什么是“单飞”,这也是李娜想给西方人看的地方:作为一名有个性的80后,李娜站在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交叉点上,她义无反顾的放飞了自己。
进入所谓“举国体制”,成为这个庞大的国家级生产线上的一个初级零件那天,李娜只有5岁半。和大部分中国运动员一样,李娜在懵懂中踏上了“地方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三级训练体系的漫漫晋级路。
那是1989年。直到2009年羽翼丰满正式“单飞”时,李娜的网球生涯已经在体制内呆了整整20年。
中国运动员的成长故事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个国家目前出产的2000余名世界冠军,几乎无人跳出“父母热衷、教练相中、送入体校、展露天赋、家境困窘、艰苦训练、出人头地”的套路。李娜在任何一点上都没有成为例外,唯一例外的是她自己最终选择了单飞。
北京奥运会后,网管中心宣布,只要上交12%的广告收入和8%的比赛奖金,并保证参加国家队赛事,就允许国家队队员单飞,享受一切自主。此前,这一抽成比例是50%至60%。
窗口开启,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一道,告别了圈养时代。
单飞后的李娜脱离了传统教学,更多关注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状态、心态,该怎样提高,每一个点都针对性极强,整个团队也都围绕李娜一个人运转,李娜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此外,原本就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李娜单飞后更加自由,她更多地接触到西方的思路,喜欢并接纳了这种简单又高效的思维模式。
2011年法网夺冠后,李娜发言说:“谢谢赞助商,谢谢组织者和球童,非常感谢自己的团队。”唯独没有像其他运动员一样感谢祖国,因此引起争议。
2012年巴黎公开赛杀入八强的赛后,李娜又说出了大实话:“我来到这里比赛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我也知道我说了真话,很多人都会因此而恨我讨厌我,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自己终于放松快乐了。”
张继科:激情燃烧的体育符号
在纪律严明到几乎不讲人性的国乒队,谈过恋爱,夺冠后激情撕开球衣,露出肌肉和彩色文身……“太不像中国运动员”是国际乒联主席、大胡子沙拉拉对张继科的评价。25岁的张继科靠着反叛在高手辈出的国乒队脱颖而出,凭借个性化的荧幕形象进入国际视野。
作为80后叛逆青年,不服从教练管教,甚至有些“吊儿郎当”是张继科的个人标签。
国乒队历来治军严格,队员大多乖巧,唯独张继科给人一种蔫坏的感觉。与张继科同属男乒新势力的马龙安静、内向,善于听从教练意见。如此一来,愈显得张继科另类了很多。世乒赛前厦门封训,刘国梁曾骂张继科:“再不好好练就滚蛋!”
两进国家队,张继科很了解自己。“刘指导越骂我,我就越来劲。你越说我不行,我就感觉我行。”
他曾因不服从教练场上指挥而被刘国梁大骂,也输掉比赛,他会道歉,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本年度的乒乓超级联赛中,张继科时常情绪化的“打盹”。乒超首轮山东队客场对阵弱旅霸州海润队,张继科先是在首盘以2比3负于翟超,然后在第四盘以2比3负于小将梁靖崑。6月23日,张继科率山东鲁能队回到主场济南皇亭体育馆,张继科习惯性的随意,给了波尔太多的机会,半睡半醒之间,成就了招招致命的波尔的两连胜。7月31日,对阵梁靖崑的比赛,同样“轻敌”的张继科接连两局输球不断……
在教练安排他和水平较弱的对手比赛时,张继科会不认真比赛;在遇到胜利之后,又展现出80后独有的张扬和激情。
2011年在鹿特丹夺得世锦赛男单冠军时张继科穿的是红色球衣。战胜王皓后,张继科发出野兽般的吼叫,同时,他撕开了球衣。“傻孩子,撕了这件衣服干吗,我本来打算把它挂到卧室里的。”电视机前的张继科父亲急了。
中国乒乓球史上,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无数人因为这个动作爱上了打乒乓球的他。之后有记者问,那以后得了冠军怎么庆祝呢?他调皮地答:撕裤子。
姚明VS林书豪:
两种文化,一张名片
林书豪和姚明,分别作为篮球场上的后卫和中锋,是这项运动的南北两极,一个生逢其时,一个恰逢其世。
2米26的姚明和1米91的林书豪,身高相差35厘米,1980年的姚明和1988年的林书豪,我生80头,君生80后。他们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经历不同、最初打篮球的动机和目的不同、走过的篮球之路不同、进入NBA的方式更是天壤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姚明的成功是专业体育向职业体育过渡的一个标志,是国家话语构建中国梦的形象表达,是偶像是开拓者也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他被过度阐释也被过度消费,与人气不再的刘翔相比,他更坚强也更幸运,生逢其时,一人倾国,有命也有运。
林书豪的成功可以说成是美国梦的一个具现,也可以说是,后姚明时代,亚裔体育偶像的匮乏让他在体育与商业的合谋下,恰逢其世,脱颖而出。前者代表着爱迪生名言中那99%的汗水,后者代表着那1%的灵感。
林书豪的起步更低,他的父母都不是篮球运动员,他们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都是学电脑方面。只是林父个人酷爱看NBA篮球比赛,他曾说只对两件事着迷,一是拿博士,二是看NBA。 林父不仅爱看,还能看出“门道”,所以很早就训练儿子按NBA明星的方式打。没有个人篮球场,就带他到YMCA打(会员费很便宜)。后来每天训练林书豪打球90分钟。林书豪没有得到政府(美国也没有体育总局)的资助训练和培养,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将林书豪的成功单纯看作是汗水的功效,无法解释这个越来越国际化、商业化体育运动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姚明开创的亚洲盛世、留下的巨大遗产,林书豪今日如何,实难断言。他恰逢NBA亚裔断代,以一个奋斗者的面孔,顺理成章地接过那位80后前辈的旗帜。
他与姚明不同,姚明更幽默,他更平静——这也或多或少损害了他的商业价值与名片分量。姚明曾这样评价林书豪:“我从他身上看到的听到的是,他每时每刻都在感谢。他的态度是平和的,但永远都不要低估他身上的力量。”
郎朗PK李云迪:
音乐、娱乐、社交名利场
无论是李云迪还是郎朗,他们都标识出这个时代最耐人寻味的成功路径:一个在娱乐化的大众狂欢中半推半就顺势而为,一个则在高端社交名利场中如鱼得水,最后,顺便把钢琴在中国科普了一下。
两个人成了中国80后的符号,并成功走出国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郎朗走进白宫给美国总统演奏、在欧盟总部举行音乐会、为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演奏,郎朗不断与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打出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李云迪则比郎朗低调得多。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肖邦的祖国波兰决定,把最高艺术奖授予一位中国钢琴天才,他就是以善弹肖邦闻名全球、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接班人”的李云迪。
虽然在大众眼中,他们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稍稍了解二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性格经历到演奏风格都十分迥异,郎朗的表演激情澎湃,几近癫狂;而李云迪则十分内敛阴柔,这也正切合了两人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恰似古龙笔下的小鱼儿与花无缺。
都是1982年出生,都在国际钢琴大赛上摘得过桂冠,都曾与唱片业巨头德意志唱片公司(DG)签约。乍一看,他们就像是一对出生后即被拆散的双胞胎,成名之路相似却又不同,如今的境遇更是迥然不同。
直立的发型、大胆的衣着以及华丽的表演,让郎朗有时候看上去不像一位古典音乐家,倒更像一位摇滚明星。他签约十几个知名品牌,代言无处不在,他还出个人专辑,出自传……擅长表现是郎朗的强项,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接受采访时,他的这一特点颠覆着世人对中国人“害羞与谦虚”的传统印象。
而李云迪心里依旧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举止笨拙,身形瘦削,乱蓬蓬的头发上压着一顶棒球帽一个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青年。他喜欢喝红酒,听HI-FI爵士乐,喜欢打乒乓球,每天奔波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场、酒店、音乐厅,他说:“旅行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李娜:一个80后体制“叛将”的“独自上场”
“这是美梦成真的一天。”在大满贯之后,李娜说,“我年轻时就梦想过大满贯,如今,有人说我老了,好吧,老女人也能美梦成真,真不容易。年龄对我来说,只是纸上的数字而已。”
一项离政治很远的体育赛事,在中国意外地捆绑了诸多政治解读与争辩。人们乐于将李娜视为以个人之力挑战体制,并取得成功的英雄,从中寻找排解、自励与共鸣。
中国网坛一姐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英文版中,很多国外球迷并不了解什么是“单飞”,这也是李娜想给西方人看的地方:作为一名有个性的80后,李娜站在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交叉点上,她义无反顾的放飞了自己。
进入所谓“举国体制”,成为这个庞大的国家级生产线上的一个初级零件那天,李娜只有5岁半。和大部分中国运动员一样,李娜在懵懂中踏上了“地方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三级训练体系的漫漫晋级路。
那是1989年。直到2009年羽翼丰满正式“单飞”时,李娜的网球生涯已经在体制内呆了整整20年。
中国运动员的成长故事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个国家目前出产的2000余名世界冠军,几乎无人跳出“父母热衷、教练相中、送入体校、展露天赋、家境困窘、艰苦训练、出人头地”的套路。李娜在任何一点上都没有成为例外,唯一例外的是她自己最终选择了单飞。
北京奥运会后,网管中心宣布,只要上交12%的广告收入和8%的比赛奖金,并保证参加国家队赛事,就允许国家队队员单飞,享受一切自主。此前,这一抽成比例是50%至60%。
窗口开启,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一道,告别了圈养时代。
单飞后的李娜脱离了传统教学,更多关注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状态、心态,该怎样提高,每一个点都针对性极强,整个团队也都围绕李娜一个人运转,李娜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此外,原本就不喜欢条条框框的李娜单飞后更加自由,她更多地接触到西方的思路,喜欢并接纳了这种简单又高效的思维模式。
2011年法网夺冠后,李娜发言说:“谢谢赞助商,谢谢组织者和球童,非常感谢自己的团队。”唯独没有像其他运动员一样感谢祖国,因此引起争议。
2012年巴黎公开赛杀入八强的赛后,李娜又说出了大实话:“我来到这里比赛并不是为了我的国家……我也知道我说了真话,很多人都会因此而恨我讨厌我,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自己终于放松快乐了。”
张继科:激情燃烧的体育符号
在纪律严明到几乎不讲人性的国乒队,谈过恋爱,夺冠后激情撕开球衣,露出肌肉和彩色文身……“太不像中国运动员”是国际乒联主席、大胡子沙拉拉对张继科的评价。25岁的张继科靠着反叛在高手辈出的国乒队脱颖而出,凭借个性化的荧幕形象进入国际视野。
作为80后叛逆青年,不服从教练管教,甚至有些“吊儿郎当”是张继科的个人标签。
国乒队历来治军严格,队员大多乖巧,唯独张继科给人一种蔫坏的感觉。与张继科同属男乒新势力的马龙安静、内向,善于听从教练意见。如此一来,愈显得张继科另类了很多。世乒赛前厦门封训,刘国梁曾骂张继科:“再不好好练就滚蛋!”
两进国家队,张继科很了解自己。“刘指导越骂我,我就越来劲。你越说我不行,我就感觉我行。”
他曾因不服从教练场上指挥而被刘国梁大骂,也输掉比赛,他会道歉,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本年度的乒乓超级联赛中,张继科时常情绪化的“打盹”。乒超首轮山东队客场对阵弱旅霸州海润队,张继科先是在首盘以2比3负于翟超,然后在第四盘以2比3负于小将梁靖崑。6月23日,张继科率山东鲁能队回到主场济南皇亭体育馆,张继科习惯性的随意,给了波尔太多的机会,半睡半醒之间,成就了招招致命的波尔的两连胜。7月31日,对阵梁靖崑的比赛,同样“轻敌”的张继科接连两局输球不断……
在教练安排他和水平较弱的对手比赛时,张继科会不认真比赛;在遇到胜利之后,又展现出80后独有的张扬和激情。
2011年在鹿特丹夺得世锦赛男单冠军时张继科穿的是红色球衣。战胜王皓后,张继科发出野兽般的吼叫,同时,他撕开了球衣。“傻孩子,撕了这件衣服干吗,我本来打算把它挂到卧室里的。”电视机前的张继科父亲急了。
中国乒乓球史上,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无数人因为这个动作爱上了打乒乓球的他。之后有记者问,那以后得了冠军怎么庆祝呢?他调皮地答:撕裤子。
姚明VS林书豪:
两种文化,一张名片
林书豪和姚明,分别作为篮球场上的后卫和中锋,是这项运动的南北两极,一个生逢其时,一个恰逢其世。
2米26的姚明和1米91的林书豪,身高相差35厘米,1980年的姚明和1988年的林书豪,我生80头,君生80后。他们信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经历不同、最初打篮球的动机和目的不同、走过的篮球之路不同、进入NBA的方式更是天壤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姚明的成功是专业体育向职业体育过渡的一个标志,是国家话语构建中国梦的形象表达,是偶像是开拓者也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他被过度阐释也被过度消费,与人气不再的刘翔相比,他更坚强也更幸运,生逢其时,一人倾国,有命也有运。
林书豪的成功可以说成是美国梦的一个具现,也可以说是,后姚明时代,亚裔体育偶像的匮乏让他在体育与商业的合谋下,恰逢其世,脱颖而出。前者代表着爱迪生名言中那99%的汗水,后者代表着那1%的灵感。
林书豪的起步更低,他的父母都不是篮球运动员,他们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都是学电脑方面。只是林父个人酷爱看NBA篮球比赛,他曾说只对两件事着迷,一是拿博士,二是看NBA。 林父不仅爱看,还能看出“门道”,所以很早就训练儿子按NBA明星的方式打。没有个人篮球场,就带他到YMCA打(会员费很便宜)。后来每天训练林书豪打球90分钟。林书豪没有得到政府(美国也没有体育总局)的资助训练和培养,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奋斗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将林书豪的成功单纯看作是汗水的功效,无法解释这个越来越国际化、商业化体育运动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姚明开创的亚洲盛世、留下的巨大遗产,林书豪今日如何,实难断言。他恰逢NBA亚裔断代,以一个奋斗者的面孔,顺理成章地接过那位80后前辈的旗帜。
他与姚明不同,姚明更幽默,他更平静——这也或多或少损害了他的商业价值与名片分量。姚明曾这样评价林书豪:“我从他身上看到的听到的是,他每时每刻都在感谢。他的态度是平和的,但永远都不要低估他身上的力量。”
郎朗PK李云迪:
音乐、娱乐、社交名利场
无论是李云迪还是郎朗,他们都标识出这个时代最耐人寻味的成功路径:一个在娱乐化的大众狂欢中半推半就顺势而为,一个则在高端社交名利场中如鱼得水,最后,顺便把钢琴在中国科普了一下。
两个人成了中国80后的符号,并成功走出国门,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郎朗走进白宫给美国总统演奏、在欧盟总部举行音乐会、为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演奏,郎朗不断与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和乐团合作,打出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李云迪则比郎朗低调得多。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肖邦的祖国波兰决定,把最高艺术奖授予一位中国钢琴天才,他就是以善弹肖邦闻名全球、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接班人”的李云迪。
虽然在大众眼中,他们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稍稍了解二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性格经历到演奏风格都十分迥异,郎朗的表演激情澎湃,几近癫狂;而李云迪则十分内敛阴柔,这也正切合了两人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恰似古龙笔下的小鱼儿与花无缺。
都是1982年出生,都在国际钢琴大赛上摘得过桂冠,都曾与唱片业巨头德意志唱片公司(DG)签约。乍一看,他们就像是一对出生后即被拆散的双胞胎,成名之路相似却又不同,如今的境遇更是迥然不同。
直立的发型、大胆的衣着以及华丽的表演,让郎朗有时候看上去不像一位古典音乐家,倒更像一位摇滚明星。他签约十几个知名品牌,代言无处不在,他还出个人专辑,出自传……擅长表现是郎朗的强项,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接受采访时,他的这一特点颠覆着世人对中国人“害羞与谦虚”的传统印象。
而李云迪心里依旧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举止笨拙,身形瘦削,乱蓬蓬的头发上压着一顶棒球帽一个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青年。他喜欢喝红酒,听HI-FI爵士乐,喜欢打乒乓球,每天奔波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场、酒店、音乐厅,他说:“旅行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