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惯性”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a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二战后,不少幸存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养成了奇怪的“習惯”—即便市场上商品不短缺,也要往冰箱里塞满食物。食物储藏久了就会变质,但他们宁可把变质的食物扔掉,也绝不能容忍缺少吃的东西。
  对这些人而言,饥饿的记忆是如此刻骨铭心,他们再也不能、也不想挨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生活状态可以迅速地发生改变,但心态的改变是有延迟的。
  和祖辈或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没有经历过饥饿。
  模糊的童年记忆中,仅有极少部分与食物稀缺有关:母亲曾经偷偷摸摸地用粮票、烟票和菜市场里的农民换鸡蛋;小学语文课本中充满了对清贫的赞美;到了中学时,课本上的内容还没来得及改变,各式各样的物资就已经拥入所有人的生活。
  中国人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基本摆脱了贫困。人们对财富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但是,心态依然是有惯性的。
  偶尔在新闻里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哄抢散落的橘子、大米,有人为了几毛钱的折扣不惜在超市门口排几个小时的队。虽然绝大多数人已经得以免于饥饿和贫困,但有些人依然保有贫穷时的思维习惯。
  某富豪捐出几亿元做慈善,那么人们就会假定他的目的是避税,而非真心为善。他们无法想象有人在积累了如此多的财富之后,居然会选择主动放弃。占有、占有,只有牢牢地把钱攥在手心,才是真正的财富。这种心理不恰恰是一种“囤积癖”吗?贫穷的心态妨碍了人们进一步追问:人获得财富究竟是为了什么?
  汉语中“贫”与“穷”两个字的含义稍有差异:“贫”字从“贝”,本义指缺少财物,与“富”相对,意味着物质上的匮乏和不足。
  《庄子·让王》中说:“无财谓之贫。”而“穷”字原本为形声字,其繁体字上边是“穴”,下边是“躬”,表示身在穴下,处境窘困,可以引申为不得志;简化字转变为会意,表示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所以,“穷”更多地指人对自己处境的心理感受。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脱贫之后还要脱穷。
  (摘自《幸福·悦读》2020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拜耳法赤泥的强碱性使其综合利用难度增加,赤泥大量堆存极易引发重大环境安全问题,如何安全处置赤泥迄今仍是世界性难题,而赤泥脱碱是赤泥处置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拜耳法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