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国民素质”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违反宗教禁忌在清真寺矮墙上跳热舞,从因延误航班而大闹机场到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素质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正确看待国人素质,如何构建与时代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人民网推出了《三评“国民素质”》,就此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近年来,一系列失“礼”少“德”的行为和现象,不时冲击着人们对于国民素质的认知。
   作为古文明发祥地的中国,“礼”的基因世代相承。日本“遣唐使”的脚步、丝绸之路的驼铃、郑和宝船的风帆……刻录了中华礼仪流淌和播散的轨迹。“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这样说。但是到了晚清,随着国家多难,几经波折,“礼仪之邦”成色蒙尘,以致梁启超痛感:“以今日论之,中国与欧洲之文明,相去不啻霄壤。”
   世風日下了吗?人心不古了吗?我们的文明传承真的断档了?面对这些问题,照照素质的镜子,不少人觉得少了几分底气。
   毋庸讳言,我们搭乘着发展的高速列车,一直在急急忙忙追赶时代的脚步,却常常无暇顾及在奔跑过程中,散落了多少历史的馈赠和传统的留存。视古道热肠为迂腐,把谦逊礼让当傻瓜,就是这种“遗失”的真实写照。部分国人的素质提升没有与时代进步同频,导致不文明行为或者说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富足、法治的进步,为彰显和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些社会成员并没有摆好权利和义务的天平,把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扭曲成不管不顾地以自我为中心。高铁吸烟、抢夺方向盘、共享单车被破坏私用等消息仍屡见不鲜,无不体现出这种权利与义务错配的自私与任性。正如网友批评“高铁霸座”者时所言:“你的素质配不上你乘坐的高铁。”
   同时也要看到,与物质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媲美,我们的精神文明同样“水涨船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人的素质本位,提高国民素质也被定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推动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绵延至今的古老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之路上,中国人上下求索自我提升的脚步不曾有一刻停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已成当代饮食守则;“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在景区,乱扔垃圾、折枝摇树的现象越来越少;“一风俗而成治功,莫善于取人以德,其本莫重于谨庠序之教”——红白喜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新礼俗……
   一段段古训仍在被琅琅传诵,一句句箴言仍在被默默服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仍然是滋养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舆论场对国民素质的讨论日趋频繁热烈,恰恰说明国人对有悖文明礼仪的行为容忍度在逐渐降低,文明、理性终将是时代不变的底色。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推崇文明礼仪的国家,在大步向前迈进的时候,文明礼仪绝不应成为我们随手抛下时代列车的果皮和纸屑。我们每个人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就是“礼仪之邦”。这个标志,充满了历史厚重感,也是我们未来不会偏离的方向。
  【赏析】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和如今国家的强大而自豪不已,但有些人却在自豪的同时做着有损国家形象和个人素质的事,这也是一种不匹配。文明传承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每个人都是时代发展的一部分,要意识到并履行好自身肩负的责任,文明落地才能更好传承。
其他文献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是欧阳修的名言,说世上有些书自己肯定还没读过。在图书出版还不发达的时代,对于自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的欧阳修来说,这应该算是比较谦虚的话。欧阳修在做主考官的时候,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妙文,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尧与下属的对话,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于是找来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虚心地向这位年轻人求教,哪知苏轼回答道:“我也没看到过,想当然耳!”历史也能想当然?
期刊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们喜欢用网络信息技术分享生活、记录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有些事可以给人带来正能量,丰富并充实人们的生活;而有的事情则会给人带来负能量,引起他人的议论,甚至带来不良的影响。前段时间有不少关于“老师打学生、罚学生跪地写作业”“老师体罚学生跑圈”等类似的报道,引发了公众的热议。作为中学生的我,我只想说:老师,请用好您手中的惩戒。   自古以来,老师
期刊
【阅读导航】   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博学多才,诗、詞、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当时和后世所敬仰。欧阳修的文风颇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写诗文,“下笔出人意表”。在史学方面,欧阳修参与编撰《新唐书》,独立撰写《新五代史》。著名的“二十四史”中,他一个人就编撰了两史,在史学家当中,成就突出。欧阳修不仅在学术上成就非凡,而且人品也很高尚,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浩然正气,在他身上有着完整的体现,这使他的人
期刊
女冠子·元夕  蒋 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赏析】   蒋捷的这首《女冠子·元夕》作于宋亡之后,既是对元夕的真实记录,也寄寓了他对故
期刊
“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地质人才。”1952年,殷鸿福报考了刚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冷门”——地质矿产与勘探系。而当时他的成绩已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   “在考虑升学志愿时,要从国家的需要出发。”1953年,殷鸿福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如此解释他选择地质专业的原因。   如今,84岁的殷鸿福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
期刊
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它们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來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洗儿诗》)诗中有悖于常情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朋党相争之祸、摧残
期刊
在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一个“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典故:范雎,字叔,他很有才华,但也很贫穷,就投奔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受毒打几乎致死,被弃入厕所。他苏醒后逃到秦国,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上破旧的衣服來见他。须贾不知道范雎已经做了秦国的宰
期刊
商山麻涧  杜 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赏析】   唐开成四年(839年)杜牧授左补阙、史馆修撰,将赴京供职,先于春初自宣州任所送弟杜顗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二月溯长江、汉水,经南阳、武关、商山而至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
期刊
【考场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题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期刊
遍听他调,复识本声。材料中人们对“音乐”的追寻,也是文化品位的演变历程。这启发我们,学习外来文化,是欣赏、提升本土文化的一把钥匙。   首先,通过和外来文化的比較,才能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有共通之处,如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彼此交流的基础。但双方更有许多内容、形式上的差异,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道,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所以交响乐多恢弘高雅,民乐常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