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例,试从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统一预设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三个方面论述两者有机统一以及对语文课堂实际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有效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语文课堂就是应该在不断生成中前进的,而预设则又是整个课堂的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点。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统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二者缺一不可。
一、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生成学习的起点。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像教学设计、教案等就是预设的产物。预设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预设凝聚了教师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没有生成,课堂如一潭死水,机械而没有生气。课堂不应只是预设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应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如苏教版九下的《送行》是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时的表演。文章蕴涵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来计划是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到作者所需表现的深层内涵,然而由于文本略显艰涩,我就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我挑出一些重要的细节和场景,让学生自己对课本部分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反复修改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主人公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采用这种课本剧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于文本中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心灵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同时应该随机应变。动态的生成是建立在精心的预设基础上,及时的调整预设的计划,能够有效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教学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孔已己》这篇课文时,文章有这样一个重点: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三、统一预设与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运用来自于什么?其实就是来自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和生成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的。开发生成性资源,需要精致预设,教师需要深入的备课,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备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快速地进行判断并纳入到所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正如歌德说:“我能看见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真正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才可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也才能让我们从一节课的出彩走向整个语文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讲授《生命与和平相爱》时,在预设时我计划结合课文内容渗透讲授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犹太人的家教,让学生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但是有位学生在课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实,说到新中国的成立和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临时调整课堂教学,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和平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结合起来讲授,将文章的主题紧紧地牢固地抓在手中,联系目标,促使新的生成,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中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拘囿,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思想传统道德教育,穿插历史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促进自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
因此,让预设与生成有效统一,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努力促成生成,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的要给以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从而把课堂的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语文课堂 预设 生成 有效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语文课堂就是应该在不断生成中前进的,而预设则又是整个课堂的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点。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统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二者缺一不可。
一、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生成学习的起点。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像教学设计、教案等就是预设的产物。预设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预设凝聚了教师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没有生成,课堂如一潭死水,机械而没有生气。课堂不应只是预设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应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如苏教版九下的《送行》是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时的表演。文章蕴涵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来计划是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到作者所需表现的深层内涵,然而由于文本略显艰涩,我就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我挑出一些重要的细节和场景,让学生自己对课本部分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反复修改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主人公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采用这种课本剧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于文本中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心灵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同时应该随机应变。动态的生成是建立在精心的预设基础上,及时的调整预设的计划,能够有效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教学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孔已己》这篇课文时,文章有这样一个重点: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三、统一预设与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运用来自于什么?其实就是来自于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预设和生成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的。开发生成性资源,需要精致预设,教师需要深入的备课,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备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可能对学生生成的信息快速地进行判断并纳入到所备的“预案”中,与已有的“资源”建立联系。正如歌德说:“我能看见什么,取决于我已经知道什么。”真正把握好预设与生成,才可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也才能让我们从一节课的出彩走向整个语文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讲授《生命与和平相爱》时,在预设时我计划结合课文内容渗透讲授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犹太人的家教,让学生了解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但是有位学生在课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实,说到新中国的成立和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临时调整课堂教学,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和平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结合起来讲授,将文章的主题紧紧地牢固地抓在手中,联系目标,促使新的生成,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中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拘囿,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思想传统道德教育,穿插历史传统文化教育。这样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促进自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
因此,让预设与生成有效统一,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努力促成生成,这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的要给以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从而把课堂的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