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过多关注的还是教学设计是否新颖独特、富有吸引力,知识的传授是否准确等,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真诚地激励学生,把对学生的关爱融入具体的、不刻意的教学行为之中让语文课堂涌动人文关怀。
一、语文教师人文形象的熏陶
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形象、行为等应包含价值追求和丰满人性等人文精神,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使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重新定位,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成为学生平等学习的对话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如教授《金色花》中,我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从……中,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畅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从第七段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可亲的妈妈拿着灯到牛棚去的时候,她的孩子就悄悄地落到地上,求母亲讲故事给他听。那可爱的孩子轻轻地挽着母亲的手依靠在她身边,而母亲慈爱的手亲切地抚摸孩子的头。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温馨感人的画面啊,这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底片。
生: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焦急的口吻中,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因为要上晚自修,总要等到天黑才能回家。而每次一回到路口,我总能见到母亲那熟悉的身影,在风中在灯下温暖着我的心(声音微有哽咽,眼睛也湿润了)。
师(动容地):从你眼睛里老师读出了你内心的感动,我想妈妈的身影将永远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它是干涸时的一泓清泉、黑暗中的一丝光明。老师由衷地为你高兴,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这里,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敞开心灵,飞扬思绪,从而在熏陶感染中构建起新的思想链条,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语文课堂必须带有亲和力,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思所见。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个性得到发展。在课堂中,教师不必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真诚的激励,浓浓的人文关怀
激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投向学生的应该是欣赏的目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真诚的激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兴趣、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当学生答对问题时:“你的想法很独特”,“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是经过思考的”,“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谢谢你”……通过这些言语,除了能鼓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之外,还能表达出教师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把学生的不懂或错误看作是平常事,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真诚激励,让学生不会因为出错而紧张,其学习的态度就会积极得多。这种真诚的激励,折射的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浸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语文就是生活,这种生活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而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语文课堂是最需要爱的滋润的课堂。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济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只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的关爱,这种以学生为本、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教学,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一枝永远飘香的百合。
一、语文教师人文形象的熏陶
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形象、行为等应包含价值追求和丰满人性等人文精神,带着浓郁的人文素养走向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的人文环境,使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重新定位,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成为学生平等学习的对话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如教授《金色花》中,我的课堂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从……中,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畅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从第七段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可亲的妈妈拿着灯到牛棚去的时候,她的孩子就悄悄地落到地上,求母亲讲故事给他听。那可爱的孩子轻轻地挽着母亲的手依靠在她身边,而母亲慈爱的手亲切地抚摸孩子的头。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温馨感人的画面啊,这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底片。
生: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焦急的口吻中,我仿佛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因为要上晚自修,总要等到天黑才能回家。而每次一回到路口,我总能见到母亲那熟悉的身影,在风中在灯下温暖着我的心(声音微有哽咽,眼睛也湿润了)。
师(动容地):从你眼睛里老师读出了你内心的感动,我想妈妈的身影将永远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它是干涸时的一泓清泉、黑暗中的一丝光明。老师由衷地为你高兴,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这里,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敞开心灵,飞扬思绪,从而在熏陶感染中构建起新的思想链条,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
语文课堂必须带有亲和力,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思所见。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强化、个性得到发展。在课堂中,教师不必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真诚的激励,浓浓的人文关怀
激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投向学生的应该是欣赏的目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真诚的激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兴趣、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当学生答对问题时:“你的想法很独特”,“我已经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你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赞美,如果你读得再流畅一些就更好了!”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是经过思考的”,“你的脸上分明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谢谢你”……通过这些言语,除了能鼓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之外,还能表达出教师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把学生的不懂或错误看作是平常事,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真诚激励,让学生不会因为出错而紧张,其学习的态度就会积极得多。这种真诚的激励,折射的是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浸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语文就是生活,这种生活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而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语文课堂是最需要爱的滋润的课堂。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济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只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的关爱,这种以学生为本、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教学,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一枝永远飘香的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