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衰老是人类生命中的一种规律性表现。人到一定年龄,总会出现一系列衰老征象。根据社会传统观念,认为人六十岁就算进入了老年行列,九十岁可以看作是长寿的人了。从预防观点看,把五十岁左右看作老年前期是恰当的。人到了六十岁,脉确有变化,以粗大为多,血压也常有升高。但是,也有一类人,在六十岁以后另出现一种较小的脉,一般说,这样的人比较健康和长寿,这种人也并不少见,关键在于注意日常的体质锻炼和保健。
至于老年病的保健医疗,其总的原则是要注意结合老年人特点,做到“细观察、勤分析、慎用药、常总结”四句话。具体要掌握下列几点:
知其常才能知其变
对老年人,平时要多留心其脉、舌变化规律,以及进食、消化、大小便和睡眠的情况。例如,有的老人平素脉就很粗大,中医称之为“六阳脉”,这些老人甚至直到临终前还是“六阳脉”,平时如不细加观察,病时下药就有可能照顾不到,结果药与他的体质不合。又例如有的老人大便两天一次,俗谓“后门紧”,这不是病态。还有的老人食多便少,这表明他们的运化功能旺盛,在医治老年病时这些都不可不察。
了解老年人体质的寒热虚实之偏,饮食的热凉酸成爱好,对于医疗保健也很有参考价值。例如有的老年人肠胃较结实,大黄用四、五钱(12~15克)也可以不泻;有的则相反,用一、二钱(3~6克)大黄就会泻得不得了。
“祛邪”和“补虚”并行
老年人因为抗病力弱,最怕外感,即所谓“老怕伤寒少怕痨”。他们有了外感,往往发热而不明显,根据中医理论,这是“留而不去,其病为实”的实证,因而要疏邪,这个时候如果光注意补虚,就可能犯实上加实的错误。但是,祛邪药物的用量又不能过大,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减,吃不住。比较好的办法是“祛邪”和“补虚”并行。具体说,如患感冒,可以用补中益气丸6至9克,加苏叶3克,同煎饮服,发发汗,就可好转。或用参苏饮也可以。如果不加区别,动不动就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药,不一定合适。因为老年人常是在有内伤的基础上又加外感风寒,表现的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恶心、咳嗽、痰多、头晕、目眩,或者还有泄泻,或发汗后热仍不退。此时用参苏饮既治外感,又兼顾内伤,是个“扶正兼以祛邪”的好方子。当然也有个别实火旺盛的病人,那就要用比较厉害的“攻破药”来治了,甚至于有用白虎汤、承气汤的,但这并不是常法,必须在认准了以后才能这样用药。在一般情况下,老年病的平日保养应该用“温和药”;只有针对一定的证候时才用攻剂、发散剂。有的老年人体质很弱,无力康复,动辄感冒、打喷嚏:流鼻涕、视物不太清晰、常略感发热怕冷、肢体易出汗,甚至一开门窗或者夜间翻身就得“感冒”。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感冒,“外邪”是假,“正虚”是真,所谓“正虚似邪”。这时用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药,虽可暂愈,但不日又要复发。这样的老人,越服去邪的方药,身体越是虚弱,缺乏抵抗力,越发容易招致外界冷暖的侵袭。对这种似病非病的证候,只有“扶正”,才能增强体质,抗病有力。上面提到的补中益气汤加苏叶的方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还有的老年人饭后或行路容易出汗,汗后怕风,经常怕冷怕热,极易感冒。这样的老年身体虚弱者,给以玉屏风散长期小量频服,只要积以时日,对改善体质,用以治本,同时固表止汗,效果很好。或给以白术黄芪汤,对气虚汗多易感冒者效果也好。总之,驱邪外出,要因势利导,不能用药超过治病所需,不能乱投药,而要慎用药。
药量小不怕,药力到就行
老年人怕吃药,也怕汤药,对他们药量小不怕,只要药力到就行。比如高年人精神、体力、心功能常较弱,好吃西洋参。此药性味甘寒比东北参好些,但若有病,就不够了。象在心气虚、心脉不畅、心悸、气短、失眠时,还得加汉三七和琥珀。生三七活血消淤力强,制三七(轧面以香油炒成虎皮色,香油量不宜多)则补虚力大,功同人参。处方可用人参15克,三七15克,琥珀7,5克,共为细末,调匀,装入胶囊,每次用0.5-0.6克,每天2—3次,或煎汤服用亦可。如兼有气喘症状,则可以蛤蚧尾换下琥珀末,这有助于温肾定喘、化痰。
不要急于求成
老年人的病缓解可能慢一些,因为他们的生理功能衰减了,不象年青人服一、二剂药也许就能治好了,所以不能急于求成。治老年病一定要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如有一个老年肾结石病人,在以清热化湿药治疗过程中,阳痿加重。当时曾想用桂附、阳起石、海狗肾等“兴阳药”,后考虑到这些药刺激力过大,可能反而会招致性功能的短暂兴奋,而后长时间衰减,故改用了平补药,于方中加入具有兴阳作用的当归,结果服15剂即恢复了,以后再用强肾药杜仲、牛膝、补骨脂等巩固之,效果较好。总之,对老年人用药一定要考虑有无副作用,决不能操之过急。
至于老年病的保健医疗,其总的原则是要注意结合老年人特点,做到“细观察、勤分析、慎用药、常总结”四句话。具体要掌握下列几点:
知其常才能知其变
对老年人,平时要多留心其脉、舌变化规律,以及进食、消化、大小便和睡眠的情况。例如,有的老人平素脉就很粗大,中医称之为“六阳脉”,这些老人甚至直到临终前还是“六阳脉”,平时如不细加观察,病时下药就有可能照顾不到,结果药与他的体质不合。又例如有的老人大便两天一次,俗谓“后门紧”,这不是病态。还有的老人食多便少,这表明他们的运化功能旺盛,在医治老年病时这些都不可不察。
了解老年人体质的寒热虚实之偏,饮食的热凉酸成爱好,对于医疗保健也很有参考价值。例如有的老年人肠胃较结实,大黄用四、五钱(12~15克)也可以不泻;有的则相反,用一、二钱(3~6克)大黄就会泻得不得了。
“祛邪”和“补虚”并行
老年人因为抗病力弱,最怕外感,即所谓“老怕伤寒少怕痨”。他们有了外感,往往发热而不明显,根据中医理论,这是“留而不去,其病为实”的实证,因而要疏邪,这个时候如果光注意补虚,就可能犯实上加实的错误。但是,祛邪药物的用量又不能过大,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减,吃不住。比较好的办法是“祛邪”和“补虚”并行。具体说,如患感冒,可以用补中益气丸6至9克,加苏叶3克,同煎饮服,发发汗,就可好转。或用参苏饮也可以。如果不加区别,动不动就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药,不一定合适。因为老年人常是在有内伤的基础上又加外感风寒,表现的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恶心、咳嗽、痰多、头晕、目眩,或者还有泄泻,或发汗后热仍不退。此时用参苏饮既治外感,又兼顾内伤,是个“扶正兼以祛邪”的好方子。当然也有个别实火旺盛的病人,那就要用比较厉害的“攻破药”来治了,甚至于有用白虎汤、承气汤的,但这并不是常法,必须在认准了以后才能这样用药。在一般情况下,老年病的平日保养应该用“温和药”;只有针对一定的证候时才用攻剂、发散剂。有的老年人体质很弱,无力康复,动辄感冒、打喷嚏:流鼻涕、视物不太清晰、常略感发热怕冷、肢体易出汗,甚至一开门窗或者夜间翻身就得“感冒”。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感冒,“外邪”是假,“正虚”是真,所谓“正虚似邪”。这时用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药,虽可暂愈,但不日又要复发。这样的老人,越服去邪的方药,身体越是虚弱,缺乏抵抗力,越发容易招致外界冷暖的侵袭。对这种似病非病的证候,只有“扶正”,才能增强体质,抗病有力。上面提到的补中益气汤加苏叶的方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还有的老年人饭后或行路容易出汗,汗后怕风,经常怕冷怕热,极易感冒。这样的老年身体虚弱者,给以玉屏风散长期小量频服,只要积以时日,对改善体质,用以治本,同时固表止汗,效果很好。或给以白术黄芪汤,对气虚汗多易感冒者效果也好。总之,驱邪外出,要因势利导,不能用药超过治病所需,不能乱投药,而要慎用药。
药量小不怕,药力到就行
老年人怕吃药,也怕汤药,对他们药量小不怕,只要药力到就行。比如高年人精神、体力、心功能常较弱,好吃西洋参。此药性味甘寒比东北参好些,但若有病,就不够了。象在心气虚、心脉不畅、心悸、气短、失眠时,还得加汉三七和琥珀。生三七活血消淤力强,制三七(轧面以香油炒成虎皮色,香油量不宜多)则补虚力大,功同人参。处方可用人参15克,三七15克,琥珀7,5克,共为细末,调匀,装入胶囊,每次用0.5-0.6克,每天2—3次,或煎汤服用亦可。如兼有气喘症状,则可以蛤蚧尾换下琥珀末,这有助于温肾定喘、化痰。
不要急于求成
老年人的病缓解可能慢一些,因为他们的生理功能衰减了,不象年青人服一、二剂药也许就能治好了,所以不能急于求成。治老年病一定要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如有一个老年肾结石病人,在以清热化湿药治疗过程中,阳痿加重。当时曾想用桂附、阳起石、海狗肾等“兴阳药”,后考虑到这些药刺激力过大,可能反而会招致性功能的短暂兴奋,而后长时间衰减,故改用了平补药,于方中加入具有兴阳作用的当归,结果服15剂即恢复了,以后再用强肾药杜仲、牛膝、补骨脂等巩固之,效果较好。总之,对老年人用药一定要考虑有无副作用,决不能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