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是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却因学生的一个问题,使这节课显得不落常套。并促使自己对“黄花”这一意象的流变和实际教学进行反思,正可谓:诗无达诂,教无定法。
[关键词]黄花 意象 互文性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207-01
《醉花阴·重阳》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专题中的选文,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品之一,更因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引起的一段“夫妻唱和”故事而为人称道,传唱不衰。针对上述特性,我决定一改往常教学种种逐句鉴赏的教法,而以这则故事导入,把教学的中心放在“黄花”意象这一全词的聚焦点上,从两个角度重点探究,即一个结构呼应角度,看全词是怎样层层铺叙,步步渲染,最后托出这一意象;另一个语言品读角度,同为比拟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正因为这则故事的引入,不仅使学生准确把握到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关系的融洽和睦,更能够反观其词,深切体味到二人的暂时分离,而使女主人公多么的百无聊赖,孤独落寞。更为重要的是,为上述两个重要探究点的解决提供了极强的情感张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其间。在全词时空转移之间,多方着墨,托出的黄花意象多么的丰富传神,而比拟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生动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饱满形象。
看到学生热烈而真诚的讨论成果,本以为课堂小结,已是水到渠成的事,却不曾想到,突然有学生举手:老师,这则故事中,赵明诚的朋友很快从五十多首词慧眼独赞“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没了下文,即为什么是李清照的词优于赵明诚,而全词之中又标举这几句?难道是我们这堂课分析出的这两个原因(结构和语言),特别是比拟吗?假如按这个思路推想,词人赵明诚的急就五十首词中就没有采用比拟的修辞来撷取黄花这一意象?
面对学生的连连发问,在惊叹他的慧眼独识之余,我立马联想到教参中的两个问题:一者,此词迥异于男子作闺音的代人诗,但总觉只言片语,难解其中深味;二者,通过黄花意象既显示出李清照的淡泊,又可暗示李清照在别中的憔悴与期待,但终归是总结之语,缺乏具体形象的透析。
而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不二法门,我认为应该爬梳李清照同期(宋朝)特别是她之前的有关黄花或菊花意象的诗文,把它们放在一起,做对比性阅读,这样才能深度把握,从而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特别是不同点,方能彰显唯一的李清照,独特的清照词。
鉴于此,我顺势利导,在表扬该学生善于思考并发现问题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用各种渠道查找李清照同期(宋朝)特别是她之前的有关黄花或菊花意象的诗文,并进行比较性探究。
可以想见,在本没有安排的第二课时中,正是因为学生们发现了问题,并积极地查阅资料,探讨的氛围不可谓不激烈,问题的解决更是深入了一层。最后,经学生的讨论发现:
纵向比较:和李清照同期(宋代)的诗人中,比较典型的诗文有三例,分别是梅尧臣《残菊》:“零落黄菊蕊,英英傲晨霜。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白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的“菊残犹有傲霜枝。”而他们借菊花传递出自己志向的高洁,节操的坚定,异于李清照凄苦、落寞的神韵。
横向比较:在李清照之前的典型诗文中,既不同于屈原夕餐秋菊的高洁(夕餐秋菊之落蕊),又不同于陶渊明“东篱之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遗世独立,又不同于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和皎然“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中借菊花意象象征隐者的超然洒脱,从而表现出愁苦孤独的内涵。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唯一纵横交错的轴心上的李清照,是众多运用黄花(菊花)意象诗人中唯一的女性,这便天然地决定了她异于男性诗人的观察角度和心理感受,从而重新为“黄花”意象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反思《醉花阴
[关键词]黄花 意象 互文性 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207-01
《醉花阴·重阳》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专题中的选文,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品之一,更因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引起的一段“夫妻唱和”故事而为人称道,传唱不衰。针对上述特性,我决定一改往常教学种种逐句鉴赏的教法,而以这则故事导入,把教学的中心放在“黄花”意象这一全词的聚焦点上,从两个角度重点探究,即一个结构呼应角度,看全词是怎样层层铺叙,步步渲染,最后托出这一意象;另一个语言品读角度,同为比拟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正因为这则故事的引入,不仅使学生准确把握到李清照、赵明诚夫妻二人关系的融洽和睦,更能够反观其词,深切体味到二人的暂时分离,而使女主人公多么的百无聊赖,孤独落寞。更为重要的是,为上述两个重要探究点的解决提供了极强的情感张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其间。在全词时空转移之间,多方着墨,托出的黄花意象多么的丰富传神,而比拟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生动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饱满形象。
看到学生热烈而真诚的讨论成果,本以为课堂小结,已是水到渠成的事,却不曾想到,突然有学生举手:老师,这则故事中,赵明诚的朋友很快从五十多首词慧眼独赞“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没了下文,即为什么是李清照的词优于赵明诚,而全词之中又标举这几句?难道是我们这堂课分析出的这两个原因(结构和语言),特别是比拟吗?假如按这个思路推想,词人赵明诚的急就五十首词中就没有采用比拟的修辞来撷取黄花这一意象?
面对学生的连连发问,在惊叹他的慧眼独识之余,我立马联想到教参中的两个问题:一者,此词迥异于男子作闺音的代人诗,但总觉只言片语,难解其中深味;二者,通过黄花意象既显示出李清照的淡泊,又可暗示李清照在别中的憔悴与期待,但终归是总结之语,缺乏具体形象的透析。
而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不二法门,我认为应该爬梳李清照同期(宋朝)特别是她之前的有关黄花或菊花意象的诗文,把它们放在一起,做对比性阅读,这样才能深度把握,从而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特别是不同点,方能彰显唯一的李清照,独特的清照词。
鉴于此,我顺势利导,在表扬该学生善于思考并发现问题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用各种渠道查找李清照同期(宋朝)特别是她之前的有关黄花或菊花意象的诗文,并进行比较性探究。
可以想见,在本没有安排的第二课时中,正是因为学生们发现了问题,并积极地查阅资料,探讨的氛围不可谓不激烈,问题的解决更是深入了一层。最后,经学生的讨论发现:
纵向比较:和李清照同期(宋代)的诗人中,比较典型的诗文有三例,分别是梅尧臣《残菊》:“零落黄菊蕊,英英傲晨霜。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白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的“菊残犹有傲霜枝。”而他们借菊花传递出自己志向的高洁,节操的坚定,异于李清照凄苦、落寞的神韵。
横向比较:在李清照之前的典型诗文中,既不同于屈原夕餐秋菊的高洁(夕餐秋菊之落蕊),又不同于陶渊明“东篱之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遗世独立,又不同于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和皎然“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中借菊花意象象征隐者的超然洒脱,从而表现出愁苦孤独的内涵。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唯一纵横交错的轴心上的李清照,是众多运用黄花(菊花)意象诗人中唯一的女性,这便天然地决定了她异于男性诗人的观察角度和心理感受,从而重新为“黄花”意象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反思《醉花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