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展示形式,动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会给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充分挖掘优秀文化,不断塑造典型的动画形象,成为动画艺术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动画的定义和类型,指出动画形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动画形象;文化意蕴;定义;类型
一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所以,在在文化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立足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动画艺术的发展形势,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质量,成为推动动画艺术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动画的定义和类型
“动画”一词来源于二战前的日本,一直以来,动画的定义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说法,从英语单词“Animation”的字面意义来看,动画是指一种活动的、被赋予生命的图画。而《电影艺术词典》对动画的定义则是:以各种形式表现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并且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当时,日本把用线条描绘的漫画称为“动画”,然而,二战之后,则把木偶、线绘等形式制作的影片统称为“动画”。这种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活动图画,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逐格拍摄或者逐帧录制的方法,把人为绘制的、表现物体运动过程的一幅幅静止的图画,记录到胶片和磁带上,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呈现在屏幕上,使其活动起来[1]。根据媒介和放映载体的不同,动画可以分为电视动画、影院动画、网络动画、实验动画和OVA动画五种;按照风格特点来看,动画可以分为漫画类动画、写实类动画和抽象类动画;而从动画创作的形式来说,动画可以分为计算机动画、传统动画和立体动画。
二、传统动画形象中的文化象征
动画形象是动画产生的基础,有了鲜明生动地动画形象,才会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动画品牌以及其衍生产品。动画形象是动画想象物化的产物,主要源于动画思维,虽然包含了一些客观成分,但是却不是原型的真实写照,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为塑造的。所以,与实拍电影相比,动画形象的造型更加夸张、行动更加无拘束、互动更加自由。从理论上来说,动画的范围比较广泛,可用很多技巧,比如比拟、想象、虚构、夸张、象征或者隐喻等方式,表现、描写各种对象,以展示动画形象的文化意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适应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环境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自然界的人化,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发展的一种体现。而且,由于人类的介入,动植物或者物生物的种群数量、个体性状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通过艺术形式,把自身的人格赋予动植物或者微生物,成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动画形象大多是异类与人类的混合体,即动画中的异类通常是与人同形同性的,比如米老鼠、唐老鸭、菲力猫、兔八哥、高飞、达菲鸭等。这些动物的人格化程度非常高,不仅拥有智能,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手法方面,传统动画形象的塑造与我国的古典美学有一些相通之处,因为动画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把握一定的规律和机制,还需要得心应手地展示出来。如果动植物成为动画角色,必定会被拟人化,因为脱离了生活原型的束缚,动植物的动画形象就成了“捕风捉影”的虚构之物了。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动植物都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岁寒三友”梅、竹、菊。然而,在现代动画艺术的推广下,传统刻板、僵硬的动植物形象的文化象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比如在《诗经》中,硕鼠是贪婪、无耻的剥削者形象,并且在生活中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存在,但是,动画片《猫和老鼠》却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物质丰富,虽然老鼠与人类争食的情况依然存在,却不在像以前那样严重,甚至许多人把老鼠当人类的宠物。
传统动画可以通过动植物人格化的方式,表达人类的自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动植物不具备表达能力和心理能力,根本不可能嘲笑人类,因而,动画形象是动画师苦心孤诣的艺术成果。动画是借助动画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展示出个人的一种生活哲学。在动画作品中,动画是主要通过:提升动植物的进化水平,降低人类的智能、伦理以及社会组织程度等方面,来展示动植物的优势;通过换位思考的原则,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夸张的手法,放大人类的某些缺点的形式,达到自嘲的目的。但是,总体而言,动画中的人类自嘲并不是人类轻视自己、妄自菲薄,而是肯定人类的创造力,赞扬人类的开拓、创造精神。
三、动画形象的文化特点
与现实人物相比,动画形象通常具有性格鲜明、个性单纯、优缺点明显的特点,所以,尽管动画风格具有写实、变形和写意的区别,但是,动画形象的展示总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比如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用扇子夹住宝剑、单于立于树梢等场景。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国古代美学不仅强调表面的刻画,而且更加注重内在的气质。比如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不仅需要拥有美丽的容颜,还需要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在动画创作时,动画师往往通过夸张的方式,突出动画形象的个性特征,例如“血盆大口”可能会覆盖大半个屏幕,来突出动画形象的凶恶、可怕。
另外,虽然不同动画作品其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传统动画的情调依旧比实拍电影更为欢快。许多动画作品中的形象并不是由真人扮演的,动画师在处理动画形象是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从而使得动画形象具有诙谐、幽默的性格特點。而且,一些具有深度的思想性的动画作品,往往能够寓庄于谐[2]。比如,深刻揭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动画片《过程》,其主旨是讽喻,通过将从众行为形象化,说明过分强调群体,否定个性所产生的危害。同时,在传统动画形象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美学和古今情趣的相通之处。比如,迪斯尼动画片《花与树》中,树老头是一位单相思的老者,而树小伙和树姑娘则是情投意合的年轻人,这种象征方式与我国的比兴手法相似。同时,随着传统动画形象的传播,动画艺术不断突破、创新,人们对于动画的了解逐渐增多、喜爱程度也不断提高,甚至一些动画形象的造型,也可能成为现代青少年发型、服饰的时尚追求。所以,一些动画形象以系列性的作品,延续其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一些经过改编,但动画形象未发生变化的动画作品,依旧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例如《樱桃小丸子》《西游记》《哪吒闹海》等。而且,动画形象越突出其衍生产品的延伸空间也越大,像《奥特曼》动画片衍生出的一些儿童玩具等。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时代进步一个标志,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根据动画艺术的发展现状,合理吸收和借鉴传统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质量,努力塑造鲜明、生动地动画形象,积极推陈出新、合理创新,是动画艺术繁荣发展的必要途径。(指导老师:安阳)
参考文献:
[1]黄鸣奋.泛动画形象的文化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61-167.
[2]刘婷.中国动画之文化意蕴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
【关键词】:动画形象;文化意蕴;定义;类型
一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所以,在在文化形式多样化的今天,立足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重视动画艺术的发展形势,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质量,成为推动动画艺术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动画的定义和类型
“动画”一词来源于二战前的日本,一直以来,动画的定义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说法,从英语单词“Animation”的字面意义来看,动画是指一种活动的、被赋予生命的图画。而《电影艺术词典》对动画的定义则是:以各种形式表现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把绘制的人物动作逐一拍摄下来,并且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当时,日本把用线条描绘的漫画称为“动画”,然而,二战之后,则把木偶、线绘等形式制作的影片统称为“动画”。这种出现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的活动图画,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逐格拍摄或者逐帧录制的方法,把人为绘制的、表现物体运动过程的一幅幅静止的图画,记录到胶片和磁带上,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呈现在屏幕上,使其活动起来[1]。根据媒介和放映载体的不同,动画可以分为电视动画、影院动画、网络动画、实验动画和OVA动画五种;按照风格特点来看,动画可以分为漫画类动画、写实类动画和抽象类动画;而从动画创作的形式来说,动画可以分为计算机动画、传统动画和立体动画。
二、传统动画形象中的文化象征
动画形象是动画产生的基础,有了鲜明生动地动画形象,才会产生出丰富多彩的动画品牌以及其衍生产品。动画形象是动画想象物化的产物,主要源于动画思维,虽然包含了一些客观成分,但是却不是原型的真实写照,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为塑造的。所以,与实拍电影相比,动画形象的造型更加夸张、行动更加无拘束、互动更加自由。从理论上来说,动画的范围比较广泛,可用很多技巧,比如比拟、想象、虚构、夸张、象征或者隐喻等方式,表现、描写各种对象,以展示动画形象的文化意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适应生存环境、改造生存环境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自然界的人化,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发展的一种体现。而且,由于人类的介入,动植物或者物生物的种群数量、个体性状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通过艺术形式,把自身的人格赋予动植物或者微生物,成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动画形象大多是异类与人类的混合体,即动画中的异类通常是与人同形同性的,比如米老鼠、唐老鸭、菲力猫、兔八哥、高飞、达菲鸭等。这些动物的人格化程度非常高,不仅拥有智能,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在手法方面,传统动画形象的塑造与我国的古典美学有一些相通之处,因为动画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把握一定的规律和机制,还需要得心应手地展示出来。如果动植物成为动画角色,必定会被拟人化,因为脱离了生活原型的束缚,动植物的动画形象就成了“捕风捉影”的虚构之物了。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动植物都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岁寒三友”梅、竹、菊。然而,在现代动画艺术的推广下,传统刻板、僵硬的动植物形象的文化象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比如在《诗经》中,硕鼠是贪婪、无耻的剥削者形象,并且在生活中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存在,但是,动画片《猫和老鼠》却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物质丰富,虽然老鼠与人类争食的情况依然存在,却不在像以前那样严重,甚至许多人把老鼠当人类的宠物。
传统动画可以通过动植物人格化的方式,表达人类的自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动植物不具备表达能力和心理能力,根本不可能嘲笑人类,因而,动画形象是动画师苦心孤诣的艺术成果。动画是借助动画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展示出个人的一种生活哲学。在动画作品中,动画是主要通过:提升动植物的进化水平,降低人类的智能、伦理以及社会组织程度等方面,来展示动植物的优势;通过换位思考的原则,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夸张的手法,放大人类的某些缺点的形式,达到自嘲的目的。但是,总体而言,动画中的人类自嘲并不是人类轻视自己、妄自菲薄,而是肯定人类的创造力,赞扬人类的开拓、创造精神。
三、动画形象的文化特点
与现实人物相比,动画形象通常具有性格鲜明、个性单纯、优缺点明显的特点,所以,尽管动画风格具有写实、变形和写意的区别,但是,动画形象的展示总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比如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用扇子夹住宝剑、单于立于树梢等场景。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国古代美学不仅强调表面的刻画,而且更加注重内在的气质。比如我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不仅需要拥有美丽的容颜,还需要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在动画创作时,动画师往往通过夸张的方式,突出动画形象的个性特征,例如“血盆大口”可能会覆盖大半个屏幕,来突出动画形象的凶恶、可怕。
另外,虽然不同动画作品其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传统动画的情调依旧比实拍电影更为欢快。许多动画作品中的形象并不是由真人扮演的,动画师在处理动画形象是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从而使得动画形象具有诙谐、幽默的性格特點。而且,一些具有深度的思想性的动画作品,往往能够寓庄于谐[2]。比如,深刻揭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动画片《过程》,其主旨是讽喻,通过将从众行为形象化,说明过分强调群体,否定个性所产生的危害。同时,在传统动画形象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美学和古今情趣的相通之处。比如,迪斯尼动画片《花与树》中,树老头是一位单相思的老者,而树小伙和树姑娘则是情投意合的年轻人,这种象征方式与我国的比兴手法相似。同时,随着传统动画形象的传播,动画艺术不断突破、创新,人们对于动画的了解逐渐增多、喜爱程度也不断提高,甚至一些动画形象的造型,也可能成为现代青少年发型、服饰的时尚追求。所以,一些动画形象以系列性的作品,延续其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一些经过改编,但动画形象未发生变化的动画作品,依旧得到人们的喜爱和认同。例如《樱桃小丸子》《西游记》《哪吒闹海》等。而且,动画形象越突出其衍生产品的延伸空间也越大,像《奥特曼》动画片衍生出的一些儿童玩具等。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动画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时代进步一个标志,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根据动画艺术的发展现状,合理吸收和借鉴传统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动画作品的质量,努力塑造鲜明、生动地动画形象,积极推陈出新、合理创新,是动画艺术繁荣发展的必要途径。(指导老师:安阳)
参考文献:
[1]黄鸣奋.泛动画形象的文化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61-167.
[2]刘婷.中国动画之文化意蕴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