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砷交互作用对白菜砷和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来源 :环境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研究硒和砷的交互作用对白菜砷和硒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无添加砷、轻度砷污染(100 mg·kg-1)和中度砷污染(200 mg·kg-1)条件下,施硒(0、2.5、5.0、7.5 mg·kg-1)对白菜不同部位砷、硒含量及地上部位砷、硒形态组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无添加砷条件下,2.5 mg·kg-1和7.5 mg·kg-1硒处理显著降低地下部位砷含量;轻度砷污染条件下,7.5 mg·kg-1硒处理显著降低地下部位砷含量,5.0 mg·kg-1和7.5 mg·kg-1硒处理促进砷向地上部位转运,显著提高地上部位砷含量;中度砷污染条件下,5.0 mg·kg-1和7.5 mg·kg-1硒处理抑制砷向地上部位转运,显著提高地下部位砷含量.硒处理浓度为2.5 mg·kg-1时,100 mg·kg-1和200 mg·kg-1砷处理抑制硒向地上部位转运,显著降低地上部位硒含量;硒处理浓度为5.0 mg·kg-1时,100 mg·kg-1砷处理促进硒向地上部位转运,显著降低地下部位硒含量;硒处理浓度为7.5 mg·kg-1时,200 mg·kg-1砷处理促进根系对硒的吸收,地上、地下部位硒含量显著提高.外源砷的添加促进As(V)还原为As(Ⅲ);外源硒对白菜地上部分砷形态组成没有显著影响.外源硒的添加促进了Se(Ⅳ)向Se(Ⅵ)及有机硒转化.外源砷或硒处理均能提高根际土壤pH.中度砷污染条件下,7.5 mg·kg-1硒处理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有效态砷含量.硒对白菜吸收转运砷的影响在不同砷污染条件下存在差异,轻度砷污染条件下,较高浓度硒处理提高白菜可食用部位砷污染风险,建议土壤施硒以低浓度为宜(<2.5 mg·kg-1).
其他文献
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是当前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挑战.英国通过一系列举措在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英国的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经历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探索阶段、协同治理的起步阶段和协同治理的创新发展阶段,在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调整、健全制度设计、完善法律体系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建议我国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要从加快推进能源结构战略转型、强化数字化治理驱动、运用市场经济动力机制、完善配套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
综述了RO膜面微生物群落结构及EPS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RO膜生物污堵的监测技术和控制方法进行总结.膜面微生物中变形菌门(α-,β-和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和浮霉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产生EPS较多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在膜污堵中起到重要作用.EPS中多糖更易附着于膜面,EPS中大分子组分的RO膜污堵潜势更高,透明胞外聚合物(TEP)能促进生物污堵的形成.对进水中有机物参数和微生物参数的测定能反映进水RO膜污堵潜势,但并不能用于确定膜面污堵的实际情况.而对RO膜组件的动态监测能够及时反映膜污堵状态.进
研究了陶瓷膜组合工艺对南方某自来水厂排泥水的净化处理效果,主要工艺单元包括混凝、臭氧氧化、超滤陶瓷膜与活性炭过滤,实现排泥水资源回收利用.采用规模为10 m3/d中试装置,陶瓷膜通量为100 L/(m2·h),跨膜压差TMP<30 kPa.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浊度、色度、有机物(CODMn)、氨氮、土臭素(GSM)、二甲基三硫醚(DMTS)、2-甲基异莰醇(2-MIB)、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和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 表明:经中试工艺处理后,出水指标均达到GB 5749-2
汞是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全球性重金属污染物,揭示具有强生物毒性的甲基汞的生成和累积机制是汞污染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生物膜中无机汞的甲基化是环境中甲基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甲基汞进入食物链的起点,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汞甲基化机制的认知多基于浮游态纯菌实验,无法准确模拟生物膜中汞的甲基化过程.本文从生物膜中汞甲基化的生化分子路径、无机汞的化学形态和甲基化微生物的活性这三个决定汞甲基化过程的关键因素出发,详细阐述了目前生物膜中汞甲基化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拟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
光转化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转化途径,决定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和风险.激发三线态溶解性有机质(3DOM*)能够引发酚类、胺类和共轭二烯类污染物的间接光降解,反应机理涉及电子转移、质子转移和能量转移.然而,3DOM*与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及具有类似结构的污染物的反应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2,3-二溴丙基-2,4,6-三溴苯基醚(DPTE)为NBFRs模型化合物,以苯乙酮模拟DOM,通过光化学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3DOM*与NBFRs的反应活性、反应位点和反应途径.结果 表明,激发三
为探究乐安河流域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流域内的Cd、Hg、As、Pb、Cr、Cu、Zn、Ni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判断8种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结果 表明,研究区内Cd含量超筛选值的点位占比为63.32%,污染情况较为严重,Cu含量超筛选值的点位占比为15.16%,存在轻微污染,其余6种元素超筛选值点位占比均小于4%,基本无污染;研究区内的Cd属于强生态危害,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6种元素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8种元素综合后属于
为了解湖南省典型金属冶炼与采选行业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以30家金属冶炼与采选行业周边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评价了土壤镉(Cd)、汞(Hg)、砷(As)、铅(Pb)、铬(Cr6+)、铜(Cu)、镍(Ni)、锌(Zn)污染状况,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与相关性法探究了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果 表明,污染区样品中Cd、Hg、As、Cu、Pb、Cr、Zn、Ni均值分别为3.22、0.985、65.63、67.4
自2010年有害结局路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s,AOPs)概念框架提出以来,化学品风险评估更加注重围绕关键毒性通路,并强化了分子起始事件(molecular initiating events,MIEs)研究.计算毒理学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MIEs,揭示污染物与毒性通路相关的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够促进基于毒性作用机制的化学品风险评估.随着计算毒理学、生物物理学、组学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整合计算毒理学以及基于人源细胞的多组学研究,能够快速筛选关键毒性通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EMBR)可将难降解的苯酚高盐废水分离为易降解的低浓度苯酚废水,从而实现苯酚高盐废水的高效降解.针对EMBR中传统硅橡胶管式膜苯酚跨膜传质速率较慢的问题,研究采用相转化法直接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可同时实现苯酚高渗透性与无机盐高截留率.探究了萃取膜生物反应器中废水、微生物单元的流量、pH、温度等参数对苯酚跨膜传质与无机盐截留的影响,优化了EMBR运行条件,并探究了EMBR内微生物的苯酚降解能力及对苯酚跨膜传质的影响.研究发现EMBR最优运行条件:废水单元流量为0.17L/h
微塑料是一种广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本研究探讨了老化前后的聚氯乙烯(PVC)微塑料(PVC微塑料)与镉(Cd)对小麦的联合毒性.自然光解老化后的PVC微塑料表面发生C—Cl键断裂并伴随C=O的生成,而C=O的出现提高了PVC微塑料表面的亲水性,进一步提高了老化PVC微塑料对Cd的吸附量.根据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叶和根生物量的差异,评估PVC微塑料对Cd毒性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原始和老化的PVC微塑料不影响Cd对小麦叶的毒性,但是老化后的PVC微塑料可以提高低浓度Cd对小麦根的生长抑制作用.老化PVC微塑料与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