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国家再严厉调控房市和股市,那些奔着资产价格升值的巨大游资就很可能选择普通商品涨价方式来宣泄,从而形成全面严重的通货膨胀
一般所说的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由于资本的利益机制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总是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
为什么消费不足
在过去,我们把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的相对不足这一矛盾所致。但现在看来,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不论姓资姓社,都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作为经济危机表征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也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提供的数据,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而7个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的人均储蓄率只有6.4%。
为什么消费不足?首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再加上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服务给居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个人消费者必须面临养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还要承担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可能,从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内需难以启动。
但制约消费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制度严重向资本倾斜,普通劳动者没有分享到生产发展的成果。有关统计表明,近30年来,内、外资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除垄断国企外的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
当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贫富差距拉大时,整个社会要想扩大内需就十分困难了。因为有需求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需求的支付能力而无法实现潜在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人则需求过足而无法让个人潜在的消费再扩展。可见,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反差,劳动与资本所发生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内需的扩大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外,它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即自去年以来的流动性过剩。如前所述,假使劳动者工资和居民收入不提高,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就不可能扩大,生产的产品便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如果需要等同的进口,这个出口或许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出口换回来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事实上,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通货膨胀危险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特别是企业用压低成本尤其是压低员工资和福利保障的方式进行出口竞争,致使国民福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可能使劳动者分配条件进一步恶化。而政府适应企业利益的需要,出口换来的外汇由央行完全买单,巨额的基础货币发行形成冲击国内经济并不需要的流动性过剩。根据近期公布的统计数字,去年中国贸易顺差约177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约630亿美元,这两项就增加了24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平均每个月约有200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顺差,通过结售汇体制转成基础货币,相当于每月投放近1600亿人民币。
过多的货币投放市场,多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求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扬以及投资过热现象,并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危险。
一些学者担心2007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格局,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本轮投资周期中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巨大,到了投资周期结束,生产能力开始集中释放的时候,会出现因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土地资源被大规模转移到工业化、城市化上来,食品供应将会出现短缺,从而引发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
事实上,去年10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的粮油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CPI的明显上升,物价上涨提前于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到来。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全国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央行副行长项俊波就不无忧虑地指出,物价上行风险加大,整体通胀压力值得关注。此种状况下,如果国家再严厉调控房市和股市,那些奔着资产价格升值的巨大游资就很可能选择普通商品涨价方式来宣泄,从而形成全面严重的通货膨胀。若如此,这种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进型加流动性过剩型的混合通胀,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杀伤力,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
从上述分析来看,流动性过剩其实是资本性资金过剩,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失衡,换言之,是资本利益最大化导致劳动者利益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也是当前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实质。
由此而言,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经济危机在我国特定条件下表现的一种新形式。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流动性过剩进而消除生产过剩,我们就应该尊重和保障劳动者利益,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就像日本当年经济起飞时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那样。劳动力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更是重要的消费要素。我国现实的产能已经为国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提高劳动者收入,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收入倍增,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才有消费能力,也才能迅速解决我国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一般所说的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由于资本的利益机制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的工资总是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所以马克思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
为什么消费不足
在过去,我们把经济危机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现象,认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的相对不足这一矛盾所致。但现在看来,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不论姓资姓社,都可能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作为经济危机表征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也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提供的数据,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而7个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的人均储蓄率只有6.4%。
为什么消费不足?首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再加上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服务给居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个人消费者必须面临养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还要承担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可能,从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内需难以启动。
但制约消费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及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比例而增长,制度严重向资本倾斜,普通劳动者没有分享到生产发展的成果。有关统计表明,近30年来,内、外资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除垄断国企外的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
当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贫富差距拉大时,整个社会要想扩大内需就十分困难了。因为有需求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需求的支付能力而无法实现潜在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人则需求过足而无法让个人潜在的消费再扩展。可见,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发生巨大反差,劳动与资本所发生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内需的扩大及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外,它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即自去年以来的流动性过剩。如前所述,假使劳动者工资和居民收入不提高,国内自身的消费市场就不可能扩大,生产的产品便只有出口和改为投资消费。如果需要等同的进口,这个出口或许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等同的进口需求,出口换回来的就只是一些不断贬值的货币符号。事实上,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通货膨胀危险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特别是企业用压低成本尤其是压低员工资和福利保障的方式进行出口竞争,致使国民福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可能使劳动者分配条件进一步恶化。而政府适应企业利益的需要,出口换来的外汇由央行完全买单,巨额的基础货币发行形成冲击国内经济并不需要的流动性过剩。根据近期公布的统计数字,去年中国贸易顺差约177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约630亿美元,这两项就增加了24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即平均每个月约有200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顺差,通过结售汇体制转成基础货币,相当于每月投放近1600亿人民币。
过多的货币投放市场,多余的资金必然要寻求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扬以及投资过热现象,并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危险。
一些学者担心2007年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格局,不是没有道理的。一方面,本轮投资周期中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巨大,到了投资周期结束,生产能力开始集中释放的时候,会出现因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而土地资源被大规模转移到工业化、城市化上来,食品供应将会出现短缺,从而引发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
事实上,去年10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的粮油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CPI的明显上升,物价上涨提前于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到来。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全国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央行副行长项俊波就不无忧虑地指出,物价上行风险加大,整体通胀压力值得关注。此种状况下,如果国家再严厉调控房市和股市,那些奔着资产价格升值的巨大游资就很可能选择普通商品涨价方式来宣泄,从而形成全面严重的通货膨胀。若如此,这种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进型加流动性过剩型的混合通胀,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杀伤力,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实现国民收入倍增
从上述分析来看,流动性过剩其实是资本性资金过剩,本质是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失衡,换言之,是资本利益最大化导致劳动者利益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也是当前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的实质。
由此而言,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经济危机在我国特定条件下表现的一种新形式。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流动性过剩进而消除生产过剩,我们就应该尊重和保障劳动者利益,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就像日本当年经济起飞时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那样。劳动力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更是重要的消费要素。我国现实的产能已经为国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提高劳动者收入,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收入倍增,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者才有消费能力,也才能迅速解决我国经济中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进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