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公民素养以及生成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内容。对于以形象认知为主的初中生来说,如果我们沿袭照本宣科式理论说教教学,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想让学生深入认知,我们就需要挖掘鲜活的生活案例来剖析、启发和实践。本文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进行几个角度的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认知规律 生活实践 自觉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63-02
公民自觉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个体公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公民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将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但是这些知识点,往往偏重理论,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实践性课程整合,那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处于身心飞速发育的青春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也厌烦耳提面命的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参照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来整合资源,以此来帮学生建立具象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形成主观自觉意识,进而约束自己的自觉行为。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选几个角度说一说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结合认知规律,设置灵活教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广大一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整合。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认知优势,将教学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同学们积极探索和体验。所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并不是在课堂上耳提面命地要求同学“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而是要通过灵活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怎样做”。
比如,在学习“权利和义务”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灵活设置教案:
1.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2.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
(1)教師通过视频资料给同学们展示几类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也播放几例只追求自己权利不履行义务的可耻行为案例。(以鲜明的方式呈现,便于让同学们深入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说一说自己身边侵犯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案例。(让学生从主观上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这样设置教学案例,循序渐进,逐渐吸引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权利和义务,为自己树立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奠定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践,启发自觉意识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引导和启发同学们。但是要想让同学们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我们还需要通过广泛的实践和拓展,让孩子们通过系统的主题活动,生成广泛的应用能力。
还以学习“权利和义务”为例,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法让同学们去背“重点”,或者说教式告诉他们“什么是我们的权利别人不能损害,什么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必须履行”,同学们肯定学不到心里去。为了引导学生深化认知,我根据教学设计来呈现案例:王同学上初二,因为平时成绩不理想,他父亲觉得以后考不上好学校就让他辍学去学修车。请同学们思考,王同学的什么权利受到了损害呢?他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呢?类似的事件同学们身边都有发生过,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探究兴趣,然后我们再进行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就能让他们认识到初二辍学是损害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是不可取的行为……
三、设置主题探究,生成自觉行为
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牵涉的范围比较广,因此我们无法通过一节课一蹴而就,前面的课程设置和案例引导只是帮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理论的学习和案例的“演练”分析。要想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技能,还需要引导同学们进行更深、更广的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探究汇总,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组会优选不同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有的组结合环境问题对“小区环境与物业费”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查分析;有的组结合新闻中王女士被超市怀疑偷东西而搜身这个热门话来分析权利和义务……
四、小结
本文是我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的几点分析和探索。总得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将公民自主意识和行为根植于心,我们就要摆脱抽象说教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教学内容来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有怎样的意识和行为,最终潜移默化规范自己的行为,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玲娇.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7(8)
[2]郑炎发.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势在必行[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认知规律 生活实践 自觉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63-02
公民自觉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个体公民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公民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将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但是这些知识点,往往偏重理论,如果不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实践性课程整合,那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处于身心飞速发育的青春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也厌烦耳提面命的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参照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来整合资源,以此来帮学生建立具象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形成主观自觉意识,进而约束自己的自觉行为。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选几个角度说一说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结合认知规律,设置灵活教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广大一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整合。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认知优势,将教学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同学们积极探索和体验。所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自觉意识,并不是在课堂上耳提面命地要求同学“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而是要通过灵活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应该怎样做”。
比如,在学习“权利和义务”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灵活设置教案:
1.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2.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
(1)教師通过视频资料给同学们展示几类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也播放几例只追求自己权利不履行义务的可耻行为案例。(以鲜明的方式呈现,便于让同学们深入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说一说自己身边侵犯权利和不履行义务的案例。(让学生从主观上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这样设置教学案例,循序渐进,逐渐吸引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权利和义务,为自己树立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奠定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践,启发自觉意识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形象的生活案例,能引导和启发同学们。但是要想让同学们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我们还需要通过广泛的实践和拓展,让孩子们通过系统的主题活动,生成广泛的应用能力。
还以学习“权利和义务”为例,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法让同学们去背“重点”,或者说教式告诉他们“什么是我们的权利别人不能损害,什么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必须履行”,同学们肯定学不到心里去。为了引导学生深化认知,我根据教学设计来呈现案例:王同学上初二,因为平时成绩不理想,他父亲觉得以后考不上好学校就让他辍学去学修车。请同学们思考,王同学的什么权利受到了损害呢?他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呢?类似的事件同学们身边都有发生过,易于吸引孩子们的探究兴趣,然后我们再进行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就能让他们认识到初二辍学是损害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是不可取的行为……
三、设置主题探究,生成自觉行为
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牵涉的范围比较广,因此我们无法通过一节课一蹴而就,前面的课程设置和案例引导只是帮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理论的学习和案例的“演练”分析。要想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实践技能,还需要引导同学们进行更深、更广的深入探究。通过实践探究汇总,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组会优选不同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有的组结合环境问题对“小区环境与物业费”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查分析;有的组结合新闻中王女士被超市怀疑偷东西而搜身这个热门话来分析权利和义务……
四、小结
本文是我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公民自觉意识和行为的几点分析和探索。总得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将公民自主意识和行为根植于心,我们就要摆脱抽象说教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教学内容来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有怎样的意识和行为,最终潜移默化规范自己的行为,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玲娇.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7(8)
[2]郑炎发.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势在必行[J].《课程教育研究》,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