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因,逐步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而是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过程中的。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可以分为三类:通过实物、模型、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是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认识的理性思考。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其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邮票、旅游等多种角度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六、“做”中“学”
地理实验对学生建立地理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亲手做一做,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用橙子标注经纬网和南北半球,用身边的事物动手实践,既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又有效地组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
七、“感”中“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来提供角色,给他们一种角色意识,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有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
1.利用课本插图,探究体验。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时,充分利用“中国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开展“汤姆卖伞记”活动:美国的汤姆来中国推销袖珍雨伞,推销路线为广州—北京—乌鲁木齐,让学生考虑他的销量会如何,并说明理由,最后让学生给汤姆设计推销路线。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地图,从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变化规律感受雨伞销量,并总结出我国降水的分布总趋势。
2.自制教具,探究体验。自制地理直观教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凝聚力强,从而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应用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学地理。
八、“论”中“竞”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这也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首先针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提出“地大物博”和“地大物薄”两个辩题,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辩题,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辯论组。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正反辩方辩论激烈,竞争意识增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辩论中,学生参与积极,提高了对教材、图文、数据等相关资料的掌握程度,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九、“乐”中“练”
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无味的地理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地获取知识。
十、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必将受益终身。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而是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过程中的。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可以分为三类:通过实物、模型、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是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认识的理性思考。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所难免,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其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邮票、旅游等多种角度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六、“做”中“学”
地理实验对学生建立地理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亲手做一做,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用橙子标注经纬网和南北半球,用身边的事物动手实践,既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又有效地组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
七、“感”中“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来提供角色,给他们一种角色意识,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有助于知识的活学活用。
1.利用课本插图,探究体验。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时,充分利用“中国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开展“汤姆卖伞记”活动:美国的汤姆来中国推销袖珍雨伞,推销路线为广州—北京—乌鲁木齐,让学生考虑他的销量会如何,并说明理由,最后让学生给汤姆设计推销路线。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地图,从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变化规律感受雨伞销量,并总结出我国降水的分布总趋势。
2.自制教具,探究体验。自制地理直观教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凝聚力强,从而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应用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学地理。
八、“论”中“竞”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这也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在学习“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时,首先针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提出“地大物博”和“地大物薄”两个辩题,先让学生自由选择辩题,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辯论组。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正反辩方辩论激烈,竞争意识增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辩论中,学生参与积极,提高了对教材、图文、数据等相关资料的掌握程度,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九、“乐”中“练”
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无味的地理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地获取知识。
十、结论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必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