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制约其英语听力的负面因素;排除学生听力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充实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技能等方法,改进听力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技巧 心理因素 解决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英语听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与之相应,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升至现在的35%,同时,在四六级机考实践中,听力比重进一步加大,占到了70%。由此可见,听力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如何找出切实可行的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方面。
1.1.1学生的知识累积。
首先,应试教育下,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教师多侧重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听说部分所做的练习少之又少,因此学生缺乏相应的听力技巧,不知该如何听。
其次,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口音,再加上发音错误和辨音能力弱等问题,学生听到听力材料里的发音无法理解,从而影响了听力效果。
再次,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抑或是单独地听单词、听句子,而不能与听力材料的全文联系,从而无法理解听力中的信息,这是导致听力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听力要联系文化背景及上下文内容来听,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还是听不懂,如果把听力的原文拿来读却几乎能完全读懂。这种看得懂却听不懂的问题,除了与听力技能不够、听的频率少等因素有关外,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根据上下文及文化背景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果没有联系上下文,在做听力时孤立地判断单词的意思,那么无论是精听还是泛听学生都较难领会某些词句,乃至整篇文章的大意[3]。
1.1.2学生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做听力时的心理因素与听力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部分学生在做听力理解时想要听懂听力材料中的每一个单词,生怕漏听任何一个单词,这就很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对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的理解。听力要求学生在整个听力过程中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能快速、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并且记住相关信息。学生越是想听懂每一句话、想记住每一条信息,就越是会强迫自己集中全部精神听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而一旦遇到听不懂的词或句子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词或句子,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听力效果,得不偿失。
一些学生没有重视听力部分,认为听力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不大,又缺乏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价值,他们认为只要把语法和写作做好就同样可以拿高分。这种对听力不重视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听力水平。[4]
1.2教师及教学层面的问题。
1.2.1“大班制”的授课方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基础课多采用“大班制”的授课方式,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听力课亦是如此[5]。如此大规模的听力课堂,必定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听力教学效果。特别是如果班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良莠不齐,却共用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又有着同样的教学进度,则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是极为不利的,听力教学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1.2.2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带一机,一本教材一支笔。听了一遍又一遍,听完以后对答案”[5]。传统英语听力教学课堂上,放音—对答案—解释生词—翻译—再放音,这是基本的上课步骤,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主动地位,除了翻译听力内容外,教师对听力技巧的讲解少之又少。学生在听力课上除了听听力就是记答案,一直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存在的,一堂听力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这种循规蹈矩的听力课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3英语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
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的学时在逐渐减少,听力课所剩的学时也就更少,甚至两周一次听力课,每学期仅能上6次12学时的听力课。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少量的听力课上还有定量的教学任务,教师需以教学大纲为纲领,除了课本规定的内容外,只有少量的自由支配时间,课程灵活性不佳,局限性较大。
2.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2.1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1.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能力和习惯。
要想听得懂,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扎实的语音功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在听力练习初期就重要求学生模仿听力材料中的发音,鼓励学生跟读并抓住关键信息点,结合听力教材适当补充语音知识。听力课便于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中能用到的具体例子,这对学生学以致用、扎实掌握是非常有利的。[2]
预测是听力中不可忽略的一项。在听力内容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选项预览寻找关键信息,预测哪些可能要问,哪些可能要说。通过预测对听力内容有个大致了解,这样有助于强化听力效果。
很多学生喜欢试图把每个单词都试图听清楚弄明白。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想听懂听力材料中的每个单词是几乎不可能的。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既没能跟上听力的内容,又没能弄懂想听懂的那个词的意思,因此错过了听力的大部分内容,反而影响了听力的效果。所以说,学生只要在听力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就可以了,要学会找到关键部分来听。教师要在平时的听力课上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听力材料的重点,经常提醒学生多听重点、留意细节、根据问题再作补充就可以了。 2.1.2促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知识。
学生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能够听懂听力中的内容,但是不对。这是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特定的知识背景造成的。例如下一段听力对话:
W:What are you so happy about?
M:Instead of being given an even dozen,we’ve been given a baker’s dozen.
Q:Why is the man so happy?
A)Twelve cookies were given to them.
B)They were given more cookies than they expected.
C)The baker was not able to make the cookies.
D)The cookies taste much better than the man hoped.
当学生听到了“a baker’s dozen”(面包师傅的一打)时,大多数学生因为知道“a dozen”(一打)代表着12个,所以选择了A答案(他们得到了12块饼干)[6]。殊不知,“a baker’s dozen”在英美文化中却代表着13个,正确答案应该选B(他们得到了比期望更多的饼干)。这段短对话题对学生来说完全能听得懂,但为什么选对的不多呢?可见,妨碍听力理解的因素,除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这样的语言因素外,还包括文化背景的非语言因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听到的信息。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积累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2.1.3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在听力考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越听不懂,越紧张,也就越听不进去,由此恶性循环,导致本来能听懂的、能做对的题只好放弃。心理学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语音屏蔽”现象。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种声音不愿听时,他会在头脑里竖起一道语音屏蔽,阻止它的输入[7]。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增强听力效果的重要因素。
要想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可以在课前和课间放一些音乐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感;适当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或明星英语采访的短片,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听力中。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多给予学生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2合理设置课程,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培养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1]。以《课程要求》为依据,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到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英语听力课的课时分配问题,根据自身条件及学生情况适时调整,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2.1实现听力教学“小班化”,因材施教。
当前“大班制”的听力课堂,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模式相同,这与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不符,迫切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教材上的听力材料,有的学生觉得很简单,有的学生却根本听不懂,学生之间差距比较大。针对学生英语水平不同的现状,教师可以尝试“小班制”教学,按照学生听力水平进行适当分班,选择合适的听力教材,因材施教[8]。针对部分听力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听力教材的难度做适当调整,由浅入深,“step by step”,使学生一点点适应,培养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听力。
2.2.2增强听力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学习氛围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原因,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1]。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全国范围的普遍运用,教师可以在听力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强化学生的听力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知识点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消除和异国文化的距离感方面有很好的效果[2]。
此外,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注重对听力材料中的语音语调进行讲解,同时注重文化背景的讲解,特别是针对听力内容中涉及的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听力的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听力学习的良好习惯[8]。除此之外,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利用广播、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听力水平。
大学英语听力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课程。影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和交流,共同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交流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汪静.浅谈独立院校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2011(6).
[3]王红娣.浅谈语境研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8):85.
[4]徐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障碍和应对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90-92.
[5]曹永梅.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6):44-45.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教程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袁在成.应对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探微[J].大家,2010(8):153-154
[8]吴淑芬.民办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1(11):102-103.
基金来源:2012年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C110227。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技巧 心理因素 解决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英语听说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与之相应,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升至现在的35%,同时,在四六级机考实践中,听力比重进一步加大,占到了70%。由此可见,听力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如何找出切实可行的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方面。
1.1.1学生的知识累积。
首先,应试教育下,就英语这门学科来说,教师多侧重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听说部分所做的练习少之又少,因此学生缺乏相应的听力技巧,不知该如何听。
其次,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学生会有不同的口音,再加上发音错误和辨音能力弱等问题,学生听到听力材料里的发音无法理解,从而影响了听力效果。
再次,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抑或是单独地听单词、听句子,而不能与听力材料的全文联系,从而无法理解听力中的信息,这是导致听力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听力要联系文化背景及上下文内容来听,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还是听不懂,如果把听力的原文拿来读却几乎能完全读懂。这种看得懂却听不懂的问题,除了与听力技能不够、听的频率少等因素有关外,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根据上下文及文化背景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果没有联系上下文,在做听力时孤立地判断单词的意思,那么无论是精听还是泛听学生都较难领会某些词句,乃至整篇文章的大意[3]。
1.1.2学生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做听力时的心理因素与听力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部分学生在做听力理解时想要听懂听力材料中的每一个单词,生怕漏听任何一个单词,这就很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对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的理解。听力要求学生在整个听力过程中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能快速、准确地抓住关键词并且记住相关信息。学生越是想听懂每一句话、想记住每一条信息,就越是会强迫自己集中全部精神听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而一旦遇到听不懂的词或句子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直接影响接下来的词或句子,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听力效果,得不偿失。
一些学生没有重视听力部分,认为听力在考试中所占比重不大,又缺乏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价值,他们认为只要把语法和写作做好就同样可以拿高分。这种对听力不重视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听力水平。[4]
1.2教师及教学层面的问题。
1.2.1“大班制”的授课方式。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基础课多采用“大班制”的授课方式,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听力课亦是如此[5]。如此大规模的听力课堂,必定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听力教学效果。特别是如果班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良莠不齐,却共用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又有着同样的教学进度,则对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是极为不利的,听力教学效果也是难以保证的。
1.2.2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带一机,一本教材一支笔。听了一遍又一遍,听完以后对答案”[5]。传统英语听力教学课堂上,放音—对答案—解释生词—翻译—再放音,这是基本的上课步骤,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主动地位,除了翻译听力内容外,教师对听力技巧的讲解少之又少。学生在听力课上除了听听力就是记答案,一直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存在的,一堂听力课下来学生收效甚微,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这种循规蹈矩的听力课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3英语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
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公共英语课的学时在逐渐减少,听力课所剩的学时也就更少,甚至两周一次听力课,每学期仅能上6次12学时的听力课。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在少量的听力课上还有定量的教学任务,教师需以教学大纲为纲领,除了课本规定的内容外,只有少量的自由支配时间,课程灵活性不佳,局限性较大。
2.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2.1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2.1.1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能力和习惯。
要想听得懂,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扎实的语音功底。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在听力练习初期就重要求学生模仿听力材料中的发音,鼓励学生跟读并抓住关键信息点,结合听力教材适当补充语音知识。听力课便于给学生提供实际运用中能用到的具体例子,这对学生学以致用、扎实掌握是非常有利的。[2]
预测是听力中不可忽略的一项。在听力内容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通过选项预览寻找关键信息,预测哪些可能要问,哪些可能要说。通过预测对听力内容有个大致了解,这样有助于强化听力效果。
很多学生喜欢试图把每个单词都试图听清楚弄明白。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想听懂听力材料中的每个单词是几乎不可能的。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们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既没能跟上听力的内容,又没能弄懂想听懂的那个词的意思,因此错过了听力的大部分内容,反而影响了听力的效果。所以说,学生只要在听力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就可以了,要学会找到关键部分来听。教师要在平时的听力课上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听力材料的重点,经常提醒学生多听重点、留意细节、根据问题再作补充就可以了。 2.1.2促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知识。
学生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能够听懂听力中的内容,但是不对。这是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特定的知识背景造成的。例如下一段听力对话:
W:What are you so happy about?
M:Instead of being given an even dozen,we’ve been given a baker’s dozen.
Q:Why is the man so happy?
A)Twelve cookies were given to them.
B)They were given more cookies than they expected.
C)The baker was not able to make the cookies.
D)The cookies taste much better than the man hoped.
当学生听到了“a baker’s dozen”(面包师傅的一打)时,大多数学生因为知道“a dozen”(一打)代表着12个,所以选择了A答案(他们得到了12块饼干)[6]。殊不知,“a baker’s dozen”在英美文化中却代表着13个,正确答案应该选B(他们得到了比期望更多的饼干)。这段短对话题对学生来说完全能听得懂,但为什么选对的不多呢?可见,妨碍听力理解的因素,除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这样的语言因素外,还包括文化背景的非语言因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正确地理解听到的信息。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积累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
2.1.3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焦虑的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在听力考试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越听不懂,越紧张,也就越听不进去,由此恶性循环,导致本来能听懂的、能做对的题只好放弃。心理学研究把这种现象称为“语音屏蔽”现象。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种声音不愿听时,他会在头脑里竖起一道语音屏蔽,阻止它的输入[7]。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增强听力效果的重要因素。
要想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可以在课前和课间放一些音乐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感;适当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或明星英语采访的短片,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听力中。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多给予学生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只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2合理设置课程,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培养听说能力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1]。以《课程要求》为依据,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到符合自身学校特点的英语听力课的课时分配问题,根据自身条件及学生情况适时调整,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2.1实现听力教学“小班化”,因材施教。
当前“大班制”的听力课堂,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模式相同,这与学生英语听力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不符,迫切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教材上的听力材料,有的学生觉得很简单,有的学生却根本听不懂,学生之间差距比较大。针对学生英语水平不同的现状,教师可以尝试“小班制”教学,按照学生听力水平进行适当分班,选择合适的听力教材,因材施教[8]。针对部分听力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听力教材的难度做适当调整,由浅入深,“step by step”,使学生一点点适应,培养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听力。
2.2.2增强听力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学习氛围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是很重要的。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学生缺少学习的热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可利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原因,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1]。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全国范围的普遍运用,教师可以在听力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强化学生的听力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知识点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消除和异国文化的距离感方面有很好的效果[2]。
此外,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注重对听力材料中的语音语调进行讲解,同时注重文化背景的讲解,特别是针对听力内容中涉及的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听力的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听力学习的良好习惯[8]。除此之外,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利用广播、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听力水平。
大学英语听力是一门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课程。影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因素很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和交流,共同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交流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汪静.浅谈独立院校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2011(6).
[3]王红娣.浅谈语境研究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8):85.
[4]徐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障碍和应对策略[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90-92.
[5]曹永梅.对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1(6):44-45.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教程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袁在成.应对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探微[J].大家,2010(8):153-154
[8]吴淑芬.民办高职高专英语听力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周刊,2011(11):102-103.
基金来源:2012年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C1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