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教育本身视角出发,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与国外学校诚信教育经验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措施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在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实现对大学生失信原因与诚信教育缺失环节的深入分析,并依托完善诚信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引导、开展校内教育与特色活动等措施的提出,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环境与学习氛围,更好地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学术诚信
引言: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维系社会交往关系、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的不成熟、“互联网+”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入侵均对于传统诚信观念构成一定冲击,诸如学术不端、言行不一、拖欠学费、学历造假等大学生失信问题的频发使得高校陷入诚信危机,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在战略层面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建构基础,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研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针对我国大学生诚信现状与诚信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大学生诚信教育”这一关键词,共获取到3421条查询结果,研究内容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等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针对当前国内大学生诚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首先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入手,有学者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科研失信、拖欠学费、骗贷逃贷、简历注水、随意违约、网络道德示范几种典型表现,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道德品质失衡的问题[1]。其次从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入手,有学者分别从社会、家庭、学校与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纳出传统道德价值遭到冲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网络文化失范与“重教育、轻德育”的固有教育观念等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在经济交往中暴露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过硬、高校管理制度疏漏、大学生个体认知不足等内部因素[2]。最后从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入手,有学者针对培养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化思想教育、搭建社会衔接桥梁、完善诚信教育机制、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等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经验[3]。
(二)大学生失信的原因分析
1.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与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问卷内容涉及到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诚信与诚信教育现状、诱发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原因以及诚信教育对策四个方面,问卷共计30题。选取某省多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31人、女生269人,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为141人、157人、162人和40人;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5份,问卷有效率为95%。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实现信度与效度的结合,为本文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从思想认知层面入手,首先表现为概念理解偏差,有68.62%的受访对象认为诚信是指“言行一致”,有21.33%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指“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有8.9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指“不做违法的事”,其余1.1%的学生对于诚信的概念无明确认知,说明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其次表现为作用认知模糊,在调查大學生对于诚信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作用的看法时,有2.6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可有可无的,还有0.98%的学生认为诚信不重要,说明有少数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再次表现为个体认知水平低下,有49.41%的大学生将诚信视为自身为人处世准则、坚持严于律己,有44.75%的大学生基本可做到诚实守信,但也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失信行为,还有个别学生持因人而异或事不关己的态度,并且有76.35%的学生对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总体诚信情况持乐观态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生诚信度及未来诚信度发展持不乐观态度;最后表现为对国内宏观环境的不乐观审视,有高达28.9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整体诚信状况不容乐观,有16.6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已陷入诚信危机,说明有超过1/3的大学生对于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看法存在偏差。
从行为表现层面入手,首先在学习诚信方面,有29.62%的大学生出于顺利通过考试、考取高分等原因有过作弊行为,有39.67%的大学生存在作弊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而仅有16.57%的大学生选择完全独立撰写论文,有72.82%的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大部分论文的撰写,说明导致大学生出现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多出于对个体利益的考量,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诚信意识,并且部分学生缺乏学术诚信意识与道德感;其次在经济诚信方面,主要体现在偿还助学贷款上,仅有少数学生存在经济失信行为、未建立完善的契约精神;再次在就业诚信方面,有近40%的学生在就业诚信履约上存在违约行为,尚未真正建立诚信就业观;最后在网络交往诚信上,近七成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尚未形成正确的行为判断力、意志力较为薄弱。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与管理制度,现有诚信制度在实际执行环节存在形式化特征,且诚信行为与失信行为之间缺乏利益均衡机制,易导致学生为谋求个体私利产生失信行为。其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拜金主义、钱权主义风气导致大学生滋生求利心理,加之我国尚未健全社会信用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剧道德混乱局面。再次,诚信教育在高校现有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境遇,缺乏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价指标与考核约束机制,教育方法僵化、教学态度不端正,无法有效发挥对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与行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最后,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就业环境促使大学生群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家庭教育、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利益需求被扩大、存在认知与行为脱节的问题。 二、基于现有经验成果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果与经验总结
中国传统诚信教育中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与“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等观念均强调提高自我修养、贯彻知行合一、实行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而近年来港澳地区也实行了连接“小课堂”与“大课堂”、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机制等举措,并提出隐性教育法、价值澄清法等诚信教育方法,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研究出“人格信任”、“系统信任”等诚信教育理论,美国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关于不正当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成立国际学术诚信中心,均为国内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有效路径
1.重塑管理体系,回归教学本位
一方面,应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机制,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申请奖助学金行为以及就业履约行为建立严格监督管理机制,深化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并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与诚信评价体系,形成具体的诚信奖励与处罚措施,利用制度手段督促大学生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将诚信行为转化为自觉意识,实现对大学生诚信品质与道德素养的有效培育。另一方面,以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长效的诚信教育引导机制,并将诚信教育责任分解渗透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过程中,依托科普宣教、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的实施,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2.建设课程思政,加强课堂教育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诚信教育渗透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借此突破当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施所面临的困境,在“三全育人”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具体来说,首先应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对一导师制,针对医学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研究方面的培训,依托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一对一帮助等活动的组织,解决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更好地拓宽思政教育的渗透范围、提高教学实效性。其次应针对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寻求与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点,构建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间的衔接桥梁,引入PBL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结合医学领域的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政内容的渗透,并引入标准化病人(SP)在临床操作环节给予学生重要指导,借此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临床操作水平,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最后还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岗前培训与实习实训等环节,在临床技能、感染、急救等培训内容中增添医患沟通技巧、临床沟通“忌语”等内容,并组织学生针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制度进行熟读掌握,引导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处理医疗纠纷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秉持诚信、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开处方、医疗服务开单提成等不良执业行为,维护医疗领域的清正风气。
3.完善预防机制,强化技术支持
面對大学生在学术、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失信行为,应普及推广相关学术诚信自查与检测系统,借鉴美国等国家经验,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科研诚信数据库,针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留存永久记录,发挥警示作用。此外,还应面向新媒体环境进行网络教育阵地的开拓,利用校园网、社交媒体官方微博等工具与大学生群体建立密切沟通关系,及时回应、解决困扰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并推行网络实名制与黑名单制度,发挥对失信行为的打击与惩处作用,营造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
结论: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诚信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当代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向。在新媒体时代与“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技术革新形势,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构纳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聚焦课堂本体、挖掘介体资源,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信用监督与失信预防机制,借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思想道德水平,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昊雯.高校科研诚信教育与认知现状调研分析[J].内江科技,2020,(06):126-127.
[2]王冬悦,顾虑,王馨,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4):162-164.
[3]赵伟,王东,时彦,等.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0,(03):5-6.
作者简介:
付江珊(1995-),女,辽宁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
冯小溪(1985-),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学生工作科研项目: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及体系建设研究 (xsgzkt202002011);锦州医科大学2020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思政的构建路径研究(YB2020034)。
关键词: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学术诚信
引言: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维系社会交往关系、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党中央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的不成熟、“互联网+”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入侵均对于传统诚信观念构成一定冲击,诸如学术不端、言行不一、拖欠学费、学历造假等大学生失信问题的频发使得高校陷入诚信危机,如何有效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在战略层面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建构基础,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研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针对我国大学生诚信现状与诚信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大学生诚信教育”这一关键词,共获取到3421条查询结果,研究内容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等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针对当前国内大学生诚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首先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入手,有学者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出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科研失信、拖欠学费、骗贷逃贷、简历注水、随意违约、网络道德示范几种典型表现,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道德品质失衡的问题[1]。其次从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入手,有学者分别从社会、家庭、学校与个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归纳出传统道德价值遭到冲击、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网络文化失范与“重教育、轻德育”的固有教育观念等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在经济交往中暴露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过硬、高校管理制度疏漏、大学生个体认知不足等内部因素[2]。最后从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入手,有学者针对培养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化思想教育、搭建社会衔接桥梁、完善诚信教育机制、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等方法,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经验[3]。
(二)大学生失信的原因分析
1.问卷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与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问卷内容涉及到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诚信与诚信教育现状、诱发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原因以及诚信教育对策四个方面,问卷共计30题。选取某省多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31人、女生269人,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为141人、157人、162人和40人;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75份,问卷有效率为95%。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实现信度与效度的结合,为本文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从思想认知层面入手,首先表现为概念理解偏差,有68.62%的受访对象认为诚信是指“言行一致”,有21.33%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指“不做违背本心的事”,有8.9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指“不做违法的事”,其余1.1%的学生对于诚信的概念无明确认知,说明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其次表现为作用认知模糊,在调查大學生对于诚信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作用的看法时,有2.65%的学生认为诚信是可有可无的,还有0.98%的学生认为诚信不重要,说明有少数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再次表现为个体认知水平低下,有49.41%的大学生将诚信视为自身为人处世准则、坚持严于律己,有44.75%的大学生基本可做到诚实守信,但也在极个别情况下出现失信行为,还有个别学生持因人而异或事不关己的态度,并且有76.35%的学生对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总体诚信情况持乐观态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生诚信度及未来诚信度发展持不乐观态度;最后表现为对国内宏观环境的不乐观审视,有高达28.9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整体诚信状况不容乐观,有16.6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已陷入诚信危机,说明有超过1/3的大学生对于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看法存在偏差。
从行为表现层面入手,首先在学习诚信方面,有29.62%的大学生出于顺利通过考试、考取高分等原因有过作弊行为,有39.67%的大学生存在作弊想法但尚未付诸行动,而仅有16.57%的大学生选择完全独立撰写论文,有72.82%的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大部分论文的撰写,说明导致大学生出现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多出于对个体利益的考量,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诚信意识,并且部分学生缺乏学术诚信意识与道德感;其次在经济诚信方面,主要体现在偿还助学贷款上,仅有少数学生存在经济失信行为、未建立完善的契约精神;再次在就业诚信方面,有近40%的学生在就业诚信履约上存在违约行为,尚未真正建立诚信就业观;最后在网络交往诚信上,近七成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失信行为,尚未形成正确的行为判断力、意志力较为薄弱。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与管理制度,现有诚信制度在实际执行环节存在形式化特征,且诚信行为与失信行为之间缺乏利益均衡机制,易导致学生为谋求个体私利产生失信行为。其次,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拜金主义、钱权主义风气导致大学生滋生求利心理,加之我国尚未健全社会信用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剧道德混乱局面。再次,诚信教育在高校现有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境遇,缺乏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价指标与考核约束机制,教育方法僵化、教学态度不端正,无法有效发挥对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与行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最后,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就业环境促使大学生群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家庭教育、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利益需求被扩大、存在认知与行为脱节的问题。 二、基于现有经验成果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成果与经验总结
中国传统诚信教育中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与“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等观念均强调提高自我修养、贯彻知行合一、实行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而近年来港澳地区也实行了连接“小课堂”与“大课堂”、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机制等举措,并提出隐性教育法、价值澄清法等诚信教育方法,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研究出“人格信任”、“系统信任”等诚信教育理论,美国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关于不正当研究行为的联邦政策》、成立国际学术诚信中心,均为国内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有效路径
1.重塑管理体系,回归教学本位
一方面,应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机制,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申请奖助学金行为以及就业履约行为建立严格监督管理机制,深化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并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与诚信评价体系,形成具体的诚信奖励与处罚措施,利用制度手段督促大学生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将诚信行为转化为自觉意识,实现对大学生诚信品质与道德素养的有效培育。另一方面,以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长效的诚信教育引导机制,并将诚信教育责任分解渗透在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过程中,依托科普宣教、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的实施,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2.建设课程思政,加强课堂教育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诚信教育渗透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借此突破当前医学生德育工作实施所面临的困境,在“三全育人”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具体来说,首先应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一对一导师制,针对医学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学研究方面的培训,依托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一对一帮助等活动的组织,解决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更好地拓宽思政教育的渗透范围、提高教学实效性。其次应针对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寻求与思政课程的有效结合点,构建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间的衔接桥梁,引入PBL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结合医学领域的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政内容的渗透,并引入标准化病人(SP)在临床操作环节给予学生重要指导,借此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临床操作水平,系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最后还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岗前培训与实习实训等环节,在临床技能、感染、急救等培训内容中增添医患沟通技巧、临床沟通“忌语”等内容,并组织学生针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制度进行熟读掌握,引导学生明确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处理医疗纠纷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秉持诚信、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违规开处方、医疗服务开单提成等不良执业行为,维护医疗领域的清正风气。
3.完善预防机制,强化技术支持
面對大学生在学术、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失信行为,应普及推广相关学术诚信自查与检测系统,借鉴美国等国家经验,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科研诚信数据库,针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留存永久记录,发挥警示作用。此外,还应面向新媒体环境进行网络教育阵地的开拓,利用校园网、社交媒体官方微博等工具与大学生群体建立密切沟通关系,及时回应、解决困扰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并推行网络实名制与黑名单制度,发挥对失信行为的打击与惩处作用,营造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
结论:总体来看,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诚信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当代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向。在新媒体时代与“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技术革新形势,将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构纳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聚焦课堂本体、挖掘介体资源,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完善信用监督与失信预防机制,借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思想道德水平,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现代化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范昊雯.高校科研诚信教育与认知现状调研分析[J].内江科技,2020,(06):126-127.
[2]王冬悦,顾虑,王馨,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4):162-164.
[3]赵伟,王东,时彦,等.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0,(03):5-6.
作者简介:
付江珊(1995-),女,辽宁省朝阳人,硕士研究生。
冯小溪(1985-),女,辽宁锦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锦州医科大学2020年学生工作科研项目: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及体系建设研究 (xsgzkt202002011);锦州医科大学2020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思政的构建路径研究(YB20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