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62年,诗仙李白去世了。有人说,他是跳入水中捉月亮溺死的。因为,他自己早就说过想这么做了。
我不禁想,为什么李白如此痴迷月亮?他的诗或许能给出答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的时候,月亮便成为他的朋友。当他背井离乡,在外漂泊时,抬头可见皎洁的月亮,它静静地聆听李白倾诉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看到月光洒在戍边将士的铠甲上,看到思妇孤苦的泪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朋友远行时,峨眉山上的半轮残月替他送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他与月亮的缘分不浅。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晚上,诗人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头顶月光如水,脚下暗影如蝶。孤身一人的他想起了好友——月,加上他的影子,三個“人”算是很热闹了。
但李白知道,他最终还是孤独的,这是结果,也是原因。
月亮不会喝酒,它只用纯洁静穆的目光看着这个喧嚣的世界。影子却不然,它很活跃,但只会跟随诗人的脚步,如同诗人众多的崇拜者,他们愿意一直追随着诗人却没有资格与诗人对饮畅谈。
此时,虽有三人之众,诗人却更加孤独了。因为这三人,都是他自己。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影子,是低于诗人的平庸之辈,也就是诗人的本我;月亮,是高于诗人的神灵,也就是诗人神性的超我。
唐朝是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可在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黑暗,李白的《行路难》便是很好的证明。中国的封建社会,人们眼中只有权力。希腊人在艺术和思想面前下跪,英国人在上帝面前下跪,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只在权力面前下跪。才华只是那些有权势的人用来装点门面的。有人评价说,唐代诗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离群索居的寂寞,不是自我封闭的抑郁,而是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敞亮。
诗仙李白,人们说他是“谪仙”,我想,他一定是从月亮上被贬入凡间的。直到762年,他才又为了他的“超我”投河——他去拥抱“月亮”了。
只愿他,不再“孤独”。
教师点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小作者从这看似“三人成众”的热闹情景中读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小作者还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解释诗中“三人”的意义,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这真是一种有意思的尝试。小作者结合李白所处时代的特点,指出诗仙李白在“权力至上”的年代,必然经历心灵的孤独,而这份孤独不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追求——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敞亮。真正读懂诗人的内心,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扎实的文本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叶硕)
762年,诗仙李白去世了。有人说,他是跳入水中捉月亮溺死的。因为,他自己早就说过想这么做了。
我不禁想,为什么李白如此痴迷月亮?他的诗或许能给出答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的时候,月亮便成为他的朋友。当他背井离乡,在外漂泊时,抬头可见皎洁的月亮,它静静地聆听李白倾诉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看到月光洒在戍边将士的铠甲上,看到思妇孤苦的泪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朋友远行时,峨眉山上的半轮残月替他送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他与月亮的缘分不浅。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晚上,诗人在花丛中摆上一壶酒,头顶月光如水,脚下暗影如蝶。孤身一人的他想起了好友——月,加上他的影子,三個“人”算是很热闹了。
但李白知道,他最终还是孤独的,这是结果,也是原因。
月亮不会喝酒,它只用纯洁静穆的目光看着这个喧嚣的世界。影子却不然,它很活跃,但只会跟随诗人的脚步,如同诗人众多的崇拜者,他们愿意一直追随着诗人却没有资格与诗人对饮畅谈。
此时,虽有三人之众,诗人却更加孤独了。因为这三人,都是他自己。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影子,是低于诗人的平庸之辈,也就是诗人的本我;月亮,是高于诗人的神灵,也就是诗人神性的超我。
唐朝是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可在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黑暗,李白的《行路难》便是很好的证明。中国的封建社会,人们眼中只有权力。希腊人在艺术和思想面前下跪,英国人在上帝面前下跪,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只在权力面前下跪。才华只是那些有权势的人用来装点门面的。有人评价说,唐代诗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离群索居的寂寞,不是自我封闭的抑郁,而是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敞亮。
诗仙李白,人们说他是“谪仙”,我想,他一定是从月亮上被贬入凡间的。直到762年,他才又为了他的“超我”投河——他去拥抱“月亮”了。
只愿他,不再“孤独”。
教师点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小作者从这看似“三人成众”的热闹情景中读出李白内心的孤独。小作者还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解释诗中“三人”的意义,使自己的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这真是一种有意思的尝试。小作者结合李白所处时代的特点,指出诗仙李白在“权力至上”的年代,必然经历心灵的孤独,而这份孤独不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追求——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敞亮。真正读懂诗人的内心,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扎实的文本分析能力,还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叶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