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评价是整个美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园中班教师对美术活动的评价方式传统、内容片面、语言缺少艺术性、启发性。应从提升教师美术素养,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正确把握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在美术活动中的发展目标;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采取不同的评价;采用多层次的评价,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高评价语言的启发性和艺术性五方面提高教师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美术活动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7-01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育评价是整个美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的评价相比较,其应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较低。
一.提升教师美术素养,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一)提升教师美术素养。
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霍斯曼认为艺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的教师”,是在所授课程方面具备良好的技能,还必须具有高深知识的艺术家。可见教师的美术素养对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教师美术素养有以下途径:
1.重视幼儿园教师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黄欣祥在《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21世纪教育理论构架》一书中提出“如何促使我们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一堂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成为经验才是成长的推动力。一个具备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老师,才能主动地吸取经验,才能快速成长。”因此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说课、评课,给老师提供自我教育的平台。
2.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园内研修。可以采用组织中班组教师进行及体研课,并由骨干教师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试教,其他教师听课的形式,达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效果。
3.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幼儿园的图书室应有内容丰富的书籍、期刊等供教师借阅;幼儿园尽量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引导教师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二)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对教师进行美术活动中的正确评价至关重要。在实施评价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进行评价时必须按照活动目标、幼儿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标准,克服主观随意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2.激励性原则。评价应促使幼儿继续努力或克服不足之处,增强提高效果的期望。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3.实效性原则。如果不能帮助幼儿找到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有价值的帮助,那么这种评价就不具有现实意义。即: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的评价,应该要帮助幼儿在美术作品或美术活动过程中有所提高。
二、正确把握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在美术活动中的发展目标。(以中班幼儿为例)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1.4—5岁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这为教师进行美术活动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2.规则意识萌芽,在活动中学会交往。4、5岁的幼儿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这为教师进行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和鼓励幼儿他评创造条件。
3.动作发展更加完善,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扣纽扣、拉拉练,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4.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
5.思维具体形象,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
(二)中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发展目标。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在美术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1.感受与欣赏
①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没事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②能够专心的观看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有模仿的愿望。
③欣赏艺术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
2.表达与创造
①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見所想。
②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三、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采取不同的评价。
对于不同的美术活动,教师在评价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评价包括对所欣赏作品的评价和对幼儿感受的评价。对欣赏作品的评价要求教师对作品风格、构图、情感方面进行评价和解说,;对幼儿感受的评价则要求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领幼儿在审美和感知上有所提升。
在美术绘画活动中要求教师以不同的绘画形式展开不同的评价。如:对中班幼儿写生作品的评价应该以大小比例、前后关系、颜色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幼儿想象画评价应注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评价;对幼儿意愿画的评价应侧重于画面的故事性。
在手工活动中要求教师重点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和创造力。如在评价幼儿折纸活动时可以从专注力、独立性、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采用多层次的评价,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是应考虑把整体评价和部分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主要评价本次活动中有多少幼儿达到了预期目标,所完成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水平。部分评价可以从幼儿的情感和能力方面进行逐一的评价。
教师在对不同幼儿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对幼儿进行纵向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五、提高评价语言的启发性和艺术性。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如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如在评价幼儿暖色调的绘画作品时,可以用“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你的画用了很多暖暖的颜色,我也觉得很温暖”等。
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成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 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4] 黄欣祥.《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21世纪教育理论构架》南海出版公司 2001.05
[5] 刘志.《岳麓幼儿园教师美术旭阳的调查研究》2013.0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美术活动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27-01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美术教育评价是整个美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其它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的评价相比较,其应用的程度最高,受到的重视程度却较低。
一.提升教师美术素养,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一)提升教师美术素养。
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霍斯曼认为艺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的教师”,是在所授课程方面具备良好的技能,还必须具有高深知识的艺术家。可见教师的美术素养对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园教师美术素养有以下途径:
1.重视幼儿园教师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黄欣祥在《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21世纪教育理论构架》一书中提出“如何促使我们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一堂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成为经验才是成长的推动力。一个具备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老师,才能主动地吸取经验,才能快速成长。”因此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说课、评课,给老师提供自我教育的平台。
2.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园内研修。可以采用组织中班组教师进行及体研课,并由骨干教师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试教,其他教师听课的形式,达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效果。
3.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幼儿园的图书室应有内容丰富的书籍、期刊等供教师借阅;幼儿园尽量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引导教师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二)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树立科学的美术活动评价观对教师进行美术活动中的正确评价至关重要。在实施评价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进行评价时必须按照活动目标、幼儿发展水平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评价标准,克服主观随意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2.激励性原则。评价应促使幼儿继续努力或克服不足之处,增强提高效果的期望。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3.实效性原则。如果不能帮助幼儿找到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有价值的帮助,那么这种评价就不具有现实意义。即: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给幼儿的评价,应该要帮助幼儿在美术作品或美术活动过程中有所提高。
二、正确把握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在美术活动中的发展目标。(以中班幼儿为例)
(一)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1.4—5岁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加了,注意力集中了,这为教师进行美术活动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2.规则意识萌芽,在活动中学会交往。4、5岁的幼儿已能清晰地谈话,词汇开始丰富,喜欢与家人及同伴交谈。这为教师进行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和鼓励幼儿他评创造条件。
3.动作发展更加完善,手指动作比较灵巧,可以熟练地扣纽扣、拉拉练,也会折纸、穿珠、拼插积木等完成精细动作。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4.活泼好动、积极动用感官,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了新奇的东西,总爱身手去拿、去摸,还会放在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放在耳边听听、凑到鼻子前闻闻,他们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
5.思维具体形象,具有丰富、生动的想象力。4至5岁的儿童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
(二)中班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发展目标。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在美术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1.感受与欣赏
①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没事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②能够专心的观看自己喜欢的艺术品,有模仿的愿望。
③欣赏艺术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
2.表达与创造
①经常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見所想。
②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三、根据不同的美术活动,采取不同的评价。
对于不同的美术活动,教师在评价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评价包括对所欣赏作品的评价和对幼儿感受的评价。对欣赏作品的评价要求教师对作品风格、构图、情感方面进行评价和解说,;对幼儿感受的评价则要求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领幼儿在审美和感知上有所提升。
在美术绘画活动中要求教师以不同的绘画形式展开不同的评价。如:对中班幼儿写生作品的评价应该以大小比例、前后关系、颜色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幼儿想象画评价应注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评价;对幼儿意愿画的评价应侧重于画面的故事性。
在手工活动中要求教师重点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和创造力。如在评价幼儿折纸活动时可以从专注力、独立性、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采用多层次的评价,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是应考虑把整体评价和部分评价相结合。整体评价主要评价本次活动中有多少幼儿达到了预期目标,所完成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水平。部分评价可以从幼儿的情感和能力方面进行逐一的评价。
教师在对不同幼儿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对幼儿进行纵向的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五、提高评价语言的启发性和艺术性。
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如中班幼儿有初步的审美意识。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评价可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你为什么要这样画?”“还可以怎样表现?”引导幼儿边画边思考,?完善自己的构思。
教师在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如在评价幼儿暖色调的绘画作品时,可以用“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你的画用了很多暖暖的颜色,我也觉得很温暖”等。
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成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 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4] 黄欣祥.《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21世纪教育理论构架》南海出版公司 2001.05
[5] 刘志.《岳麓幼儿园教师美术旭阳的调查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