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全安宣布,《白鹿原》过审了!”很难想象,某门户网站的娱乐头条会挂这样的大标。如果没有记错,上一次在这个位置出现电影相关新闻,还是在《阿凡达》席卷全球票房的时候。
显然,大众媒体人,专业影评人、电影人,三个互相看不顺眼的群体,这次要站在同一个角度发问了。
之前,大家在观望,漫长的送审何时结束?直到3月16日,“中国电影导演年会”上王全安兴冲冲的抢镜头,自说自话,宣布《白鹿原》过审。他这样一个寡语的人,是有多兴奋,才会喜形于色啊。
没人怀疑《白鹿原》的成片质量,因为王全安。
同样,没人小看《白鹿原》将带来的思考,因为陈忠实。在这本书出版的1993年夏天,那时中国,书摊上流行着一种别样的风气:黄。那些愤世嫉俗的小说家终于提起了锋芒之笔,写下了诸多情色文字,譬如王小波、梁晓声、贾平凹……翻不到十页就充斥了无比露骨的描写。
情色不等于糟粕,多年后人们敢为《金瓶梅》平反,便是注目到色情背后另有深意。《白鹿原》曾被批判,被禁版,被责令修改,却无人能苛责它内里的时代概念,那是一幅壮阔燎原的时代风景图,虽然只是一地之变迁,却有形形色色的众生粉墨登场。他们带着那个时代毛孔里的脏物:固执、贪婪、淫邪、恶毒……成全了那个集体性的悲剧。
所以,作为时代写实文本的《白鹿原》,出版成册需要情怀,搬上荧屏需要勇气。我们的发问仅仅在于“《白鹿原》会像张艺谋的《活着》一样,灵光乍现,还是星火燎原。”
两个主题分外明晰,一条主线戛然而止
《白鹿原》,少见的两条腿走路的电影。主题不用细看,角度不同但分镜清晰。
第一个主题是破旧立新:从祠堂到砸祠堂、旧学到新学、过去的皇上到现代的权威如此等等。
第二个主题是恒久不变的农民的生计问题:一次次出现的割麦场景。其实,无论这部电影有多少个主题,意义应该殊途同归,不管什么世道,农民都得靠地活。
相比与主题的明晰,故事唯一的主线倒是需要把原著通篇读下来才能摸透。
鹿兆鹏、黑娃和白孝文三个发小不同的命运,左右了整个故事的走向。鹿兆鹏扔下封建制度给他娶的媳妇,当了共产党大官,连累他爹上了一次法场后来又疯疯癫癫。小时候最皮的黑娃华丽回归,打折了白稼轩的腰板,和他爹鹿三断绝关系,但电影里没有交代他当了土匪,所以没看过书的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原著里,黑娃被孝文主持枪毙的场面也没有拍,观众们一定会觉得故事没完,前面各种友谊各种铺垫都似乎落到了空处。
白孝文是编剧改动最大的一个,地主家的二世主,把祖上留下的田产全部败光。出去讨救济的时候把自己卖身给国民党招兵的,然后不知所踪了。其实,在书里,他是受到白鹿庇佑得益最大的一个,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幸运地逃过厄运,最有意思的是在新中国以后,因为他的败家反而救了白家,原因人人都懂,可惜没有拍,这可以理解。
如果说原著的叙事方式是巨细兼收,那电影的节奏就是戛然而止。这也许正是导演的意图:告诉你,不是我拍不好个故事,而是,因各种客观条件,我正是要给你看个烂尾,让你知道我拍得多么不容易。
道尽时代千疮百孔
色情真是书写丑恶的锐利途经,被压抑下的人性难以释放,便会产生畸形和变态的恶果,田小娥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淫妇的道路,人性所迫?时代所逼?没有哪个女人甘心以淫贱示人,即便是茹毛饮血时的原始社会。
《白鹿原》所展示的,是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雄奇史诗,族长公白嘉轩六丧六娶,便印证着当地的畸形和不祥。而围绕白鹿现身,一家分作两姓,多年后引来争夺和相互设计,就显得越发惊心动魄。
书中人物众多,走马换灯般轮番登场,道尽时代的千疮百孔,又有无限的意指深涵,必须说这是一部架构在中国式宗族之上的特色文本,它既包含乡土文化的厚重,又兼具祖庙特色的压抑。其中族长白嘉轩是农人的象征,又是宗族的代表,而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则是文化权威。所谓“士”和“农”的结合稳定着这块老旧的区域,却终究抵挡不住时代变迁中的风雨滂沱。
如果这样的村落史诗被搬上银幕,你可想像会是何等的触目惊心,陈忠实的著作是一部注定会被历史铭记的篇章,仅靠这一部作品,便能屹立在中国文坛不倒。然而这样一部书却不得重印、不得拍摄。而余华的《活着》,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感染了亿万观众。事实上《白鹿原》比《活着》跨度更大,人物更多,反省更深,批判更为沉重,骨子里却也更加灰暗。除了那个孤傲的朱先生和后来投身革命的白灵、鹿兆鹏之外,你很难再分辨哪个是好人,即便是白灵,没有在硝烟中牺牲,却在内部清洗里丢失了性命。
“史诗之作”,是灵光乍现,还是星火燎原?
2011年9月,《白鹿原》片方相继邀请了上百位文化名人和业界精英提前观片,《白鹿原》开始未映先红,坚挺的口碑在微博上如燎原之火一般蔓延开来……包括陈忠实、铁凝、赵季平、李银河、洪晃、崔健、崔永元、王小丫等文化圈名人,都对《白鹿原》赞誉有加,这真难得。
“像王全安这样的导演,这一部反复被折腾了8、9年的电影,不可能做媚俗的事情。”实诚的小崔道出了《白鹿原》命运多舛,拍摄停顿之时王全安和芦苇合作了《图雅的婚事》练练手,试手小作一鸣惊人,斩获了柏林金熊。我们经常在威尼斯看到中国奇迹,在柏林这次才算是真正的奇迹。 王全安后来的《纺织女孩》和《团圆》同样水准不俗,其中《团圆》是柏林历史上第一部获奖的开幕影片。风生水起的王全安,《白鹿原》就是他给予自己的羁绊。
很多人喜欢把王全安和张艺谋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是陕西人,因为他们都是金银熊在手。他们共同点就是纯爷们的气质,从不搞什么阴郁的伤痕文学哭哭闹闹怨气冲天那一套,他们又硬又臭,有能够承载几千年伤痛的气概,有照样能够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西北汉子的气节。他们的区别在于王全安更会写实,张艺谋更形式化风格化。而写实,是《白鹿原》这样电影的灵魂。纵观整个中国电影界,没有人比王全安更适合当这部电影的导演。
这部电影迟迟没有上映,一片期待里,王全安站出来为自己作品“开绿灯”的举动,证明了他的迫切。据说王全安将这部电影剪到5个小时就剪不动了。这样一部宏伟的小说,它的电影5个小时也不过分。中国的影迷并不功利,他们可以眼睛都不带眨的把《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日瓦戈医生》看完,好的电影,没人嫌长。这部电影被压缩在5个小时之内,不应该是导演的问题,而是观众们的悲哀。
显然,大众媒体人,专业影评人、电影人,三个互相看不顺眼的群体,这次要站在同一个角度发问了。
之前,大家在观望,漫长的送审何时结束?直到3月16日,“中国电影导演年会”上王全安兴冲冲的抢镜头,自说自话,宣布《白鹿原》过审。他这样一个寡语的人,是有多兴奋,才会喜形于色啊。
没人怀疑《白鹿原》的成片质量,因为王全安。
同样,没人小看《白鹿原》将带来的思考,因为陈忠实。在这本书出版的1993年夏天,那时中国,书摊上流行着一种别样的风气:黄。那些愤世嫉俗的小说家终于提起了锋芒之笔,写下了诸多情色文字,譬如王小波、梁晓声、贾平凹……翻不到十页就充斥了无比露骨的描写。
情色不等于糟粕,多年后人们敢为《金瓶梅》平反,便是注目到色情背后另有深意。《白鹿原》曾被批判,被禁版,被责令修改,却无人能苛责它内里的时代概念,那是一幅壮阔燎原的时代风景图,虽然只是一地之变迁,却有形形色色的众生粉墨登场。他们带着那个时代毛孔里的脏物:固执、贪婪、淫邪、恶毒……成全了那个集体性的悲剧。
所以,作为时代写实文本的《白鹿原》,出版成册需要情怀,搬上荧屏需要勇气。我们的发问仅仅在于“《白鹿原》会像张艺谋的《活着》一样,灵光乍现,还是星火燎原。”
两个主题分外明晰,一条主线戛然而止
《白鹿原》,少见的两条腿走路的电影。主题不用细看,角度不同但分镜清晰。
第一个主题是破旧立新:从祠堂到砸祠堂、旧学到新学、过去的皇上到现代的权威如此等等。
第二个主题是恒久不变的农民的生计问题:一次次出现的割麦场景。其实,无论这部电影有多少个主题,意义应该殊途同归,不管什么世道,农民都得靠地活。
相比与主题的明晰,故事唯一的主线倒是需要把原著通篇读下来才能摸透。
鹿兆鹏、黑娃和白孝文三个发小不同的命运,左右了整个故事的走向。鹿兆鹏扔下封建制度给他娶的媳妇,当了共产党大官,连累他爹上了一次法场后来又疯疯癫癫。小时候最皮的黑娃华丽回归,打折了白稼轩的腰板,和他爹鹿三断绝关系,但电影里没有交代他当了土匪,所以没看过书的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原著里,黑娃被孝文主持枪毙的场面也没有拍,观众们一定会觉得故事没完,前面各种友谊各种铺垫都似乎落到了空处。
白孝文是编剧改动最大的一个,地主家的二世主,把祖上留下的田产全部败光。出去讨救济的时候把自己卖身给国民党招兵的,然后不知所踪了。其实,在书里,他是受到白鹿庇佑得益最大的一个,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幸运地逃过厄运,最有意思的是在新中国以后,因为他的败家反而救了白家,原因人人都懂,可惜没有拍,这可以理解。
如果说原著的叙事方式是巨细兼收,那电影的节奏就是戛然而止。这也许正是导演的意图:告诉你,不是我拍不好个故事,而是,因各种客观条件,我正是要给你看个烂尾,让你知道我拍得多么不容易。
道尽时代千疮百孔
色情真是书写丑恶的锐利途经,被压抑下的人性难以释放,便会产生畸形和变态的恶果,田小娥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淫妇的道路,人性所迫?时代所逼?没有哪个女人甘心以淫贱示人,即便是茹毛饮血时的原始社会。
《白鹿原》所展示的,是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雄奇史诗,族长公白嘉轩六丧六娶,便印证着当地的畸形和不祥。而围绕白鹿现身,一家分作两姓,多年后引来争夺和相互设计,就显得越发惊心动魄。
书中人物众多,走马换灯般轮番登场,道尽时代的千疮百孔,又有无限的意指深涵,必须说这是一部架构在中国式宗族之上的特色文本,它既包含乡土文化的厚重,又兼具祖庙特色的压抑。其中族长白嘉轩是农人的象征,又是宗族的代表,而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则是文化权威。所谓“士”和“农”的结合稳定着这块老旧的区域,却终究抵挡不住时代变迁中的风雨滂沱。
如果这样的村落史诗被搬上银幕,你可想像会是何等的触目惊心,陈忠实的著作是一部注定会被历史铭记的篇章,仅靠这一部作品,便能屹立在中国文坛不倒。然而这样一部书却不得重印、不得拍摄。而余华的《活着》,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感染了亿万观众。事实上《白鹿原》比《活着》跨度更大,人物更多,反省更深,批判更为沉重,骨子里却也更加灰暗。除了那个孤傲的朱先生和后来投身革命的白灵、鹿兆鹏之外,你很难再分辨哪个是好人,即便是白灵,没有在硝烟中牺牲,却在内部清洗里丢失了性命。
“史诗之作”,是灵光乍现,还是星火燎原?
2011年9月,《白鹿原》片方相继邀请了上百位文化名人和业界精英提前观片,《白鹿原》开始未映先红,坚挺的口碑在微博上如燎原之火一般蔓延开来……包括陈忠实、铁凝、赵季平、李银河、洪晃、崔健、崔永元、王小丫等文化圈名人,都对《白鹿原》赞誉有加,这真难得。
“像王全安这样的导演,这一部反复被折腾了8、9年的电影,不可能做媚俗的事情。”实诚的小崔道出了《白鹿原》命运多舛,拍摄停顿之时王全安和芦苇合作了《图雅的婚事》练练手,试手小作一鸣惊人,斩获了柏林金熊。我们经常在威尼斯看到中国奇迹,在柏林这次才算是真正的奇迹。 王全安后来的《纺织女孩》和《团圆》同样水准不俗,其中《团圆》是柏林历史上第一部获奖的开幕影片。风生水起的王全安,《白鹿原》就是他给予自己的羁绊。
很多人喜欢把王全安和张艺谋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是陕西人,因为他们都是金银熊在手。他们共同点就是纯爷们的气质,从不搞什么阴郁的伤痕文学哭哭闹闹怨气冲天那一套,他们又硬又臭,有能够承载几千年伤痛的气概,有照样能够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西北汉子的气节。他们的区别在于王全安更会写实,张艺谋更形式化风格化。而写实,是《白鹿原》这样电影的灵魂。纵观整个中国电影界,没有人比王全安更适合当这部电影的导演。
这部电影迟迟没有上映,一片期待里,王全安站出来为自己作品“开绿灯”的举动,证明了他的迫切。据说王全安将这部电影剪到5个小时就剪不动了。这样一部宏伟的小说,它的电影5个小时也不过分。中国的影迷并不功利,他们可以眼睛都不带眨的把《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日瓦戈医生》看完,好的电影,没人嫌长。这部电影被压缩在5个小时之内,不应该是导演的问题,而是观众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