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6日,元宵节,黑龙江省鸡西市。
一望无际的田野弥漫着如纱薄雾,几条小路蜿蜒伸向远方,路面冻得结结实实,零下30度的酷寒似乎驱走了所有路人。
这是鸡西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
凌晨5点半,鸡西东海煤矿的安全培训教师宋德金早早就摸索着起床了。矿工们要在8点下井,为了不耽误他们下井,宋德金只能争分夺秒,将自己的上课时间尽量提前。从自己的家到矿区有近3公里的路程,一路下来,双目失明的他在老伴王淑云搀扶下至少要走40分钟。
东海煤矿的瓦斯检测员和矿工们正做着下井前的准备。不知谁喊了一声,“来了,来了!”
不远处,戴着墨镜的宋德金快步走来。到了矿区,他似乎不再需要老伴搀扶,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装备间没有椅子,大家就静静地站着。
“我和瓦斯斗了一辈子,但叫瓦斯夺走了我的两只眼睛。我往这里一站,就是活着的标本。”宋德金开口说,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安全防护的知识来。没有讲义,没有书本,每句话却震撼人心。
宋德金是谁?他有怎样的故事?怀着无数疑问,记者走进了他的世界。
黑暗很明亮
2002年,宋德金时任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鸡西东海煤矿通风区区长,一个不大却至关重要的官儿。那年,他49岁。
正是这一年的4月2日,东海煤矿第五采区一位年轻矿工违章操作,引燃瓦斯。东海矿是高瓦斯矿井,瓦斯一旦引燃,极易发生爆炸。
宋德金立即作出决定:“疏散职工,灭火!”
能否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是抢险工作的关键。宋德金走到最前面,带领12名矿工开始“打壁子”——在矿井中垒起阻隔氧气的石墙。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瓦斯随时有可能爆炸,只能争分夺秒。5天5夜,宋德金和12名矿工运石料、扛沙子、砌石墙……
4月7日,“壁子”打好了。宋德金让12名矿工先升井,自己决定留下来做最后的查验。巷道密封后的第一时间是最危险的时刻,生死关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工友。
那一天,他检测完毕升井时已是晚上7点。
当晚凌晨3点多,紧急情况再次发生。瓦斯发生爆炸!宋德金再次奔向矿井。矿工们在井口惊恐地议论着,却没有人敢下井。此时,井下人员已全部撤离,井下情况两眼一抹黑,谁也说不清。
宋德金留下遗言:“我先下去看看。要是过两个小时我还没上来,大家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在井口,有人拦住他。他急了,大喊:“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
有人跟上去。
来到爆炸处,宋德金发现爆炸的范围不大,只是新砌的石墙被炸出了一个洞——必须重新砌好墙面,才能防止更大的爆炸发生。
在宋德金的带领下,矿工们重新开始砌防爆墙。
这时,灾难发生了。一声巨响,宋德金被抛出去10多米远,重重摔在传输带上。黑暗中,人们只听到宋德金声嘶力竭的喊声:“快撤!”
苏醒过来的宋德金发现,自己双眼晶体被瓦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气浪击碎。从此,他陷入了一片永恒的黑暗。
宋德金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半辈子的矿井。
他开始变得烦躁异常。在家里,他常常独自念叨着轻得让人听不清的话。老伴儿伸手给他当拐杖,他使劲甩开。自己下地行走,却又四处碰壁。
双目失明,对一个年仅49岁的人来说过于沉重。黑暗中,他常梦见自己一个人在巷道里孤独前行。那是彻骨的恐惧,完全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那种感觉,就像“走在空旷的田野,没有扶手,没有障碍物,听得到的只有盲杖的敲地声”。
眼睛看不到了,耳朵便格外地灵敏起来,宋德金开始“听电视”。也正是从那时起,电视里的一条条矿难新闻开始让他夜不能寐。
他太熟悉煤矿了,太熟悉矿工兄弟了,太熟悉这一车车运往城市与乡村的黑色煤炭了。
闲暇时,他开始一点点回想矿难的每一个细节,画面在他头脑中被一点点还原。没有了视力,他感觉自己看得更清晰了。
看得越清楚,内心就越痛苦。不能给国家生产带血的煤,不能再眼睁睁看着身边的矿工兄弟失去生命。
他作出一个改变自己后半生的决定——重新回到矿上,即使下不了井,也要把自己一辈子和瓦斯斗争的经验讲给每个人。
那一刻,宋德金觉得,恐惧感在慢慢消逝,眼中的黑暗变得明亮起来。原本那个黑暗中的世界,正悄无声息地染上各种色彩。
拆下肋骨作火把
“继续去矿区上班?你疯了还是傻了?”很多人这么问过宋德金。在他们眼中,宋德金是一个“自讨苦吃”的人。
“如果我的‘自讨苦吃’能够留住更多矿工兄弟的生命,我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这就是宋德金的信念。
2002年7月13日,宋德金第一次在老伴王淑云的搀扶下,踏上了30多年来每天上班的路。
在第一堂课上,面对40多位昔日的工友,他是这样说的:“看到我,你们就会明白,还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吗?下井,人人头上有盏矿灯,可是不在安全的路上走,也照样是个瞎子。你们都是我十指连心的好弟兄,我就是给你们当活的标本来了。记住吧!在煤矿,安全大如天,离开安全去工作,必将寸步难行!”
全场掌声雷动,短暂几秒后,又悄然无声,大家在思考。
从那时起,无论到哪里,宋德金讲授的第一课不是具体的安全知识,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看不到台下的听众,但他能感到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的炽热,能闻到矿工们身上独有的气息。宋德金重新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从此,宋德金迷上给矿工们讲课。矿工们三班倒,他坚持一天讲3次课;矿工们四班倒,他就一天讲4次。如果矿上新来了瓦检员,宋德金一天8小时不休息,为他讲安全知识,直到新来的瓦检员能背下来为止。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宋德金口述,让老伴一个字一个字整理出矿工们必学试题80多道,编成小册子,深受广大矿工们的欢迎。
记者在矿上遇到一位名叫张旭东的矿工。他每天在井下从事的是最前沿也最危险的工作。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听宋德金讲课。
他对安全有着比别人更深沉的记忆,哥哥在一次矿难中,不幸身亡。
“听宋老师给我讲课,我们都不管他叫宋德金,我们都管他叫‘送安全’。”
“送安全”,一个多么朴素而富有感情的称呼,同时,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这份责任,宋德金没少吃苦。作为一个盲人,他的生活有诸多不便,很多对于常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他都要花费双倍的艰辛。
白天给工人们上培训课时,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宋德金就控制饮水,渴得嗓子冒了烟,就舔舔嘴唇硬撑着。晚上回到家,宋德金第一件事就是咕咚咕咚把自己灌饱。
2007年冬的一天,为了赶上早晨给矿工们上安全课,宋德金早早就起床了。老伴却由于还要做一些家务,耽误了一些时间。
宋德金着急了,一声没吭,拿起拐棍,走进漫天大雪。快到矿区时,意外发生了——宋德金摔进了深坑里。
“我掉进两米多深的大雪坑里,幸亏坑底下有厚厚的积雪,要是没雪,腿就摔坏了。”宋德金回忆说。
赶来的老伴赶紧叫人拉他出来,宋德金爬上来,继续往矿区赶。直到晚上,老伴才发现,宋德金腿上的棉裤和血粘在一起,腿肿起老高。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德金就爬起来了。“今天矿上又来了新工人,这节课怎么也得去啊!”
那天,步履蹒跚的宋德金和老伴在雪地里相互搀扶着走了两个小时才到矿上。
2009年开春时,宋德金扁桃体严重发炎,说话时嗓子钻心地疼。矿区的领导劝他在家多休息,宋德为了不影响矿工们上班,早早就去诊所打吊瓶。看着天快亮了,心急的他忍着疼痛把药水注入体内的速度放到最快。一个小时后,宋德金又准时出现在矿工们面前。
“讲课10年,矿里给他讲课费,他不要;给他派车,他拒绝。”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纬告诉记者,“宋德金讲课从不挑剔。一个人听,他讲;两个人听,他也讲。”
不讲课时,宋德金喜欢到矿上跟矿工们聊天,聊天气、聊新闻。有时候,他跟年轻矿工们开玩笑说双关的话:“我盲(忙)了10年了!”
这个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直鼓励年轻矿工们每天上班前,拥抱父母、妻子、儿女。他相信,“亲情更能让人看到生命的价值”。
春夏秋冬,雨雪风霜,10年光阴,3600多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宋德金在一头连着家,一头连着教室的路上,累计行走了3万多里路程。与此同时,10年来,宋德金共培训瓦检员1150多人次,上课5650多个课时。
这让记者想起泰戈尔的一首诗中说:“如果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向前走吧!”宋德金就是这样的人。
2008年,宋德金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宋德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一生就像一根蜡
“我的一生就像一根蜡,但我从失明之后就像剩半根似的,但这半根蜡也得叫它继续亮着,不能灭了啊!”从矿区回家的路上,宋德金对记者说。
回到家里,休息只属于宋德金一天中很短的时光,更多的时间,他的心放在学习上。
为了讲好课,宋德金经常从矿上带回新课本学习。学习的方式只能靠老伴儿王淑云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给他听。王淑云有时不认识一些专业的词汇,就握着宋德金的右手一笔一划地描。
王淑云说,有时候,自己睡着了,宋德金还在默默背着今天学到的内容,想不起来了,把她摇醒,“你再帮我看看,最后那段规定想不起来了”。
冬天,鸡西多大雪,滴水成冰。地上没有融化完的冰溜子,常常冷不丁让赶往矿区的宋德金摔个跟头。
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再爬起来。多少个早晨宋德金就是这样扛起自己的责任,风雨无阻,负重前行。
在宋德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一处矿井。
千米以下的井底作业面,温度近40度,闷热难当。年轻的矿工们穿着大裤衩,身上拴着矿灯和自救器,汗流浃背地操作着挖煤设备。井下煤尘弥漫,很快,所有人脸上、鼻子里、头发里罩上了厚厚一层煤尘。
“我虽然瞎了,但不能让这些年轻人在井下流汗又流血,他们还都是小孩啊!”宋德金心疼地对记者说。
那一刻,从他黑色黯淡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更精彩的颜色。
这是黑色中的明亮,它在黑暗中点亮了无数生命之灯。
一望无际的田野弥漫着如纱薄雾,几条小路蜿蜒伸向远方,路面冻得结结实实,零下30度的酷寒似乎驱走了所有路人。
这是鸡西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
凌晨5点半,鸡西东海煤矿的安全培训教师宋德金早早就摸索着起床了。矿工们要在8点下井,为了不耽误他们下井,宋德金只能争分夺秒,将自己的上课时间尽量提前。从自己的家到矿区有近3公里的路程,一路下来,双目失明的他在老伴王淑云搀扶下至少要走40分钟。
东海煤矿的瓦斯检测员和矿工们正做着下井前的准备。不知谁喊了一声,“来了,来了!”
不远处,戴着墨镜的宋德金快步走来。到了矿区,他似乎不再需要老伴搀扶,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装备间没有椅子,大家就静静地站着。
“我和瓦斯斗了一辈子,但叫瓦斯夺走了我的两只眼睛。我往这里一站,就是活着的标本。”宋德金开口说,然后滔滔不绝地讲起安全防护的知识来。没有讲义,没有书本,每句话却震撼人心。
宋德金是谁?他有怎样的故事?怀着无数疑问,记者走进了他的世界。
黑暗很明亮
2002年,宋德金时任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鸡西东海煤矿通风区区长,一个不大却至关重要的官儿。那年,他49岁。
正是这一年的4月2日,东海煤矿第五采区一位年轻矿工违章操作,引燃瓦斯。东海矿是高瓦斯矿井,瓦斯一旦引燃,极易发生爆炸。
宋德金立即作出决定:“疏散职工,灭火!”
能否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是抢险工作的关键。宋德金走到最前面,带领12名矿工开始“打壁子”——在矿井中垒起阻隔氧气的石墙。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瓦斯随时有可能爆炸,只能争分夺秒。5天5夜,宋德金和12名矿工运石料、扛沙子、砌石墙……
4月7日,“壁子”打好了。宋德金让12名矿工先升井,自己决定留下来做最后的查验。巷道密封后的第一时间是最危险的时刻,生死关头,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工友。
那一天,他检测完毕升井时已是晚上7点。
当晚凌晨3点多,紧急情况再次发生。瓦斯发生爆炸!宋德金再次奔向矿井。矿工们在井口惊恐地议论着,却没有人敢下井。此时,井下人员已全部撤离,井下情况两眼一抹黑,谁也说不清。
宋德金留下遗言:“我先下去看看。要是过两个小时我还没上来,大家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在井口,有人拦住他。他急了,大喊:“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
有人跟上去。
来到爆炸处,宋德金发现爆炸的范围不大,只是新砌的石墙被炸出了一个洞——必须重新砌好墙面,才能防止更大的爆炸发生。
在宋德金的带领下,矿工们重新开始砌防爆墙。
这时,灾难发生了。一声巨响,宋德金被抛出去10多米远,重重摔在传输带上。黑暗中,人们只听到宋德金声嘶力竭的喊声:“快撤!”
苏醒过来的宋德金发现,自己双眼晶体被瓦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气浪击碎。从此,他陷入了一片永恒的黑暗。
宋德金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半辈子的矿井。
他开始变得烦躁异常。在家里,他常常独自念叨着轻得让人听不清的话。老伴儿伸手给他当拐杖,他使劲甩开。自己下地行走,却又四处碰壁。
双目失明,对一个年仅49岁的人来说过于沉重。黑暗中,他常梦见自己一个人在巷道里孤独前行。那是彻骨的恐惧,完全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那种感觉,就像“走在空旷的田野,没有扶手,没有障碍物,听得到的只有盲杖的敲地声”。
眼睛看不到了,耳朵便格外地灵敏起来,宋德金开始“听电视”。也正是从那时起,电视里的一条条矿难新闻开始让他夜不能寐。
他太熟悉煤矿了,太熟悉矿工兄弟了,太熟悉这一车车运往城市与乡村的黑色煤炭了。
闲暇时,他开始一点点回想矿难的每一个细节,画面在他头脑中被一点点还原。没有了视力,他感觉自己看得更清晰了。
看得越清楚,内心就越痛苦。不能给国家生产带血的煤,不能再眼睁睁看着身边的矿工兄弟失去生命。
他作出一个改变自己后半生的决定——重新回到矿上,即使下不了井,也要把自己一辈子和瓦斯斗争的经验讲给每个人。
那一刻,宋德金觉得,恐惧感在慢慢消逝,眼中的黑暗变得明亮起来。原本那个黑暗中的世界,正悄无声息地染上各种色彩。
拆下肋骨作火把
“继续去矿区上班?你疯了还是傻了?”很多人这么问过宋德金。在他们眼中,宋德金是一个“自讨苦吃”的人。
“如果我的‘自讨苦吃’能够留住更多矿工兄弟的生命,我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这就是宋德金的信念。
2002年7月13日,宋德金第一次在老伴王淑云的搀扶下,踏上了30多年来每天上班的路。
在第一堂课上,面对40多位昔日的工友,他是这样说的:“看到我,你们就会明白,还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吗?下井,人人头上有盏矿灯,可是不在安全的路上走,也照样是个瞎子。你们都是我十指连心的好弟兄,我就是给你们当活的标本来了。记住吧!在煤矿,安全大如天,离开安全去工作,必将寸步难行!”
全场掌声雷动,短暂几秒后,又悄然无声,大家在思考。
从那时起,无论到哪里,宋德金讲授的第一课不是具体的安全知识,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看不到台下的听众,但他能感到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的炽热,能闻到矿工们身上独有的气息。宋德金重新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从此,宋德金迷上给矿工们讲课。矿工们三班倒,他坚持一天讲3次课;矿工们四班倒,他就一天讲4次。如果矿上新来了瓦检员,宋德金一天8小时不休息,为他讲安全知识,直到新来的瓦检员能背下来为止。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宋德金口述,让老伴一个字一个字整理出矿工们必学试题80多道,编成小册子,深受广大矿工们的欢迎。
记者在矿上遇到一位名叫张旭东的矿工。他每天在井下从事的是最前沿也最危险的工作。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来听宋德金讲课。
他对安全有着比别人更深沉的记忆,哥哥在一次矿难中,不幸身亡。
“听宋老师给我讲课,我们都不管他叫宋德金,我们都管他叫‘送安全’。”
“送安全”,一个多么朴素而富有感情的称呼,同时,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这份责任,宋德金没少吃苦。作为一个盲人,他的生活有诸多不便,很多对于常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他都要花费双倍的艰辛。
白天给工人们上培训课时,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宋德金就控制饮水,渴得嗓子冒了烟,就舔舔嘴唇硬撑着。晚上回到家,宋德金第一件事就是咕咚咕咚把自己灌饱。
2007年冬的一天,为了赶上早晨给矿工们上安全课,宋德金早早就起床了。老伴却由于还要做一些家务,耽误了一些时间。
宋德金着急了,一声没吭,拿起拐棍,走进漫天大雪。快到矿区时,意外发生了——宋德金摔进了深坑里。
“我掉进两米多深的大雪坑里,幸亏坑底下有厚厚的积雪,要是没雪,腿就摔坏了。”宋德金回忆说。
赶来的老伴赶紧叫人拉他出来,宋德金爬上来,继续往矿区赶。直到晚上,老伴才发现,宋德金腿上的棉裤和血粘在一起,腿肿起老高。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德金就爬起来了。“今天矿上又来了新工人,这节课怎么也得去啊!”
那天,步履蹒跚的宋德金和老伴在雪地里相互搀扶着走了两个小时才到矿上。
2009年开春时,宋德金扁桃体严重发炎,说话时嗓子钻心地疼。矿区的领导劝他在家多休息,宋德为了不影响矿工们上班,早早就去诊所打吊瓶。看着天快亮了,心急的他忍着疼痛把药水注入体内的速度放到最快。一个小时后,宋德金又准时出现在矿工们面前。
“讲课10年,矿里给他讲课费,他不要;给他派车,他拒绝。”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纬告诉记者,“宋德金讲课从不挑剔。一个人听,他讲;两个人听,他也讲。”
不讲课时,宋德金喜欢到矿上跟矿工们聊天,聊天气、聊新闻。有时候,他跟年轻矿工们开玩笑说双关的话:“我盲(忙)了10年了!”
这个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直鼓励年轻矿工们每天上班前,拥抱父母、妻子、儿女。他相信,“亲情更能让人看到生命的价值”。
春夏秋冬,雨雪风霜,10年光阴,3600多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宋德金在一头连着家,一头连着教室的路上,累计行走了3万多里路程。与此同时,10年来,宋德金共培训瓦检员1150多人次,上课5650多个课时。
这让记者想起泰戈尔的一首诗中说:“如果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向前走吧!”宋德金就是这样的人。
2008年,宋德金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宋德金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一生就像一根蜡
“我的一生就像一根蜡,但我从失明之后就像剩半根似的,但这半根蜡也得叫它继续亮着,不能灭了啊!”从矿区回家的路上,宋德金对记者说。
回到家里,休息只属于宋德金一天中很短的时光,更多的时间,他的心放在学习上。
为了讲好课,宋德金经常从矿上带回新课本学习。学习的方式只能靠老伴儿王淑云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给他听。王淑云有时不认识一些专业的词汇,就握着宋德金的右手一笔一划地描。
王淑云说,有时候,自己睡着了,宋德金还在默默背着今天学到的内容,想不起来了,把她摇醒,“你再帮我看看,最后那段规定想不起来了”。
冬天,鸡西多大雪,滴水成冰。地上没有融化完的冰溜子,常常冷不丁让赶往矿区的宋德金摔个跟头。
摔倒,爬起来;又摔倒,再爬起来。多少个早晨宋德金就是这样扛起自己的责任,风雨无阻,负重前行。
在宋德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一处矿井。
千米以下的井底作业面,温度近40度,闷热难当。年轻的矿工们穿着大裤衩,身上拴着矿灯和自救器,汗流浃背地操作着挖煤设备。井下煤尘弥漫,很快,所有人脸上、鼻子里、头发里罩上了厚厚一层煤尘。
“我虽然瞎了,但不能让这些年轻人在井下流汗又流血,他们还都是小孩啊!”宋德金心疼地对记者说。
那一刻,从他黑色黯淡的眼睛里,记者看到了更精彩的颜色。
这是黑色中的明亮,它在黑暗中点亮了无数生命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