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种交往活动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双边活动,其活动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握互动的“路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 以“过程”为特征的师生互动更多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例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重在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 先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上,有粉笔、校牌、文具盒、铅笔、橡皮等. 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 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教师反馈:“你量的物品长是多少?”学生纷纷说出测量的结果,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3毫米.”“我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是19厘米.”……我微笑着道:“你是怎样量的?”有名学生抢道:“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 ”也有的学生说:“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这儿有7个大格,3个小格.”顿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表示赞同.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见此,我顺势又让他们再说说量其他物体的过程,并鼓励道:“看来大家都很能干,那你们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热烈讨论交流后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 ”有的说:“1厘米是l0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学生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 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1厘米里有10毫米.”教室又是一片掌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深入到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l厘米等于l0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使学生轻松而自然地获取新知.
其次,以动激趣,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 因此,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题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恰到好处的设问,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去主动探讨和发现. 平时,在课始我一般都通过一些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至今才过第十八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便答道:“18岁.” 我顺势又问:“小明的爷爷1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1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1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顿时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如何回答. 就在学生充满疑问之时,我便巧妙地引导:“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导入新课,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再次,互动是练习巩固的动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开放空间.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而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视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多向互动过程. 因此“动”可以说是贯穿整堂课的,但学生往往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过了最佳时期. 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做好层层设计,既要有生动的讲课内容,又要有精心设计的精练题. 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 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适当的情境.
最后,互动要讲究实效.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因此,老师的因势利导方式非常重要. 一是老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地位,转为学习者、发现者,方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从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这点. 二是老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育人有方. 课堂上老师的细心施教、耐心辅导固然重要,可如何才能通过“师生互动”的艺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非学不可的愿望,却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在课堂互动中,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急于求成而变得形式单调,内容偏颇,互动作用失衡……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 有很多老师只设计了自己的提问和学生的活动,很少会精心刻画自己该如何参与,该怎样与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
总之,在数学教学当中,“以动促学”是符合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的一种好方法. 它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又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要把握互动的“路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 以“过程”为特征的师生互动更多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例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重在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 先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上,有粉笔、校牌、文具盒、铅笔、橡皮等. 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 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教师反馈:“你量的物品长是多少?”学生纷纷说出测量的结果,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3毫米.”“我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是19厘米.”……我微笑着道:“你是怎样量的?”有名学生抢道:“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 ”也有的学生说:“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这儿有7个大格,3个小格.”顿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表示赞同.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见此,我顺势又让他们再说说量其他物体的过程,并鼓励道:“看来大家都很能干,那你们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热烈讨论交流后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 ”有的说:“1厘米是l0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学生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 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1厘米里有10毫米.”教室又是一片掌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深入到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l厘米等于l0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使学生轻松而自然地获取新知.
其次,以动激趣,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产生兴趣.” 因此,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题时,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恰到好处的设问,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去主动探讨和发现. 平时,在课始我一般都通过一些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方法,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至今才过第十八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便答道:“18岁.” 我顺势又问:“小明的爷爷18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1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1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顿时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如何回答. 就在学生充满疑问之时,我便巧妙地引导:“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自然就明白了.”这样导入新课,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再次,互动是练习巩固的动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开放空间.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而具有不同个性、不同视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多向互动过程. 因此“动”可以说是贯穿整堂课的,但学生往往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过了最佳时期. 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做好层层设计,既要有生动的讲课内容,又要有精心设计的精练题. 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小小运动会、数学扑克、争当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 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适当的情境.
最后,互动要讲究实效.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因此,老师的因势利导方式非常重要. 一是老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地位,转为学习者、发现者,方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从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这点. 二是老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育人有方. 课堂上老师的细心施教、耐心辅导固然重要,可如何才能通过“师生互动”的艺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非学不可的愿望,却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在课堂互动中,我们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急于求成而变得形式单调,内容偏颇,互动作用失衡……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 有很多老师只设计了自己的提问和学生的活动,很少会精心刻画自己该如何参与,该怎样与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
总之,在数学教学当中,“以动促学”是符合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的一种好方法. 它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又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