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90-0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拥你入睡》讲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拥子入睡,就是搂着儿子入睡。孩子小的时候原本会经常钻到父母的怀里,让父母抱着,但是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这种行为却成了父母的一种奢望。现在儿子偶然的一次让“我”搂着入睡,让“我”感到受宠若惊,文章就是通过这一件小事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拥你入睡》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更应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处理该课教学时我从学生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入手组织教学。
一、问题式导入——“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从课文的导入开始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根据教学实际,我采用问题式导入。实录如下:
师问:“在你上中学或者小学之前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亲过你吗?”
生答:“亲过,经常亲。”师问:“那现在还有吗?”生答:“没有了。”师再问:“那你认为爸妈对你的爱是不是已经变了呢?”生肯定地回答:“肯定没有!”师追问:“既然没有变而却没有了原来的亲昵,那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都陷入沉思,课堂一片安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肖复兴的《拥你入睡》,答案就在其中!”
经过我这四问,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的盯着我,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文章中来。这一“引”,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创造了条件。
二、师生的文本研读——“读”
语文教学文本是材料,是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不能忽略对文本的研读和挖掘,教学应该让文章自身教育学生,老师也要做好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质量,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1)题目是“拥你入睡”,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写的,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吗?10分钟后我们大家期待你的精彩答案。
(2)请概括文中父亲眼中的父子之爱。
(3)请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述你眼中的父母之爱。
这时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本去阅读课文,我也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并走下讲台了解学生阅读文本的情况。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能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的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真情实感的启发——“导”
上文的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感悟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几个同学回答得都不是很好,我就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作为学生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引导学生感悟父母之情。
“在我的眼中妈妈的爱就是一个亲手缝制的书包,伴随着我从小学进入中学,就是那一个花书包伴随着我走过花样的年华!”
“有人说母爱如海,海是深邃的,海是波涛汹涌的,可在我的眼里母爱就是一双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攥着我稚嫩的小手走过黑暗,走过恐惧。有人说父爱如山,山是深重的,山是深沉的,可在我的眼里父爱就是那宽宽的背,背着我走过风雪,闯过病魔的纠缠。”
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很好的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使问题由抽象变的具体,引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体验。
四、切身感悟的自由表达——“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全班同学都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都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快要下课的时候我注意到刘津津同学一直在举着手。我对她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对自己的父亲有所埋怨,这在她的作文和周记中都有所体现。直觉告诉我要有事情发生,于是我就给了她个机会,她说:“我今天回家之后一定拥抱一下我的爸爸,再拥抱一下我的妈妈!”当时听了之后,我有点震惊也特别高兴,见机改变了今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
这时我发现同学们有的惊诧的看着我,有的激动的看着我,有的对我欲言又止的样子……下课后一群学生还是围着我在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五、我手写我口——“写”
第二天许多同学在课下或者到办公室向我汇报“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说爸爸妈妈是多么的高兴,夸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了;有的说抱完爸妈之后自己觉得鼻子酸酸的;还有同学说“我试了好几次可就是下不了手!”……我看到同学们还是有这么高的兴致又在课堂上布置了本周的周记《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看着同学们脸上露出的是一种灿烂的微笑,我已经能够预见他们的文章会写得如何漂亮。
这一做法充分延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语文从课内引向课外,充分积累学生的情感素材,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又一次感受了父母深深的爱,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追寻真感情,探索真感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拥你入睡》讲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拥子入睡,就是搂着儿子入睡。孩子小的时候原本会经常钻到父母的怀里,让父母抱着,但是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这种行为却成了父母的一种奢望。现在儿子偶然的一次让“我”搂着入睡,让“我”感到受宠若惊,文章就是通过这一件小事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拥你入睡》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更应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处理该课教学时我从学生自我思考、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入手组织教学。
一、问题式导入——“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从课文的导入开始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根据教学实际,我采用问题式导入。实录如下:
师问:“在你上中学或者小学之前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亲过你吗?”
生答:“亲过,经常亲。”师问:“那现在还有吗?”生答:“没有了。”师再问:“那你认为爸妈对你的爱是不是已经变了呢?”生肯定地回答:“肯定没有!”师追问:“既然没有变而却没有了原来的亲昵,那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都陷入沉思,课堂一片安静。)师顺势导入:“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肖复兴的《拥你入睡》,答案就在其中!”
经过我这四问,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的盯着我,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文章中来。这一“引”,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创造了条件。
二、师生的文本研读——“读”
语文教学文本是材料,是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不能忽略对文本的研读和挖掘,教学应该让文章自身教育学生,老师也要做好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质量,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1)题目是“拥你入睡”,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写的,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吗?10分钟后我们大家期待你的精彩答案。
(2)请概括文中父亲眼中的父子之爱。
(3)请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述你眼中的父母之爱。
这时同学们迫不及待的打开课本去阅读课文,我也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并走下讲台了解学生阅读文本的情况。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能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的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真情实感的启发——“导”
上文的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感悟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几个同学回答得都不是很好,我就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作为学生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引导学生感悟父母之情。
“在我的眼中妈妈的爱就是一个亲手缝制的书包,伴随着我从小学进入中学,就是那一个花书包伴随着我走过花样的年华!”
“有人说母爱如海,海是深邃的,海是波涛汹涌的,可在我的眼里母爱就是一双粗糙的大手,紧紧地攥着我稚嫩的小手走过黑暗,走过恐惧。有人说父爱如山,山是深重的,山是深沉的,可在我的眼里父爱就是那宽宽的背,背着我走过风雪,闯过病魔的纠缠。”
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很好的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使问题由抽象变的具体,引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体验。
四、切身感悟的自由表达——“感”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全班同学都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都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快要下课的时候我注意到刘津津同学一直在举着手。我对她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对自己的父亲有所埋怨,这在她的作文和周记中都有所体现。直觉告诉我要有事情发生,于是我就给了她个机会,她说:“我今天回家之后一定拥抱一下我的爸爸,再拥抱一下我的妈妈!”当时听了之后,我有点震惊也特别高兴,见机改变了今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家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
这时我发现同学们有的惊诧的看着我,有的激动的看着我,有的对我欲言又止的样子……下课后一群学生还是围着我在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五、我手写我口——“写”
第二天许多同学在课下或者到办公室向我汇报“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说爸爸妈妈是多么的高兴,夸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了;有的说抱完爸妈之后自己觉得鼻子酸酸的;还有同学说“我试了好几次可就是下不了手!”……我看到同学们还是有这么高的兴致又在课堂上布置了本周的周记《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看着同学们脸上露出的是一种灿烂的微笑,我已经能够预见他们的文章会写得如何漂亮。
这一做法充分延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语文从课内引向课外,充分积累学生的情感素材,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又一次感受了父母深深的爱,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追寻真感情,探索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