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记忆是学习的伴侣。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年代,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的实践中,摸索了几种教学生牢记历史知识的方法。
1 故事与诙谐记忆法
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且在故事中记忆的知识,会永久不会忘记。如教学生记马克思生日,边讲边板书。先简介一下马克思:马克思这个人十分厉害,他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资本论》,创立马克思主义。他一生下来就跟资本家作对,他左一巴(“18”的谐音)掌右一巴(“18”的谐音)掌,打得资本家呜、呜(“5、5”的谐音),呜呼哀哉。讲完了,黑板上的板书就成了“1818.5.5”,接着问学生:“马克思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1818年5月5日)。
教恩格斯生日,先讲恩格斯比马克思少两岁,再问恩格斯是哪年生的?(1820年),紧接着讲故事:恩格斯在一次讲演中,时而讲德语、时而讲英语、时而讲法语……共讲了十多种外语,同学们,你们一定会惊奇地说:“咦(‘1’的谐音)!咦(‘1’的谐音)!(边说边板书‘11’)了不起”,但与马克思相比,马克思是一把手,恩格斯是二把(“28”的谐音)手。故事讲完后,黑板上的板书是“1820.11.28”,立即问学生:“恩格斯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1820年11月28日)。
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日,你们会记得多久?”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这一生都不会忘记。”我却幽默地说:“莫记久了,记个60年就可以了。”大家都笑了。这样,将讲故事与谐音有机地统一起来,融诙谐于故事中,惟妙惟肖,相得益彰,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快感中,牢牢地记下了知识。
2 口诀记忆法
教学中,多运用口诀,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润滑知识教学均有好处,因它琅琅上口,激活思维,便于记忆。如教学生记毛泽东的生日,我就编了下面的口诀: “一八九三,日出韶山;十二月二十六,光明前途。”这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背得快,记得牢。又教学生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就编了下面的口诀:“一八三九,林则徐到广州;六月三,虎门滩,销掉鸦片两万箱。”这使学生不仅记住了时间、人物、事件,还记住了林则徐禁烟的意义。
3 歌谣记忆法
教完中国历史,大家对历史年代与事件一时难以一一对上号,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和记忆,我就编了一首《九字歌》歌谣:“伟大祖国,历史悠久,重大事件离不开‘九’,高唱九字歌,大写春秋。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立张楚;公元前138至前119,张骞两次西域走;公元前119,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公元后第一个‘9’,王莽夺权实在丑;公元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公元589,隋统一影响久;公元1069,王安石大显身手;明设奴儿干都司,1409;1689,中俄签第一个条约于尼布楚;1729,清设军机处;1839,林则徐到广州;1919,‘五四’运动雄赳赳;1929,古田会议奠定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基础;1939,国民党反共高潮第一次败走;1949,中国历史新章谱: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迈向‘赶考征途’;百万雄兵,直捣南京伪总统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在轻松愉快中记忆知识。
4 谐音形象记忆法
在教学中,多教学生运用谐音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来记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为了记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及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先让学生画大运河的草图,然后多媒体显示《隋朝运河图》,要学生与自己所画的图相对照,接着用谐音形象记忆法来记忆:“北捉(涿)南鱼(余杭)落(洛阳)中心(即北边的人捉南边塘里的鱼掉落在中心)。”又如在教《“贞观之治”》一课时,为了记住《唐朝的建立》这一内容,运用音乐的曲谱和谐音将“6”读成“拿”,接着运用谐音形象记忆法加深印象:“李渊在长安见糖(建唐)拿一把(618)。”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和年代。
5 写作实践记忆法
在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渠道,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广阔天地,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后,先讲一个小故事:“满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可是,有一年大比之日,考官竟出了这样的一道考题《论项羽拿破轮(仑)》,将拿破仑的‘仑’错写成‘轮’。其中有一个考生在答卷上只写了下面的简短四句:‘轮能拿乎?况破轮哉!项羽拿破轮,可谓英雄豪杰也。’这个考生竟被考官点评为头名。”接着将与前面学过的《 “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中的 “项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刚才所讲故事中的考题的主题和考生答题的内容来分析项羽与拿破仑这两个人。想一想:“项羽即精通兵书,武艺又高强,后来为什么败在刘邦手下呢?”“拿破仑为什么能崛起呢?”“项羽与拿破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等,就以《项羽若能虚心纳谏》、《项羽若肯过乌江》、《项羽若在鸿门宴杀了刘邦》、《我心目中的项羽》、《拿破仑的崛起》、《项羽与拿破仑》、《我心目中的拿破仑》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促使学生去思考项羽失败的原因,拿破仑崛起的深远的意义。将项羽与拿破仑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多层次地深化知识点的前后连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方法在于运用,记忆在于锻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既可以运用一种记忆法,也可以将几种记忆方法有机地融合,进行连用、混用、串用。同时教学生不仅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记忆方法,还要自己创造记忆的方法。
1 故事与诙谐记忆法
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且在故事中记忆的知识,会永久不会忘记。如教学生记马克思生日,边讲边板书。先简介一下马克思:马克思这个人十分厉害,他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资本论》,创立马克思主义。他一生下来就跟资本家作对,他左一巴(“18”的谐音)掌右一巴(“18”的谐音)掌,打得资本家呜、呜(“5、5”的谐音),呜呼哀哉。讲完了,黑板上的板书就成了“1818.5.5”,接着问学生:“马克思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1818年5月5日)。
教恩格斯生日,先讲恩格斯比马克思少两岁,再问恩格斯是哪年生的?(1820年),紧接着讲故事:恩格斯在一次讲演中,时而讲德语、时而讲英语、时而讲法语……共讲了十多种外语,同学们,你们一定会惊奇地说:“咦(‘1’的谐音)!咦(‘1’的谐音)!(边说边板书‘11’)了不起”,但与马克思相比,马克思是一把手,恩格斯是二把(“28”的谐音)手。故事讲完后,黑板上的板书是“1820.11.28”,立即问学生:“恩格斯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1820年11月28日)。
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日,你们会记得多久?”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这一生都不会忘记。”我却幽默地说:“莫记久了,记个60年就可以了。”大家都笑了。这样,将讲故事与谐音有机地统一起来,融诙谐于故事中,惟妙惟肖,相得益彰,学生在兴致勃勃的快感中,牢牢地记下了知识。
2 口诀记忆法
教学中,多运用口诀,对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润滑知识教学均有好处,因它琅琅上口,激活思维,便于记忆。如教学生记毛泽东的生日,我就编了下面的口诀: “一八九三,日出韶山;十二月二十六,光明前途。”这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背得快,记得牢。又教学生记忆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就编了下面的口诀:“一八三九,林则徐到广州;六月三,虎门滩,销掉鸦片两万箱。”这使学生不仅记住了时间、人物、事件,还记住了林则徐禁烟的意义。
3 歌谣记忆法
教完中国历史,大家对历史年代与事件一时难以一一对上号,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和记忆,我就编了一首《九字歌》歌谣:“伟大祖国,历史悠久,重大事件离不开‘九’,高唱九字歌,大写春秋。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立张楚;公元前138至前119,张骞两次西域走;公元前119,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公元后第一个‘9’,王莽夺权实在丑;公元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公元589,隋统一影响久;公元1069,王安石大显身手;明设奴儿干都司,1409;1689,中俄签第一个条约于尼布楚;1729,清设军机处;1839,林则徐到广州;1919,‘五四’运动雄赳赳;1929,古田会议奠定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基础;1939,国民党反共高潮第一次败走;1949,中国历史新章谱: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迈向‘赶考征途’;百万雄兵,直捣南京伪总统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在轻松愉快中记忆知识。
4 谐音形象记忆法
在教学中,多教学生运用谐音再加上合理的想象来记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繁盛一时的隋朝》一课时,为了记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及大运河的地理位置,先让学生画大运河的草图,然后多媒体显示《隋朝运河图》,要学生与自己所画的图相对照,接着用谐音形象记忆法来记忆:“北捉(涿)南鱼(余杭)落(洛阳)中心(即北边的人捉南边塘里的鱼掉落在中心)。”又如在教《“贞观之治”》一课时,为了记住《唐朝的建立》这一内容,运用音乐的曲谱和谐音将“6”读成“拿”,接着运用谐音形象记忆法加深印象:“李渊在长安见糖(建唐)拿一把(618)。”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地点和年代。
5 写作实践记忆法
在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渠道,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广阔天地,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后,先讲一个小故事:“满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王朝。可是,有一年大比之日,考官竟出了这样的一道考题《论项羽拿破轮(仑)》,将拿破仑的‘仑’错写成‘轮’。其中有一个考生在答卷上只写了下面的简短四句:‘轮能拿乎?况破轮哉!项羽拿破轮,可谓英雄豪杰也。’这个考生竟被考官点评为头名。”接着将与前面学过的《 “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中的 “项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刚才所讲故事中的考题的主题和考生答题的内容来分析项羽与拿破仑这两个人。想一想:“项羽即精通兵书,武艺又高强,后来为什么败在刘邦手下呢?”“拿破仑为什么能崛起呢?”“项羽与拿破仑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等,就以《项羽若能虚心纳谏》、《项羽若肯过乌江》、《项羽若在鸿门宴杀了刘邦》、《我心目中的项羽》、《拿破仑的崛起》、《项羽与拿破仑》、《我心目中的拿破仑》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促使学生去思考项羽失败的原因,拿破仑崛起的深远的意义。将项羽与拿破仑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多层次地深化知识点的前后连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方法在于运用,记忆在于锻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既可以运用一种记忆法,也可以将几种记忆方法有机地融合,进行连用、混用、串用。同时教学生不仅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记忆方法,还要自己创造记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