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背景和《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标准适用范围的分析入手,结合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重点对标《悉尼协议》,分析《悉尼协议》中适合国内高职教育的做法,提出以成果为导向,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助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悉尼协议;成果导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1-0193-02
1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工程项目与技术协作越来越多,国际间技术交流和输出也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不仅具有语言沟通能力,而且要掌握符合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各国希望建立起一套工程技术职业规范和认证标准,在不同国家或经济体间互认通用。因此,在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发起并构建了工程认证体系,其中针对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三个协议。另外《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是针对各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
1989年由美国等6个西方国家工程团体发起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是针对缔约国本科工程学历互认,经过正规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后可在缔约国间互认。目前,该协议已经成为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本科工程教育学历互认协议。2013年我国以预备成员身份加入《华盛顿协议》,三年后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2001年由澳大利亚等七个国家及地区联合签署了面向三年制专科工程技术学历认证协议,即《悉尼协议》。2002年由加拿大等四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了《都柏林协议》,主要针对中专级别两年制工程技术员学历认证。三个协议锁定不同学制的培养对象,从规范工程专业教育需求人手,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环境、职业素养、评价反馈等多个环境培养标准,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
本文将从国内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工程角度出发,比照《悉尼协议》并借鉴其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国内高职工程教育认证及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2《悉尼协议》核心内容
《悉尼协议》从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条件、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
1)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和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跟踪、评价及修订三个方面进行定义,协议的宗旨是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需求要一致。如何证明所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行业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的课程体系是否支持培养目标的实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动态评估与修正。
2)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跟踪是悉尼协议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培养部分提出专业的构建要有吸引力,能够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本专业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引导、心理辅导等方面建立有效可行的措施,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专业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具有适应行业要求技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毕业条件。在悉尼协议毕业条件中分别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标准。要求学习者具有独立理解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要有与人沟通、工程管理决策能力等;在素质方面要求学习者具有工程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4)课程体系。在悉尼协议中首先要求课程体系能够体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即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要求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论证,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30%以上,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课程能够与毕业条件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呼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化和社會化意识培养,能够综合将经济、环境等社会因素加人课程体系中。
5)教师团队。在悉尼协议中要求建设一支团队数量达标、结构合理和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教师队伍。对团队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准和工程经验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强调团队中应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要具有两年以上的行业工作背景或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有能力开展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
6)支持条件。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所需相关软、硬件设备,实践教学设施及场地等条件,也包括学校经费的支持力度等因素。
7)持续改进。强调建立基于PDcA反馈体系,持续接受毕业生、社会需求和行业的反馈信息,修正培养目标。
3对《悉尼协议》的理解
《悉尼协议》提出了培养工程类人才的通用性规范标准,为国内高职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在整个协议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不再以个别优秀学生为案例评价专业教学,而是将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作为评价基础,关注学生整体培养质量,强调的是距离达标还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是一致,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上存在差距。随着国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发挥调动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的能力,将职业技能与工程能力培养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次,要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机制,通过持续过程化的诊断与改进保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动态一致,反馈学生毕业后整体就业状况,调研人才与行业对接情况。最终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反馈的闭环系统。
4以成果导向,以诊断改进为手段,助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把高质量内涵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系统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行业需求调研人手,把企业所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做好人才培养专业顶层设计。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动态、开放、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的跟踪教学过程、毕业生社会工作状态等人才培养上下游信息,及时发现需要改进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
以成果为导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取得什么学习成果,解决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二是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解决与行业需求对接问题;三是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问题;四是如何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反馈与诊断问题;五是如何保障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改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表1归纳总结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主要区别。
以诊断和改进为手段,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静态、封闭的评估体系,从相对宏观视角定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毕业条件前后关系的一致性和与行业需求对接的精准性,形成基于达成度评价分析的闭环规范化保障机制。建立专业培养目标一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施要求依次贯通、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间的高度匹配。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指导与认证,不断完善质量监控评估机制。建立覆盖“培养过程一培养结果”全质量保障体系。
5总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调整、充实、改革、完善、提高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调整,无论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借鉴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做大做强中国高职教育,实现了从标准引进到标准输出的跨越式发展过程。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悉尼协议;成果导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1-0193-02
1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工程项目与技术协作越来越多,国际间技术交流和输出也越来越频繁,迫切需要不仅具有语言沟通能力,而且要掌握符合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各国希望建立起一套工程技术职业规范和认证标准,在不同国家或经济体间互认通用。因此,在二十个世纪八十年代,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发起并构建了工程认证体系,其中针对工程教育学历互认的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三个协议。另外《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是针对各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
1989年由美国等6个西方国家工程团体发起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是针对缔约国本科工程学历互认,经过正规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后可在缔约国间互认。目前,该协议已经成为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本科工程教育学历互认协议。2013年我国以预备成员身份加入《华盛顿协议》,三年后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2001年由澳大利亚等七个国家及地区联合签署了面向三年制专科工程技术学历认证协议,即《悉尼协议》。2002年由加拿大等四个国家的工程专业团体发起成立了《都柏林协议》,主要针对中专级别两年制工程技术员学历认证。三个协议锁定不同学制的培养对象,从规范工程专业教育需求人手,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环境、职业素养、评价反馈等多个环境培养标准,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
本文将从国内高职教育与人才培养工程角度出发,比照《悉尼协议》并借鉴其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国内高职工程教育认证及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2《悉尼协议》核心内容
《悉尼协议》从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条件、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支持条件、持续改进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标准。
1)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和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跟踪、评价及修订三个方面进行定义,协议的宗旨是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需求要一致。如何证明所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行业要求,以及培养目标中的课程体系是否支持培养目标的实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要体现培养目标的动态评估与修正。
2)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跟踪是悉尼协议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培养部分提出专业的构建要有吸引力,能够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本专业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引导、心理辅导等方面建立有效可行的措施,保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专业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具有适应行业要求技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毕业条件。在悉尼协议毕业条件中分别对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和标准。要求学习者具有独立理解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要有与人沟通、工程管理决策能力等;在素质方面要求学习者具有工程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4)课程体系。在悉尼协议中首先要求课程体系能够体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即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要求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论证,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30%以上,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课程能够与毕业条件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呼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化和社會化意识培养,能够综合将经济、环境等社会因素加人课程体系中。
5)教师团队。在悉尼协议中要求建设一支团队数量达标、结构合理和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教师队伍。对团队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准和工程经验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强调团队中应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要具有两年以上的行业工作背景或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有能力开展教学研究与科研工作。
6)支持条件。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所需相关软、硬件设备,实践教学设施及场地等条件,也包括学校经费的支持力度等因素。
7)持续改进。强调建立基于PDcA反馈体系,持续接受毕业生、社会需求和行业的反馈信息,修正培养目标。
3对《悉尼协议》的理解
《悉尼协议》提出了培养工程类人才的通用性规范标准,为国内高职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在整个协议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不再以个别优秀学生为案例评价专业教学,而是将学生整体学习状况作为评价基础,关注学生整体培养质量,强调的是距离达标还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初衷是一致,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上存在差距。随着国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发挥调动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的能力,将职业技能与工程能力培养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次,要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机制,通过持续过程化的诊断与改进保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动态一致,反馈学生毕业后整体就业状况,调研人才与行业对接情况。最终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反馈的闭环系统。
4以成果导向,以诊断改进为手段,助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把高质量内涵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系统化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行业需求调研人手,把企业所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做好人才培养专业顶层设计。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动态、开放、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的跟踪教学过程、毕业生社会工作状态等人才培养上下游信息,及时发现需要改进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
以成果为导向,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取得什么学习成果,解决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二是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解决与行业需求对接问题;三是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问题;四是如何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反馈与诊断问题;五是如何保障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改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表1归纳总结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主要区别。
以诊断和改进为手段,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静态、封闭的评估体系,从相对宏观视角定义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毕业条件前后关系的一致性和与行业需求对接的精准性,形成基于达成度评价分析的闭环规范化保障机制。建立专业培养目标一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施要求依次贯通、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间的高度匹配。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指导与认证,不断完善质量监控评估机制。建立覆盖“培养过程一培养结果”全质量保障体系。
5总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调整、充实、改革、完善、提高的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调整,无论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借鉴国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做大做强中国高职教育,实现了从标准引进到标准输出的跨越式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