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们走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及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改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的几点做法谈一点不成熟的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反思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斷学习,与时共进。
1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1.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2 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2.3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2.4 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都去完成它们。
实践表明,反思数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意识,在不断尝试教学反思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反思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斷学习,与时共进。
1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1.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2.1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使学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2 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许多真实生活事例,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现实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突出实际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2.3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之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等。同时,章后的回顾与思考、总复习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理顺所学的知识,形成适应个性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2.4 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科书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后,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逐步展开相应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读一读”栏目提供了有关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的介绍、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目的在于给这些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有些“做一做”、“试一试”则仅仅是面向特殊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尝试都去完成它们。
实践表明,反思数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意识,在不断尝试教学反思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