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初探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51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内涵及属性,选取具有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延安市中心城区为空间载体,在分析其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的基础上,以城市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为技术支撑,对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划定做出尝试,以期引导其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健康、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延安市中心城区
  1 引 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稳步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和城市增长在空间上的直观表现就是城镇地域的空间扩张[1]。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直接造成了耕地资源的锐减、城市土地的低效利用以及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等,也更加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我国一些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较为突出的山地、河谷型城市①中愈加凸显。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研究还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的规划实践不多,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亦未有统一和成熟的划定方法。本文以具有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形地貌特征的延安市为空间载体,对延安市中心城区②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做出了尝试,以期引导其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健康、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2关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是为了遏制城市的蔓延,由美国首先创设的一种新的政策管理工具。简言之,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就是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分界线,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塞勒姆市提出的 [1]。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在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概念的理解,对国外UGB划定后的绩效及其作用的分析,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增长边界设定的动因分析以及UGB管理模式“中国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研究,本文当中不再过多的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由于文章是以延安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划定进行探讨,故有必要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内涵加以阐释。
   关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GB)的概念,有学者从政府管理角度理解为“被政府所采用并在地图上标示,以区分城市化地区与周边生态开敞空间的重要界限”; [2]有学者从保留地形、地貌的角度出发,认为“大都市区域是应该具有地理界限的有限空间。这些地理界限的来源是地形、农田、分水嶺、河流、海岸线和区域公园等……发展不应使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或者是消失”;[3]也有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GB)“是一条划分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是一种城市空间控制和管理的手段”; [4]还有学者认为“UGB是城市的预期扩展边界,边界之内是当前城市与满足城市未来增长需求而预留的土地”。 [5]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中将其概念归纳为“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GB)是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分界线;是在城市周围形成的一道独立的界线,用来限制城市的无序增长;是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是一种用于控制和指导城市增长的工具;也是城市在某一时期进行空间拓展的边界线”。 [6]兼具“刚性”和“弹性”双重属性。所谓“刚性” ,是指城市应该有其空间扩展的“刚性”边界,从区域整体角度看,它应该是一个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的上限,是区域的最大生态承载力,是城市或是一定区域的远景生态控制底线,是城市增长所不可逾越的界限,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UGB应该是刚性的。[7]所谓“弹性”,是指城市应该有其空间扩展的“弹性”边界,且宜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相吻合,它是从建设用地角度来看城市增长边界的,应该是阶段性的UGB,即在规划期范围内是刚性的,不能突破其界限,在下一规划期范围允许有所适当调整。[7]此外,“弹性”边界是针对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提出的,原则上不允许被修改,如遇城市增长过快或特殊发展要求时,在严格的技术论证后可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城市增长中未预见的可变情况。[8]本文中笔者尝试划定的就是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过程中的“弹性”边界。
  3关于延安市中心城区
  3.1延安市中心城区概况
   延安市位于陕西北部,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总人口216.6万人。延安市中心城区是指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宝塔区,地处北纬36°11′至37°09′,东经109°21′至110°03′之间。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宜川、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8.2万。2008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25.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达7.0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7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8元③。
   延安市中心城区为黄土高原区典型的山城之一,城市地形总体为西南、西北高而东北低,中部低而四周高。最高处为海拔1247.5米,最低943.0米,相对高差304.5米。延河及其支流南川河河谷构成城区主体,并将市区分割为三大部分,形成了 “以宝塔为核心,三山对峙,延水中流”的典型城市格局。但是,延安市区三面环山、二水带围,地形较为险而且多变,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3.2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张特征
  3.2.1城市总体建设沿主川道呈带形发展
   延安市中心城区地处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在特殊的地貌特征之下,出于对建设场地规模的要求、对外交通便捷的要求、内部交通组织的可行性要求以及边际成本效益的考虑,其城市扩展表现为沿延河川道、南川河川道呈带形发展。
  3.2.2城市局部建设向周边沟道呈树枝状渗透
   近年,延安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考虑对主川道周边的小流域沟道加以合理的利用,通过选取一些河道较宽的小流域,辅以一定的工程措施,作为城市中的一些功能组团加以建设,用以解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使城市的局部建设呈现出树枝状的格局。
  3.2.3城市中心区逐渐向东迁移
   1936年12月延安解放以前,城市比较落后,交通闭塞。自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延安城市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将商业区迁至市场沟,是这一时期城市的中心区。
   建国后,在计划经济时期,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化发展缓慢。当时,延安的城市中心区在中心街一带,此时的城市中心区是以零售商业功能为主,兼有居住、办公、文化、金融、保险等多种活动的综合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一些现代的城市经济功能要素大规模入驻城市中心区,大大冲击了延安市中心的结构。故近年延安市政府积极推动在东川规划建设延安市新中心区,体现出延安城市中心区逐渐向东迁移的特点。
  3.2.4城市交通组织逐渐向环形放射式过渡
   延安市中心城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其沿川道呈带形走向的道路交通组织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延安城市的发展需求,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较为单一,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近年城市交通组织的方式开始逐渐向环形放射式过渡。
  3.2.5城市建设逐渐向空中和地下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延安市进入了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密度和规模逐步加大。然而,对于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的延安市而言,城市建设逐渐向高空发展是提高城市容量,增加建筑面积的有效手段,这也是延安市目前出现大量高层建筑的最主要原因。 
  3.3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需遵循的原则
  3.3.1区域统筹协调原则
   我们说,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城市所在的区域,在设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时,必须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内的各用地类型规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制约影响,最终确定合理的城市增长边界,避免在城市中出现土地荒置现象及产业在整个地区的分散布局。[8]在遵循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可建设用地,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3.3.2生态优先原则
  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不仅仅是为了限制城市发展,而是贵在保护了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区域的生态格局常常是决定边界形态的最重要因素, [9]城市的发展是不可以突破这一“生态安全底线”的,因而在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应把生态优先放在首要地位。在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时,寻求能够实现保护自然环境和引导城市合理生长的综合途径和兼容方式。
  3.3.3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原则
  自然地形地貌格局是城市布局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空间拓展的物质载体。在城市空间扩张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又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塑造。故在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时,应最大限度地依托原生态地形、地貌特征,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自然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
  3.3.4“弹性”原则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在城市过去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科学设想,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故在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时,必须贯彻“弹性”原则。
  3.4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
  3.4.1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本文关于中心城区人口采用综合增长率法进行预测。综合增长率法是利用以往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之和,按下式预测规划人口:
   Pt= P0(1+r)t
   式中,Pt :第t年的人口;P0:预测初始年人口;
   r:人口年综合增长率;t:年数,初始年t=0
   2009年,现状延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48.2万人,规划2010-2015年综合增长率采用30‰,2015-2020年采用22‰,2020-2030年采用18‰;④预测到2030年,延安市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70.2万人。
  3.4.2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據统计,延安中心城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3.52平方米,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90—105平方米以内。预测到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到73.70平方公里以内。
  3.4.3延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1)评价因素选取
   规划以麦克哈格适宜性评价理论为指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选取自然因素为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素,以生态安全因素为辅助因素,通过比较资料完整性及可取得性,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及地质灾害点四个评价指标。
  (2)评价方法
   用arcgis中的3D analyst,制作出延安市中心城区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数字高程模型分析计算得出坡度(slope)、坡向(aspect),高程(elevation),对坡度(slope)、坡向(aspect)、高程(elevation)进行加权叠加,得出用地适宜性分区。最后通过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校正,地质灾害点周围半径200米内为不可建设用地,得出用地适宜性分区最终结果。
   ①坡度因子的选取
   坡度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及土方工程量、地基的处理费用;坡度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布局均产生不利影响。确定坡度影响建筑用地适宜性的限制强度,应结合当地的技术规程、定额标准及本地区土地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由于延安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十分有限,故本次在评价土地建设适宜性时将低于10°的坡度定为适宜建设用地,而将10—25°的坡度定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将大于25°的坡度定为不宜建设用地。
   ②坡向因子的选取
   坡向是指坡地的朝向,从日照角度分析,不同坡面获得不同的日照效果。因此,对坡向的适宜性总结为:适宜建设区域的朝向大致为南向、东南向、西南向;基本适宜建设区域的朝向大致为东向、西向;而不适宜建设区域的朝向一般均为东北向、北向、西北向。
   ③高程因子的选取
   高程数据在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中的影响作用较小,本文中关于延安市中心城区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中,将高程数值介于907—1100米之间的区域作为适宜建设区域,将高程数值介于1100—1200米之间的区域作为基本适宜建设区域,将高于1200米的区域作为不适宜建设区域。最后,在影响土地建设适宜性分析中将高程所占的比重确定为10%,故对评价结果不会产生较大偏差。
   ④土地建设适宜性分级结论
   此次评价结果选取值域为1.5以下的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值域在1.5-2.5之间的用地为基本不适宜建设用地;值域在2.5-3.5之间的用地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值域在3.5-4.75之间的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⑤。根据延安市中心城区适宜建设用地较为缺乏的现实,本次论文中选取适宜建设用地和基本适宜建设用地为未来的城市建设用地。
  表1用地建设适宜性指标及权重一览表
  因素(factor) 权重
  (weight) 赋值
   5 4 3 2 1
  坡度(slope) 0.65 0-5 5-10 10-15 15-25 25-90
  坡向(aspect) 0.25 0 南 东、西 北
  高程(elevation) 0.10 907—1000 1000—1100 1100—1200 1200—1300 1300—1400
  3.4.4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修正
   理想的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应该是在遵循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张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城市发展方向,通过选取适宜建设的城市建设用地来确定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状建成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城区重大基础设施等的影响,论文中对延安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增长边界进行了修正。
  4 结 语
  本文对延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所尝试运用的方法对于我国一些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较为突出的山地、河谷型城市①比较实用,对一些城市空间拓展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不甚明显的平原城市而言则效果不是很好。故在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中,应结合城市各自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该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方法,将城市建设发展引导到更加健康、有序、合理的轨道上来。
  
  注 释:
  ①该概念参见于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研究[J].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3—4中关于河谷型城镇的定义。
  ②该概念参见于段德罡,黄博燕.中心城区概念辨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8(10)21——23中关于中心城区的定义。
  ③该统计数据来源于《延安年鉴》2009。
  ④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5年,延安市中心城区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1.6‰,从2005年到2009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7.5‰。随着延安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陕北能源基地的发展建设,外来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会有较大规模增加,因此中心城区人口的综合增长水平规划为2009-2015年综合增长率采用30‰,2015-2020年采用22‰,2020-2030年采用18‰。
  ⑤本文中适宜建设用地是指工程地质条件比较优越,能够基本上适应建设的需要,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基本适宜建设用地是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条件改善后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基本不适宜建设用地是指需通过较大的工程技术条件改善后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不适宜建设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不适宜建设的用地。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节能是目前建筑业频频提到的话题,但由于我国国情及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建筑节能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本文首先指出了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在后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建筑节能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字:建筑节能能耗围护结构保温    0 引言  人们创造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健康,要使建筑的内部能够支持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人类不能脱离全球系统,而是应该通过生态学的规律被整合到这个系统中
期刊
摘 要:结合榆林--济南输气管道工程龙门隧道的地质情况,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断层、裂缝、岩溶、片理发育、土夹层等破碎地质段的实际施工方法,小议隧道不良地质的治理措施,以及围岩地质钻探和量测在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不良地质;钢支架;小导管;超前探孔;量测  1. 工程概况  本隧道位于太行山山脉之中,东西走向,为侵蚀溶蚀中山地貌区,海拔大于1000m,山勢陡峻,自然坡度40~90度。洞内以Ⅳ、Ⅴ级围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工程实例,首先对中国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常用方法及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强化措施;其次介绍我国建筑工程结算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建筑工程结算;工程预算管理  1 引言  對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审计是施工单位为了更合理地规划工程造价所进行的重要工作。土建工程预算审计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审核方法,因为施工预算审计的对象、投资规模、要求进度
期刊
摘要:新建地方铁路海阳至凤城线自国铁蓝(村)烟(台)铁路海阳站接轨。海阳站周围地形复杂,且紧邻城镇生产、生活区,因此工程设计较为复杂。合理的选择引入方案,对优化全线线路方案,控制工程投资,降低工程实施难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经过技术和经济综合比选后,确定立交疏解方案为推荐方案。  关键字:引入;疏解;中穿  1.工程概述  海阳港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行政区属海阳市凤城街道办事处。濒临黄海,地理位置优越
期刊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被研发出来,而这些材料对于我国工业建筑的实现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绿色新型建材的基本特征及研究,以及在工业建筑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工业建筑新型材料 绿色建材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的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随之,各种绿色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越
期刊
摘 要建筑物表面易产生一种白色物质,俗称“起霜”。英文名称是efflorescence。白霜主要是一些无机盐类从溶液中析出的结晶,它产生体积膨胀,造成结晶膨胀压力,导致装饰层与基层脱离。白霜的机械强度很低,也是导致装饰层与基层粘结不良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起霜;抗渗性;憎水    1.起霜的原因  1.1内部原因   (1)配制混凝土的水泥含碱量很高,硅酸盐水泥熟料中,CaO含量占62%-67%,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在堆垛机中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堆垛机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应用FX2系列PLC程序设计软件。本文完成了对堆垛机的手动和自动PLC控制系统设计。  关键词: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机;PLC;FX2;控制系统    1概述  随着目前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监控系统的需要,PLC以其外围电路简单、模块化结构、可靠性高、尤其可以通过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某居住区住宅工程的结构体系特点、结构概念设计、计算分析及新材料的选取,分析和讨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包括其转换层的设计要点及薄弱部位的处理措施等问题。  关键词:住宅;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梁式转换  1前言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底层为框架柱,上层为剪力墙的结构。底层的框架结构可使建筑平面灵活布置,适用于商场
期刊
摘要:本文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济南市城市天际线的演变过程以及它的生长轨迹,试图从多个方面对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济南市 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决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城市轮廓线,它是记录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过程”,如同一部永未完成的乐章:上一章节末尾的强音,正是下一章节的序曲。它的发展演变,充分反映城市各个时期面貌,折射出其潜在的社会经济特征。  1.济南城市天际线的历史演变
期刊
摘要:测量技术的发展也同其他技术一样,由原始的、落后的方式,经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一步步的发展起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测量科学的发展,同时测量技术的应用又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最终服务于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  关键词:测量技术;发展历史;现状;高新技术  1 引言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测量科学也不例外,它是人类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方面与自然斗争的结晶。测量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