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品牌 伊利
获奖理由:
致力打造伊利“方舟工程”和校园安全教育公益项目,影响深远。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做一个面向全国的公益项目,面对的最大挑战,往往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人群、每一个项目,面对的问题都截然不同。
在“儿童安全教育”这样一个具体的细分领域,这个问题尤其棘手。众所周知,从前几年引发全国关注的校车事故,到近期频发的儿童性侵事件,再到一起起血淋淋的儿童安全事故,儿童安全教育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也必须立即着手开始解决的时候。
但究竟该从哪里开始,如何开始?此前,国内也有一些关注儿童安全的公益项目,但大多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更多的困难,仍然源自前面所提到的这两个问题——同时做到对每个学校频繁的安全培训又是不现实的,但是只靠一两次培训,对根本解决孩子们的安全教育问题又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来自中国西部的牛奶企业伊利,深知中国东西部教育在软硬件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在与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上海展望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在“伊利方舟工程”中突破了这一难题。
“我们就是用最大的努力,把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些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落到实处。”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对《南都周刊》记者说,“伊利方舟每多到一个省,离我们实现‘先有安全,再有梦想’的理念就近了一步”。
“方舟工程”致力于“提供中国儿童安全问题的全景调研报告,并提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难得的是,这一项目从开始就明确了思路,即将项目进行系统化打造,整合相关资源,继而铺向全国,通过一站一站的相关活动,通过集中培训、分头回访、实地会诊、树立样本、安全演练的活动模式,发展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儿童安全公益项目。
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针对“我校、我师、我生和我家”的特殊性,从最紧迫的问题开始着手,逐步建成适合各个学校的“我”的方舟,建立因地制宜的安全教育模式。
具体而言,项目在实施中分为两步,一是组织各地的中小学校长——这一地方教育部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制度下最重视安全教育的环节,也是接受专业培训的愿望最强烈的群体,进行集中培训,通过观念的培养、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引导,将他们变为散播儿童安全的“种子”, “走出来,带回去,传出去”,通过一级培训、二级培训甚至三级培训,逐级将安全培训传递到每一个师生。
二是“回访”各校进行一对一培训。儿童安全事故的频发最根本原因就是孩子本身对安全意识的薄弱,而伊利要做的,就是制定出一套适合吸引孩子们参与的,且适合当地校园长效实施的安全培训模式。这与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创始人马丁·埃克博格提出的“没有偶然的事故,只有可预防的伤害”,在思路上殊途同归。
但是,孩子参与安全演练和培训往往会有漫不经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怎样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这个问题是我们核心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之前所提到的项目活动模式中的一部分。”张剑秋说。通过轻松且吸引孩子的形式进行创新培训,吸引孩子们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是方舟工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儿童安全教育特点所必须努力的方向。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一思路带来的成果令人惊喜。例如,在云南禄劝县,伊利方舟通过邀请著名音乐人常石磊,在现场互动教学自创的“儿童安全三字经”,做到了将1000名儿童在1分钟内安全疏散。
项目组专门引进的日本“安全背包”也成绩斐然。这是一份包括有阻燃头巾、安全雨衣、青蛙报警器和安全手册的背包。项目组在今年6月、9月分两次先后走进四川芦山,通过发放“安全头套”,辅以在硬件上帮助当地建立校园安全样本校,在软件上提供相应的理念输出和实地演练教学,将适合当地的模式在芦山区域进行快速复制推广,最大化提高了项目效果。
“差异化”的思路让方舟工程的实施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云南大关县,针对留守儿童现象,项目组特别研发了可在学校、留守儿童、父母之间往返邮递,促进孩子、学校和父母三方交流沟通的“三联 两票”安全明信片;针对时下高发的儿童安全性侵事件,项目在甘肃合水县、内蒙、北京等多个地域进行了性别教育培训。
“‘伊利方舟工程’不仅仅要做儿童安全教育,更要开启儿童安全教育领域改革的新浪潮。”张剑秋说,“创新,是项目实现儿童安全教育改革的资本,摒弃传统的安全教育理念和形式,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传递安全知识。”
张表示,截至目前,伊利方舟工程已走进19个省市区开展活动,这里面有像北京、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也有像青海互助、内蒙武川这样的西部县城。今后,项目将继续出发,走入更多渴望儿童安全建设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