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萨,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世界旅游者为之神往的神秘天堂。
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许多人说,去过拉萨,最忘不了的就是那里的天空。那么课文是怎么把迷人的天空写出来的呢?
比喻,作者的法宝之一。在课文的开头,作者说“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湛蓝”“透亮”已经是足够美的了,而“总是”一词强调了那“美”是常见的,更是让我们羡慕无比。亲爱的小读者,你们可能也发现,作者还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哇!那是多么纯净,多么美丽,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夸张,作者的法宝之二。拉萨地处高原,那里的天空是特别的。怎么写,才更能深深震撼读者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简直太神奇了,这大胆的夸张不由得让我们联想起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衬托,作者的法宝之三。“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能让我们感受到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如果一味地写蓝天之蓝,也未免太单调了,于是作者又用了山顶白云之“白”映衬蓝天的“纯净”,河畔草地之“绿”对照蓝天的“明洁”,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紧紧地抓住了我们读者的眼球。
布达拉宫是拉萨城的标志,一句“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不但与开头描写拉萨的天空“总是”“湛蓝、透亮”呼应,更是烘托出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结尾点睛,作者的法宝之四。课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将湛蓝的天空比作了圣地拉萨的窗帘,不仅非常贴切,还很生动形象,可谓是“一语双得”。
聪明的小读者,读了上面的文字,学习了课文,你们是否也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一处景物呢?
(《拉萨的天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许多人说,去过拉萨,最忘不了的就是那里的天空。那么课文是怎么把迷人的天空写出来的呢?
比喻,作者的法宝之一。在课文的开头,作者说“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湛蓝”“透亮”已经是足够美的了,而“总是”一词强调了那“美”是常见的,更是让我们羡慕无比。亲爱的小读者,你们可能也发现,作者还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拉萨的天空比作了“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哇!那是多么纯净,多么美丽,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
夸张,作者的法宝之二。拉萨地处高原,那里的天空是特别的。怎么写,才更能深深震撼读者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简直太神奇了,这大胆的夸张不由得让我们联想起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衬托,作者的法宝之三。“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能让我们感受到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如果一味地写蓝天之蓝,也未免太单调了,于是作者又用了山顶白云之“白”映衬蓝天的“纯净”,河畔草地之“绿”对照蓝天的“明洁”,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紧紧地抓住了我们读者的眼球。
布达拉宫是拉萨城的标志,一句“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不但与开头描写拉萨的天空“总是”“湛蓝、透亮”呼应,更是烘托出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结尾点睛,作者的法宝之四。课文的结尾是点睛之笔,将湛蓝的天空比作了圣地拉萨的窗帘,不仅非常贴切,还很生动形象,可谓是“一语双得”。
聪明的小读者,读了上面的文字,学习了课文,你们是否也可以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一处景物呢?
(《拉萨的天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