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从以下方面提出数学问题。
1.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2.在知識的“为什么”上提问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例如a、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问。b、一种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c、某一应用题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提问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过提问理清概念。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
学生不仅要学会提问,而且要抓住机会,在实践中多问、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一日之功,应创设民主氛围,使其敢于提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其学会提问。最后,在实践学习中,要多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萎缩的[J]。北京教育2002(5)第42~43页。
2、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第25~26页。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二、教给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从以下方面提出数学问题。
1.在知识的“来龙”上提问。
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千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2.在知識的“为什么”上提问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例如a、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涵的拓展上提问。b、一种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c、某一应用题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别的解法或更好的解法,就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3.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提问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弄不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就此提问。如学习“约数和倍数”时,对除尽、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分不清,可以通过提问理清概念。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
学生不仅要学会提问,而且要抓住机会,在实践中多问、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一日之功,应创设民主氛围,使其敢于提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其学会提问。最后,在实践学习中,要多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萎缩的[J]。北京教育2002(5)第42~43页。
2、严育洪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教学数学[J]。江苏教育2002(3B)第2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