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盲目给药、主次不清
有一些医生或患者,用药缺乏目标,或将大小目标倒置,如:
⑴不以循证医学指南选药,反而根据教科书、基础研究或个人经验,使用一些尚未公认或过时的疗法。值得注意的是,循证医学指南均来源于大量最高级别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可靠结果,而且经过多个大规模RCT反复证实,故个体经验无论在量还是质方面均无法与循证证据抗衡。所以必须把握好方向性,由此引发出了另一个问题:
⑵因为缺乏目标与方向,所以也缺乏临床治疗的准入机制。只道听途说或看到个案报道,未按GCP等法规要求就大胆使用新药或新疗法,给患者强加了不该承担的生命与健康风险。因此,临床决策更应强调GCP原则。各医院应加强建设高水平的“两会”,即学术委员会(IRB)和伦理委员会(EC),所有的新技术、新疗法、新试验均应通过“两会”的审评与监控。
“假病给真药”、“真病给假药”
⑴诊断不正确。譬如,对于不典型胸闷、心电图T波长期低平者,加上并发室性早搏或心房纤颤,并无动态心肌缺血的可靠证据,若为老年人动辄就扣上“冠心病”帽子,且大动干戈,大量使用所谓的“扩冠、抗心肌缺血”药物;若为年轻人就定为“心肌炎”,给病人带来巨大精神及经济负担。
⑵病情评估不准确。未能客观评价与判定病人的高、中、低危险性,从而缺乏分层选择性用药,容易导致对低危者治疗过度或高危者用药不足。
⑶所选药物品种缺乏循证证据支持。不按最新临床指南选药,一直沿用自己所熟悉而现在不多用的老药。
⑷用药针对性不强。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并发陈旧性心肌梗死及蛋白尿阳性,若此时仍仅盯着降血压,而忽略了综合保护靶器官及二级预防,如使用上述老药,其治疗效率极低,甚至适得其反。此时应用有多项适应症的A-CEI类药物,可达到一举多得,即降血压、抗心衰、改善左室重构、减少蛋白尿,以及发挥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有人认为单用A-CEI不如复方降压片效果好,可以合用小剂量利尿剂等其他降压药,从而自己配制一个最适合具体病情的以A-CEI为基础的合理的复方治疗方案。
片面用药、配伍不当,治疗效率低下
譬如,上述新降压药A-CEI或长效钙拮抗剂(CCB),因半衰期较长,刚用药几天尚未等疗效充分展现,就草率换药;或未能合理配伍。
尤应强调的是,患者并发多器官损害时,更应选用强适应症药物,才能既降低血压,又有效保护靶器官。提高用药的综合性效率是关键。
目前对“三高”病应注意以下高效达标问题:(1)首先使中间指标达到理想水平,如血脂、血糖、血压等主要指标尽快达标;(2)时刻牢记最高(预后)目标为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3)有效保护靶器官贯穿用药全过程。因此,应提倡选药合适、使用及时、剂量适当、一药多效。
用药不连续、调药非动态、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快速多变
尤其在临床上出现治疗矛盾时更显突出。譬如,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时,若无导管介入PCI条件,应争分夺秒尽快经静脉溶栓,但血压过低时溶栓药物不能有效灌注至冠状动脉内,故此时首先应使用大量多巴胺或间羟胺将平均动脉压升至60~70mmHg以上,溶栓药效才能发挥出来。若虽经溶栓后血管开通、血压回升,但有时因梗死面积过大,仍可存在较顽固的心力衰竭。此时主要矛盾转化为强化处理左心室泵衰竭,即用大量升压药合用硝普钠、利尿剂及左室辅助循环装置等。如同时并发低血容量或电解质紊乱时,应抓主要矛盾兼顾一般,即合理地一边补液、一边利尿,减轻心脏负荷。若任一环节未能动态及时调整到位,会错过宝贵机会。
假设患者因心衰严重或合并肺栓塞,同时出现了较严重的低氧血症(譬如动脉血氧分压小于50~60mmHg),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疗效不佳时并且严重缺氧,还可能导致血压降低、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此时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成主要矛盾,需及时合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或有创性)。
当渡过上述循环及呼吸衰竭难关后,可重点调整口服药物,逐渐增量至目标水平,个性化摸索一个长期维持用药方案。同时渐减静脉用药,直至停用。这种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平稳过渡的治疗过程,正体现了动态化与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思路。
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在几个环节上衔接不好。如某些人担心“人工辅助呼吸可能会增加胸腔内压力,继而影响心输出量”,故未及时应用呼吸机,可能会造成低氧血症进行性恶化,从而坐失良机。有人担心“静脉与口服药物同时应用,会产生药物叠加作用”,故在开始“滴定”治疗时,不合用任何口服药物,因而不能尽快达标、平稳维效,在静滴与口服药物过渡之间,存在着缺口,使疗效大起大落,甚至反复无常。
有一些医生或患者,用药缺乏目标,或将大小目标倒置,如:
⑴不以循证医学指南选药,反而根据教科书、基础研究或个人经验,使用一些尚未公认或过时的疗法。值得注意的是,循证医学指南均来源于大量最高级别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可靠结果,而且经过多个大规模RCT反复证实,故个体经验无论在量还是质方面均无法与循证证据抗衡。所以必须把握好方向性,由此引发出了另一个问题:
⑵因为缺乏目标与方向,所以也缺乏临床治疗的准入机制。只道听途说或看到个案报道,未按GCP等法规要求就大胆使用新药或新疗法,给患者强加了不该承担的生命与健康风险。因此,临床决策更应强调GCP原则。各医院应加强建设高水平的“两会”,即学术委员会(IRB)和伦理委员会(EC),所有的新技术、新疗法、新试验均应通过“两会”的审评与监控。
“假病给真药”、“真病给假药”
⑴诊断不正确。譬如,对于不典型胸闷、心电图T波长期低平者,加上并发室性早搏或心房纤颤,并无动态心肌缺血的可靠证据,若为老年人动辄就扣上“冠心病”帽子,且大动干戈,大量使用所谓的“扩冠、抗心肌缺血”药物;若为年轻人就定为“心肌炎”,给病人带来巨大精神及经济负担。
⑵病情评估不准确。未能客观评价与判定病人的高、中、低危险性,从而缺乏分层选择性用药,容易导致对低危者治疗过度或高危者用药不足。
⑶所选药物品种缺乏循证证据支持。不按最新临床指南选药,一直沿用自己所熟悉而现在不多用的老药。
⑷用药针对性不强。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并发陈旧性心肌梗死及蛋白尿阳性,若此时仍仅盯着降血压,而忽略了综合保护靶器官及二级预防,如使用上述老药,其治疗效率极低,甚至适得其反。此时应用有多项适应症的A-CEI类药物,可达到一举多得,即降血压、抗心衰、改善左室重构、减少蛋白尿,以及发挥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有人认为单用A-CEI不如复方降压片效果好,可以合用小剂量利尿剂等其他降压药,从而自己配制一个最适合具体病情的以A-CEI为基础的合理的复方治疗方案。
片面用药、配伍不当,治疗效率低下
譬如,上述新降压药A-CEI或长效钙拮抗剂(CCB),因半衰期较长,刚用药几天尚未等疗效充分展现,就草率换药;或未能合理配伍。
尤应强调的是,患者并发多器官损害时,更应选用强适应症药物,才能既降低血压,又有效保护靶器官。提高用药的综合性效率是关键。
目前对“三高”病应注意以下高效达标问题:(1)首先使中间指标达到理想水平,如血脂、血糖、血压等主要指标尽快达标;(2)时刻牢记最高(预后)目标为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3)有效保护靶器官贯穿用药全过程。因此,应提倡选药合适、使用及时、剂量适当、一药多效。
用药不连续、调药非动态、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快速多变
尤其在临床上出现治疗矛盾时更显突出。譬如,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时,若无导管介入PCI条件,应争分夺秒尽快经静脉溶栓,但血压过低时溶栓药物不能有效灌注至冠状动脉内,故此时首先应使用大量多巴胺或间羟胺将平均动脉压升至60~70mmHg以上,溶栓药效才能发挥出来。若虽经溶栓后血管开通、血压回升,但有时因梗死面积过大,仍可存在较顽固的心力衰竭。此时主要矛盾转化为强化处理左心室泵衰竭,即用大量升压药合用硝普钠、利尿剂及左室辅助循环装置等。如同时并发低血容量或电解质紊乱时,应抓主要矛盾兼顾一般,即合理地一边补液、一边利尿,减轻心脏负荷。若任一环节未能动态及时调整到位,会错过宝贵机会。
假设患者因心衰严重或合并肺栓塞,同时出现了较严重的低氧血症(譬如动脉血氧分压小于50~60mmHg),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疗效不佳时并且严重缺氧,还可能导致血压降低、血液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此时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成主要矛盾,需及时合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无创或有创性)。
当渡过上述循环及呼吸衰竭难关后,可重点调整口服药物,逐渐增量至目标水平,个性化摸索一个长期维持用药方案。同时渐减静脉用药,直至停用。这种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平稳过渡的治疗过程,正体现了动态化与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思路。
然而在实际中,往往在几个环节上衔接不好。如某些人担心“人工辅助呼吸可能会增加胸腔内压力,继而影响心输出量”,故未及时应用呼吸机,可能会造成低氧血症进行性恶化,从而坐失良机。有人担心“静脉与口服药物同时应用,会产生药物叠加作用”,故在开始“滴定”治疗时,不合用任何口服药物,因而不能尽快达标、平稳维效,在静滴与口服药物过渡之间,存在着缺口,使疗效大起大落,甚至反复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