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带来民族的发展,更是让我国呈现出音乐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景象。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国内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十八大后,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本着生态、审美的理念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少数民族的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文明和艺术魅力,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代表。少数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五部分,这些民间音乐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民歌是其他音乐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类别
少数民族音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歌是民间歌舞的基础
一些歌舞音乐显然来自于民歌,或是在民歌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加上舞蹈动作,如歌舞“凤阳花鼓”便是在《凤阳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民歌是说唱的基础
我国的许多说唱显然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四川清音的许多曲调就是在一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经典的《放风筝》、《泗州调》等等。
(三)民歌是戏曲音乐的基础
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音乐就是在当地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形成和发展的,如在嵊县山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越剧、在湖北和安徽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的黄梅戏等。
(五)民歌是民族器乐的基础
许多器乐直接来自于民歌,如河北吹歌这个乐种就是来自于演奏河北的民歌。民歌是其他音乐的基础,但是在歌舞、说唱、戏曲与器乐形成和发展以后,其较高的艺术水平又反过来对民歌的艺术性提高产生了作用。
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
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既有想象宇宙形成、人类起源、民族来源的“古歌”,也有歌颂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诗歌”,还有叙述本民族传说故事、描写生产劳动、歌唱爱情的“叙事歌曲”等。不过,这些可总称为“叙事歌”。
达斡尔族的“舞春”(亦为“乌春”),内容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农家苦、打鱼、伐木等,亦有反映士兵厌倦清政府强迫其征战的《薄坤绰》。维吾尔族 “达斯坦”,它由说、唱、演奏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故事,如《艾里甫与西苓》》等。柯尔克孜族的叙事古歌、史诗歌带有神话色彩,如《库尔满别克》等。锡伯族的古老民歌 “菲散布热乌春”,内容有反映民间困苦生活的,如《亚其那》;有反映西迁历程的《西迁歌》。苗族的 “古歌”,内容带有神话故事的色彩,如《开天辟地歌》、《说古歌》;有反映迁徙历史和生产劳作的,如《跋山涉水》、《高宜的传说》等。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
在清代前期,说唱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中亦深受喜爱,并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说唱音乐艺术。其中,最又有名的是蒙古族的《好力宝》。朝鲜族的说唱音乐,有叙述历史故事的,如《楚汉相争》、《赤壁之战》等;有说唱传说故事的,如《春香传》、《沈清传》等。白族的说唱音乐艺术,被称为“大本曲”,它采用本民族山歌、小调,用曲牌套连的形式,加以说唱,其中有民间故事《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深受民人喜爱。
(三)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
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形式多样,曲调悠扬。其中,朝鲜族的歌舞达四十余种,如庆丰收的《农乐舞》舞曲,群众性的《杂舞》舞曲,田间劳作休息时的《拍手舞》舞曲和《西瓜舞》舞曲等。
(四)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
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艺术十分丰富。如藏族地区流行“藏戏”,其戏曲音乐亦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反映人民生活与愿望的《桑诺》等,亦有人仙相爱故事的《炎错拉莫》等,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彝族地区盛行“花灯”戏,其唱腔与戏曲音乐均十分优美,并富有彝族文化特色。
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传统美
传统美学的追求以美为理想状态,“优美”、“典雅”、“崇高”、“喜乐”等作为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体现出一种确定性和单纯的快乐,即审美愉悦。但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巫术、祭拜活动频繁的族群中,原始心理活动如恐惧、祈求、崇拜、诅咒等仍然大量存在,他们的一切活动主要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非审美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与传统美学意义相反的审美的异态。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比如针对土家族的音乐是依据丧事而跳的舞蹈,在丧事上进行歌舞表演,特别具有当地的风格,由音符不同长短进行交流,能够表现出悲喜的特性。总之,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力特别可以感染到身边的人。
(二)“为了审美”的价值取向
西方“美”观念的构成有六个要素之一——“精神距离”,就是说,参与音乐的人使自己与音乐“游离”并保持一定距离去审视它,在审美的水平上关注音乐。但是,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许多民族就不持有美的态度了,因为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把音乐从文化中抽离出来,以一种“为了审美”的价值取向来审视音乐的。白马人把歌唱看的比器乐重要,这看似只是行为上的差异,但笔者认为这其中隐藏的是白马人对音乐的哲性思考,用身体的一部分歌唱而不用身体之外的乐器表现,音乐在白马人那里不能被抽离,他们把音乐看作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三)音乐中的人文性格与音乐观
回族是一个将伊斯兰教及由此而衍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人伦礼仪的信仰和尊奉视为立族之本的民族。这使得回族人对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极其珍视,并将其确认为本族文化的根基,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虽然他们也乐于学习和吸收外族文化,但这种学习一般不会以牺牲自己最根本的信仰为代价,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根基,它塑造了回族文化的基本范式,强烈的文化自尊心、文化防守心理,是其人文性格的显著特点。所以,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自然和宗教观念相对淡薄的汉族的文化价值观不同,音乐观也就不同了。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当前,国内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十八大后,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本着生态、审美的理念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少数民族的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文明和艺术魅力,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代表。少数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五部分,这些民间音乐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但从根本上说,民歌是其他音乐的基础。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类别
少数民族音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歌是民间歌舞的基础
一些歌舞音乐显然来自于民歌,或是在民歌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加上舞蹈动作,如歌舞“凤阳花鼓”便是在《凤阳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民歌是说唱的基础
我国的许多说唱显然是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四川清音的许多曲调就是在一些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经典的《放风筝》、《泗州调》等等。
(三)民歌是戏曲音乐的基础
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的音乐就是在当地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形成和发展的,如在嵊县山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越剧、在湖北和安徽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的黄梅戏等。
(五)民歌是民族器乐的基础
许多器乐直接来自于民歌,如河北吹歌这个乐种就是来自于演奏河北的民歌。民歌是其他音乐的基础,但是在歌舞、说唱、戏曲与器乐形成和发展以后,其较高的艺术水平又反过来对民歌的艺术性提高产生了作用。
二、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一)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
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既有想象宇宙形成、人类起源、民族来源的“古歌”,也有歌颂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诗歌”,还有叙述本民族传说故事、描写生产劳动、歌唱爱情的“叙事歌曲”等。不过,这些可总称为“叙事歌”。
达斡尔族的“舞春”(亦为“乌春”),内容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农家苦、打鱼、伐木等,亦有反映士兵厌倦清政府强迫其征战的《薄坤绰》。维吾尔族 “达斯坦”,它由说、唱、演奏等多种形式组合而成,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故事,如《艾里甫与西苓》》等。柯尔克孜族的叙事古歌、史诗歌带有神话色彩,如《库尔满别克》等。锡伯族的古老民歌 “菲散布热乌春”,内容有反映民间困苦生活的,如《亚其那》;有反映西迁历程的《西迁歌》。苗族的 “古歌”,内容带有神话故事的色彩,如《开天辟地歌》、《说古歌》;有反映迁徙历史和生产劳作的,如《跋山涉水》、《高宜的传说》等。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
在清代前期,说唱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中亦深受喜爱,并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说唱音乐艺术。其中,最又有名的是蒙古族的《好力宝》。朝鲜族的说唱音乐,有叙述历史故事的,如《楚汉相争》、《赤壁之战》等;有说唱传说故事的,如《春香传》、《沈清传》等。白族的说唱音乐艺术,被称为“大本曲”,它采用本民族山歌、小调,用曲牌套连的形式,加以说唱,其中有民间故事《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深受民人喜爱。
(三)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
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形式多样,曲调悠扬。其中,朝鲜族的歌舞达四十余种,如庆丰收的《农乐舞》舞曲,群众性的《杂舞》舞曲,田间劳作休息时的《拍手舞》舞曲和《西瓜舞》舞曲等。
(四)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
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艺术十分丰富。如藏族地区流行“藏戏”,其戏曲音乐亦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反映人民生活与愿望的《桑诺》等,亦有人仙相爱故事的《炎错拉莫》等,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彝族地区盛行“花灯”戏,其唱腔与戏曲音乐均十分优美,并富有彝族文化特色。
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传统美
传统美学的追求以美为理想状态,“优美”、“典雅”、“崇高”、“喜乐”等作为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体现出一种确定性和单纯的快乐,即审美愉悦。但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巫术、祭拜活动频繁的族群中,原始心理活动如恐惧、祈求、崇拜、诅咒等仍然大量存在,他们的一切活动主要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非审美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与传统美学意义相反的审美的异态。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比如针对土家族的音乐是依据丧事而跳的舞蹈,在丧事上进行歌舞表演,特别具有当地的风格,由音符不同长短进行交流,能够表现出悲喜的特性。总之,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表现力特别可以感染到身边的人。
(二)“为了审美”的价值取向
西方“美”观念的构成有六个要素之一——“精神距离”,就是说,参与音乐的人使自己与音乐“游离”并保持一定距离去审视它,在审美的水平上关注音乐。但是,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许多民族就不持有美的态度了,因为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把音乐从文化中抽离出来,以一种“为了审美”的价值取向来审视音乐的。白马人把歌唱看的比器乐重要,这看似只是行为上的差异,但笔者认为这其中隐藏的是白马人对音乐的哲性思考,用身体的一部分歌唱而不用身体之外的乐器表现,音乐在白马人那里不能被抽离,他们把音乐看作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三)音乐中的人文性格与音乐观
回族是一个将伊斯兰教及由此而衍生的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人伦礼仪的信仰和尊奉视为立族之本的民族。这使得回族人对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极其珍视,并将其确认为本族文化的根基,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虽然他们也乐于学习和吸收外族文化,但这种学习一般不会以牺牲自己最根本的信仰为代价,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根基,它塑造了回族文化的基本范式,强烈的文化自尊心、文化防守心理,是其人文性格的显著特点。所以,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自然和宗教观念相对淡薄的汉族的文化价值观不同,音乐观也就不同了。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