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当代散文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有美感的文学形式,它本应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讴歌。现当代散文教学本应为阅读教学冲出一条新路,为语文教学营造一片碧海蓝天。但实际上,现在的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的不多了,对现当代散文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流失了什么,语文的生动性、人文性到底漂向了何方,语文教学到底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呢?
一、轻视文本阅读
我们靠文本品读作品、提升阅读能力,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因此,文本是教学中缺一不可的工具。但事实上,中职语文教学没有把散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也不会品读文章,学生漠视文本,事先不去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是无法展开的,所以要重视文本的阅读。
同样,有些教师不愿在散文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节课带过一篇散文,这样以来,中职散文文本对教学来说形同虚设。如此有美质的散文却被束之高阁,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人文底蕴的一大流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空缺,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轻视文本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不应该的。于此相反的是文本的解读放任自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不可取的。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家的人生感悟与人生经验,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必然要求解读者拥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或人生经验与之呼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讲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思想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撞击。由于学生在精神的贫富、阅历的深浅、知识面的广窄、审美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每个人对文本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这种差异性不能被人为地绝对化、主观化、任意化。作品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学的,不是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文本之上,肆意误解甚至曲解文本的本意。这样,既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助长了学生虚浮、轻率的学风,这对培养学生的严密、准确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负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片面强调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缺一不可。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我们有的老师似乎没有了方向,钻进了“人文性”的死胡同。“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泛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真、善、美。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是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保护、培养、发展人的个性,使人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人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充分融合,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许多教师却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中职的现代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气质、人文精神的文章,它们不光有美的形式,还有美的内容,挖掘了这些潜在的人文因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许多老师在处理散文人文性时犯了以下两个错误:一是夸大人文性,一切分析都以“人文性”为统帅,对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如把鲁迅的《拿来主义》上成了历史课,大谈中国文化渊源,或者把它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借课文大谈国民素质,二是把课堂上学生的随意性当成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保护,有些老师听之任之,允许学生信马由缰,并认为这样是关注了人的发展。这种架空人文性的做法实在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消弭。
三、盲目追求教学新模式
中职的现当代散文通俗易懂易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同时散文的美感能够吸引学生欣赏文章的目光,最能碰撞出学生内心的灿烂火花;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性,注定了散文教学有很多的看点和亮点,如语言、结构、意境、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便于课堂上的最优化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课改的强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的新理念、教学的新思路铺天盖地地飞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各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的教师痛并忙碌着。固然,新理念、新方法是需要接受并学习,但我们学得茫然而不知所从。比如,有些教师总是在课堂教学上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其实有些问题不必要去讨论,可是为了追求新模式便做无意义的讨论,而学生在课堂上也未必真的探讨问题,而是在浪费时间做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事实上,每一种教学形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存在着它的利弊。我们学习某一种教学方法时,都必须考虑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而不能盲目。教师犹如一只领路的蝴蝶,学生还来不及欣赏沿途的美丽景色,就又把他们从一片花海带进了另一片万花丛中。老师的教学是花枝招展,变化万千;学生学得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盲目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只会弄得华而不实,导致散文教学核心内容的丢失。
四、多媒体使用过多
随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通过多种多样的传媒渠道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语文课堂。尤其是走进了散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它在“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扩大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效果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一股春风,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但部分教师夸大了这种“人机对话”的功能,以为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于是多媒体课件漫天飞,多媒体泛滥成灾的现象表现在: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肤浅认识,以为只要插放几首歌曲,剪辑几幅优美的画面就是课件制作了,于是课件上一会儿大雪飘飘,一会儿鲜花遍地,一会儿鹰击长空,一会儿鱼翔浅底,就连学生默读、做题时也播放音乐,学生是过饱了眼福和耳福,但同时也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散文教学的内容,最终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二是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也有一条硬性的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会有好的成绩。试看哪一次课堂教师大讲赛没有教师运用了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不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了,一时上行下效,媒体成灾,三是助长了师生的惰性。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不考虑教材,不考虑课型,从网上盲目照搬课件,既造成了课堂内容的千篇一律,也助长了教师备课的惰性,课堂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和机械的操作。另外,由于教师在设计课件时,答案都是简单的,又是现成的,虽会把答案隐藏,但教师迟早会投放出来给学生看,学生无须费力思考,这样无形中又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乱用用多媒体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曹爱琴:《给学生多一些阅读的空白》[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2期,第21页。
[2]张承明:《语文教学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90页。
[3]洪方煜:《岂可为创新而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1期。
一、轻视文本阅读
我们靠文本品读作品、提升阅读能力,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因此,文本是教学中缺一不可的工具。但事实上,中职语文教学没有把散文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也不会品读文章,学生漠视文本,事先不去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是无法展开的,所以要重视文本的阅读。
同样,有些教师不愿在散文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节课带过一篇散文,这样以来,中职散文文本对教学来说形同虚设。如此有美质的散文却被束之高阁,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人文底蕴的一大流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空缺,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轻视文本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不应该的。于此相反的是文本的解读放任自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所不可取的。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家的人生感悟与人生经验,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必然要求解读者拥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或人生经验与之呼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讲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思想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撞击。由于学生在精神的贫富、阅历的深浅、知识面的广窄、审美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每个人对文本的认识都不尽相同。但这种差异性不能被人为地绝对化、主观化、任意化。作品既是人文的,又是科学的,不是学生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文本之上,肆意误解甚至曲解文本的本意。这样,既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助长了学生虚浮、轻率的学风,这对培养学生的严密、准确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负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片面强调人文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缺一不可。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我们有的老师似乎没有了方向,钻进了“人文性”的死胡同。“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泛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人文主义追求的是真、善、美。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是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保护、培养、发展人的个性,使人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人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素养充分融合,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许多教师却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走向了“泛人文化”的极端。中职的现代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气质、人文精神的文章,它们不光有美的形式,还有美的内容,挖掘了这些潜在的人文因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许多老师在处理散文人文性时犯了以下两个错误:一是夸大人文性,一切分析都以“人文性”为统帅,对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如把鲁迅的《拿来主义》上成了历史课,大谈中国文化渊源,或者把它上成了思想政治课,借课文大谈国民素质,二是把课堂上学生的随意性当成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和保护,有些老师听之任之,允许学生信马由缰,并认为这样是关注了人的发展。这种架空人文性的做法实在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消弭。
三、盲目追求教学新模式
中职的现当代散文通俗易懂易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同时散文的美感能够吸引学生欣赏文章的目光,最能碰撞出学生内心的灿烂火花;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性,注定了散文教学有很多的看点和亮点,如语言、结构、意境、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便于课堂上的最优化设计,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课改的强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的新理念、教学的新思路铺天盖地地飞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各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的教师痛并忙碌着。固然,新理念、新方法是需要接受并学习,但我们学得茫然而不知所从。比如,有些教师总是在课堂教学上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其实有些问题不必要去讨论,可是为了追求新模式便做无意义的讨论,而学生在课堂上也未必真的探讨问题,而是在浪费时间做无关紧要的事情。而事实上,每一种教学形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存在着它的利弊。我们学习某一种教学方法时,都必须考虑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而不能盲目。教师犹如一只领路的蝴蝶,学生还来不及欣赏沿途的美丽景色,就又把他们从一片花海带进了另一片万花丛中。老师的教学是花枝招展,变化万千;学生学得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盲目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只会弄得华而不实,导致散文教学核心内容的丢失。
四、多媒体使用过多
随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通过多种多样的传媒渠道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多媒体教学走进了语文课堂。尤其是走进了散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它在“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扩大教学内容、增加直观效果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一股春风,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但部分教师夸大了这种“人机对话”的功能,以为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于是多媒体课件漫天飞,多媒体泛滥成灾的现象表现在: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肤浅认识,以为只要插放几首歌曲,剪辑几幅优美的画面就是课件制作了,于是课件上一会儿大雪飘飘,一会儿鲜花遍地,一会儿鹰击长空,一会儿鱼翔浅底,就连学生默读、做题时也播放音乐,学生是过饱了眼福和耳福,但同时也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散文教学的内容,最终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二是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的评价体系中也有一条硬性的规定:必须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会有好的成绩。试看哪一次课堂教师大讲赛没有教师运用了多媒体,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不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了,一时上行下效,媒体成灾,三是助长了师生的惰性。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不考虑教材,不考虑课型,从网上盲目照搬课件,既造成了课堂内容的千篇一律,也助长了教师备课的惰性,课堂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和机械的操作。另外,由于教师在设计课件时,答案都是简单的,又是现成的,虽会把答案隐藏,但教师迟早会投放出来给学生看,学生无须费力思考,这样无形中又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乱用用多媒体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曹爱琴:《给学生多一些阅读的空白》[J],《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2期,第21页。
[2]张承明:《语文教学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90页。
[3]洪方煜:《岂可为创新而创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