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及其总体批判向度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马克思社会哲学的研究渐成学界热点.对此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批判向度?应当说,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规律的前提批判.它以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统一为切入点,同时涵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文明形态以及发展历程的检视.这就决定了,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既包含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直观社会权力要件及其内在运行机理进行前提性反思的政治学批判向度,又囊括对资本主义文明由以产生并最终消亡的一般历史规律进行前提性反思的人类学批判向度.它构成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前世今生的理论视角,并从总体上佐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应被视为其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表达.
其他文献
文章以2013-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SM-DID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逆全球化对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逆全球化显著阻碍了样本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的提高受到逆全球化的阻碍更大;企业金融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逆全球化冲击的作用效果,表现为金融环境差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例的提升受到逆全球化的阻碍更大.
比较文学是随着帝国的崛起而发展的,但帝国并非一种模式.“世界文学”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陆地帝国模式,一种是海洋帝国模式.前者呈现出一种浸入式的扩张模式,发展缓慢,边界模糊,逐渐兼并;后者则是跨越海洋,到达文化背景迥然相异的远方领土,与全新的世界相遇.“世界文学”理论应包括对“世界”和“文学”两个术语含义的探寻.近期对于欧洲文类的讨论可能会因其所表现出的偏见而遭到质疑,只有扩大我们的时间和地理范围,“世界”和“文学”的思考才能充分多样化.
自五四时期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开山人物胡适基于白话文学正宗观,将陈三立等近代学宋派诗人定为“模仿的诗人”“雕琢的诗人”判入“死文学”行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史著作将同光体定为封建主义文化和形式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视之为反动的逆流,再到近年来,文学史家对以陈三立为代表的同光体诗人表现出更多的“了解之同情”,肯定其在学古中追求创新的艺术品格,对其部分诗作表现的时代内容乃至“现代性”予以正面评价,百年来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陈三立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时至今日,如何在文学史中客观描述和准确定位以陈三立为代表的同光体诗
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存在的成本超支风险,梳理出可行性决策阶段成本估算不精确、招标谈判阶段的主观预测偏差和谈判成本过高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不确定因素多的三点风险,并剖析其成因,由此提出:可行性决策阶段政府部门可以采用纳入风险因素的项目成本估算方法,提高成本估算的准确性;招标谈判阶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增加合同条款降低社会资本人为的估算偏差,同时提高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专业水平,提升谈判效率,防止招标谈判拖延导致的成本超支;建设和运营阶段项目公司应该严格控制项目的工期和成本,将项目延
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作为一种人为的不确定性,风险具有深刻的主体性、文明性、过程性、城市性.风险不仅是一种近现代问题,更是始终伴随人类文明进程、发展进程的现象.从村落型社会到城镇型社会,再到城市型社会、都市型社会,人们不断获得更高量级的文明性、确定性、主体性,也逐渐触发、遭遇更高量级的风险和问题.世界文明、现代城市社会,存在聚集与分散、异质与同质、流动与固定、复杂与单一等二律背反,风险正寓于这些二律背反及其相互扭结之中.人的主体性、人们行为的不合理、不完善,是风险从潜在走向现实的关键环节.通过理性发展、科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历史性生成的,是我们应对危机、凝聚人心、发展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领.文化认同是在民族生产实践和文化传统中历史生成的,在共同体的现代化实践和多种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下历史性生成了文化认同的自我反思、文化自信,反映了不同时代主题的价值追求.把握这种文化认同的历史、实践和理论逻辑,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学理要求,更是文明赓续、立足时代、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实践要求.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应当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自我反思和自觉自信,发扬文化中国的精神生
人工智能技术让人类处在了成为创生者的边缘上.人工智能电影是相关技术、话语和想象力的影像化呈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当下及未来可能性的叙事空间.这种反思常常勾连着创生神话,并通过影像化推演来呈现人类可能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其中,创生与自生再反思、新人机关系与新增殖伦理在这些问题中具有代表性.这种影像推演对于解答当下困惑,传播后人类知识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作为类型电影的人工智能电影也有其固有的成规,其反思亦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实践唯物主义的勃兴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无疑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理论进步性.进入21世纪,实践唯物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对理论问题的回应性都呈现出不足,其理论解释域留下了许多空白和矛盾之处,因而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这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当然,实践范畴在哲学变革中的理论意义无法取代,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也正是通过这一范畴才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创立.因此,时代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都要求进入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再停留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范畴,中国学术开始探索在实
盛唐时期  《同舟共进》: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的表述,尽管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但基本都集中在“唐”“宋”两个朝代。您是否认可这一说法?唐代和别的朝代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于赓哲:如果从科技与人民生活水平、文学艺术等角度来说,宋朝与唐朝是不相上下的,甚至比唐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唐朝与其他时代区别在于哪儿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的各项指标达到了比较均衡的状态,无论文治武功还是科学技术
期刊
都市规划的意识形态将都市看作自然的被动的空间形式,其本质上是一种工业化的意识形态.列斐伏尔通过区分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形态,凸显了城市背后的生产方式本质及其对于社会关系再生产所发挥的作用,指出在现代社会,都市化已经取代工业化成为总问题式.立足于资本主义的都市政治经济学批判,列斐伏尔考察了都市规划与资本社会关系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指认了开发商的都市设计和国家的都市战略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在此基础上,列斐伏尔指出,必须突破都市规划的意识形态,将都市看作重新实现人类栖居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