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而语文学科美育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
小学语文审美能力教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概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而语文学科美育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功能
美育凭借美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从而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然而,审美并不是自发的,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其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中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的因素。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美的状态。
(l)把握教材中的自然美
反映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属自然美。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类课文大致有几种审美形态:一是描写自然物可供观赏的美景、可亲的生活环境而获得审美意义。二是有的课文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体现着人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成果,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形象。如《鸟的天堂》赞美了一种令人鼓舞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自然美在于它能把学生引人联想与想象的天地,领略自然带给人们的启示。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觅、采撷这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那必将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动。
(2)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字犹如优美的音韵,这些独特的音节,经文学大师们的组合,回荡起美的旋律。不论进行自然美的教学,还是进行艺术美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美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如《燕子》一文中“黄绿眉眼”“色彩鲜艳”“伶俐可爱”“百花争艳”这些形容词和名词搭配成十分贴切、生动、工整的短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品味,那学生就不仅能够欣赏到词语搭配的形式美,而且能够想象到词语的含义美,使春天的明媚景象生动具体地印在脑中。
(3)发现教材中的人物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是写人物的,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劳动者,他们之所以被歌颂,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对美的人物产生美感的激动,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外形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知识与其美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美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得到升华,技能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审美的情境,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表现课文内容的美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在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有着强大的优越性。教师要适度把握、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营造美的氛围。例如,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教师把课本里春天的画面,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
二、在想象中体验美
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同样,想象在语文教学美育中亦起着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因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让具体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如教学《暮江吟》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水面上,显得一片火红,还有一半江面照射不到阳光,显得一片碧绿。这种红绿相映的流水,是傍晚江上奇特而瑰丽的景象……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置身于美景中,体味到美的意境。
三、在积累中创造美
创造是一个人思维成果的有效体现。对学习语言来说,也是他一个收获的体现。怎样在积累中创造美呢?以《蓦江吟》和《枫桥夜泊》为例,在学生读懂、读好之后,我便引导他们将两首古诗的选材和立意分别作了对比。两首诗都是借自然景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秋夜景色的描写,但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一个高兴,一个忧愁。可见,选用不同的景物,写其不同的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便提出:“你能不能象这两首诗一样,从冬天或夏天的季节中选出不同的景物,表现不同的感情呢?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创造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在“研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积累语言,进而使他们有了创造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蒋小丽.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2]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9,(18).
[3]杨艳,张静.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
[4]廖明会,黄春英.审美教育: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4).
[5]朱凤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论[J].科教文汇,2008,(4).
小学语文审美能力教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概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而语文学科美育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功能
美育凭借美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从而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然而,审美并不是自发的,尤其是由于小学生学识、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其审美能力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揭示语文学科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中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的因素。每篇课文都闪烁着美的光彩,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美的状态。
(l)把握教材中的自然美
反映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属自然美。热爱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类课文大致有几种审美形态:一是描写自然物可供观赏的美景、可亲的生活环境而获得审美意义。二是有的课文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体现着人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成果,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形象。如《鸟的天堂》赞美了一种令人鼓舞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自然美在于它能把学生引人联想与想象的天地,领略自然带给人们的启示。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觅、采撷这一颗颗闪光的珍珠,那必将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动。
(2)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
在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字犹如优美的音韵,这些独特的音节,经文学大师们的组合,回荡起美的旋律。不论进行自然美的教学,还是进行艺术美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美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如《燕子》一文中“黄绿眉眼”“色彩鲜艳”“伶俐可爱”“百花争艳”这些形容词和名词搭配成十分贴切、生动、工整的短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品味,那学生就不仅能够欣赏到词语搭配的形式美,而且能够想象到词语的含义美,使春天的明媚景象生动具体地印在脑中。
(3)发现教材中的人物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是写人物的,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劳动者,他们之所以被歌颂,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不仅行为美,而且心灵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对美的人物产生美感的激动,不但要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外形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知识与其美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美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得到升华,技能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语文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审美的情境,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就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表现课文内容的美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在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有着强大的优越性。教师要适度把握、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营造美的氛围。例如,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教师把课本里春天的画面,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
二、在想象中体验美
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同样,想象在语文教学美育中亦起着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因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让具体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如教学《暮江吟》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水面上,显得一片火红,还有一半江面照射不到阳光,显得一片碧绿。这种红绿相映的流水,是傍晚江上奇特而瑰丽的景象……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置身于美景中,体味到美的意境。
三、在积累中创造美
创造是一个人思维成果的有效体现。对学习语言来说,也是他一个收获的体现。怎样在积累中创造美呢?以《蓦江吟》和《枫桥夜泊》为例,在学生读懂、读好之后,我便引导他们将两首古诗的选材和立意分别作了对比。两首诗都是借自然景色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秋夜景色的描写,但表达的感情却截然相反,一个高兴,一个忧愁。可见,选用不同的景物,写其不同的特点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便提出:“你能不能象这两首诗一样,从冬天或夏天的季节中选出不同的景物,表现不同的感情呢?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创造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内容和情节。可见,审美教育就是在“研读”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积累语言,进而使他们有了创造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蒋小丽.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2]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9,(18).
[3]杨艳,张静.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
[4]廖明会,黄春英.审美教育: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增长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4).
[5]朱凤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论[J].科教文汇,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