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和游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小学乒乓球教学,采取游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乒乓球技能,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本文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单、体能特点、运动特点等多重因素,分析乒乓球训练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并提出具体游戏设计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乒乓球教学;体育游戏;教学创新
小学乒乓球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体能特点,通过趣味性的游戏使学生的乒乓球技能得到锻炼和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巧,锻炼学生良好的肢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体育游戏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能够缓解学生乒乓球训练中的枯燥、紧张心理,从而提高乒乓球教学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乒乓球游戏化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需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乒乓球活动中,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机能特点,以此作为设计乒乓球游戏的主导因素,使学生在运动中掌握相应的技术要领。在乒乓球动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彼此相互监督,进行日常练习,在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技巧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之间建立更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在游戏教学设计之间,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够以更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对游戏内容、要求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了解游戏规程,同时也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游戏,激发学生的乒乓球学习兴趣。
例如在乒乓球颠球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颠球趣味赛”游戏,学生一边向前走一边颠球,将五人分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比赛,最快、最稳达到终点的一组将获胜。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米,这个距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不会使学生感到体力透支,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其颠球技术。有益有趣的游戏氛围能够使学生更轻松愉悦的参与乒乓球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到位的动作技巧。
二、充分发挥乒乓球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与其他体育活动形式不同,乒乓球对运动技巧的要求较高,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在乒乓球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强化,以高强度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技巧显然不可行。这就需要教师以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游戏训练中感受到新鲜有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浓厚的游戏氛围,进一步突出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游戏方式往往是激发参与乒乓球锻炼热情的强大助力,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乒乓球教学中积极引入游戏,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握拍发球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后,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进行对打联系,以淘汰赛制进行监督。游戏过程中五人一组,两名学生参加比赛,三名学生做裁判,组员自己商定比赛次序,坚持到最后的学生为胜利者,胜利者则可以代表小组与其他小组队员进行比赛。这样带有竞争意味的游戏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乒乓球训练中。
三、乒乓球游戏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乒乓球游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但是在游戏设计前教师必须客观认识到只有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才能实现预期活动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运动特点,认识到小学乒乓球教学的特殊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游戏教学,在游戏难度设计上要呈现阶梯特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能够跟进教师的动作讲解要领,理解教学和训练内容。
例如在乒乓球发球训练中,教师需要从最基本的发球动作开始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后,则可以设计“掷球与快跑接球游戏”。学生需要通过正手攻球来掷球,使学生对正手击球中的挥臂动作有所掌握,学生两人一组,相对而立,双方保持离起始线一米远距离,掷球者发出口令同时在掷球,接球者则需要转身快跑街球。这样的游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速度和现场反应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掷球、接球的娴熟程度。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会一步步提高乒乓球动作技巧,手法、技术也会更加熟练,对提高乒乓球教学效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小学乒乓球课堂的游戏化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体现出趣味化、高效化教学特点。通过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乒乓球锻炼积极性,尤其是在运动技能、技巧性动作掌握、合作精神、肢体协调能力的培养中,游戏化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游戏促教学是小学乒乓球课堂的重要创新形式,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素养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 杨卫国.游戏教学法在现代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实施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33):105,107.
[2] 刘坚.体育小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1):226..
[3] 吴晓珍.谈如何凸显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J].成才之路,2009,(19):24-25.
关键词:小学乒乓球教学;体育游戏;教学创新
小学乒乓球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体能特点,通过趣味性的游戏使学生的乒乓球技能得到锻炼和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巧,锻炼学生良好的肢体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体育游戏具有较高的趣味性,能够缓解学生乒乓球训练中的枯燥、紧张心理,从而提高乒乓球教学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乒乓球游戏化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需要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乒乓球活动中,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机能特点,以此作为设计乒乓球游戏的主导因素,使学生在运动中掌握相应的技术要领。在乒乓球动作练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彼此相互监督,进行日常练习,在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技巧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之间建立更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提高乒乓球教学质量。在游戏教学设计之间,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够以更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对游戏内容、要求等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了解游戏规程,同时也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游戏,激发学生的乒乓球学习兴趣。
例如在乒乓球颠球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颠球趣味赛”游戏,学生一边向前走一边颠球,将五人分为一组,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比赛,最快、最稳达到终点的一组将获胜。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设定为10米,这个距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不会使学生感到体力透支,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其颠球技术。有益有趣的游戏氛围能够使学生更轻松愉悦的参与乒乓球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到位的动作技巧。
二、充分发挥乒乓球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与其他体育活动形式不同,乒乓球对运动技巧的要求较高,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在乒乓球教学中过于注重技巧强化,以高强度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技巧显然不可行。这就需要教师以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游戏训练中感受到新鲜有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营造浓厚的游戏氛围,进一步突出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游戏方式往往是激发参与乒乓球锻炼热情的强大助力,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乒乓球教学中积极引入游戏,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握拍发球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后,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进行对打联系,以淘汰赛制进行监督。游戏过程中五人一组,两名学生参加比赛,三名学生做裁判,组员自己商定比赛次序,坚持到最后的学生为胜利者,胜利者则可以代表小组与其他小组队员进行比赛。这样带有竞争意味的游戏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参与热情,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乒乓球训练中。
三、乒乓球游戏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乒乓球游戏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但是在游戏设计前教师必须客观认识到只有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才能实现预期活动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运动特点,认识到小学乒乓球教学的特殊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游戏教学,在游戏难度设计上要呈现阶梯特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能够跟进教师的动作讲解要领,理解教学和训练内容。
例如在乒乓球发球训练中,教师需要从最基本的发球动作开始教学,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后,则可以设计“掷球与快跑接球游戏”。学生需要通过正手攻球来掷球,使学生对正手击球中的挥臂动作有所掌握,学生两人一组,相对而立,双方保持离起始线一米远距离,掷球者发出口令同时在掷球,接球者则需要转身快跑街球。这样的游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速度和现场反应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掷球、接球的娴熟程度。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会一步步提高乒乓球动作技巧,手法、技术也会更加熟练,对提高乒乓球教学效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小学乒乓球课堂的游戏化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乒乓球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体现出趣味化、高效化教学特点。通过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乒乓球锻炼积极性,尤其是在运动技能、技巧性动作掌握、合作精神、肢体协调能力的培养中,游戏化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游戏促教学是小学乒乓球课堂的重要创新形式,提高学生乒乓球运动素养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 杨卫国.游戏教学法在现代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实施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33):105,107.
[2] 刘坚.体育小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1):226..
[3] 吴晓珍.谈如何凸显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J].成才之路,2009,(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