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高中教学的基本途径,本文依据心理学学习过程理论和遗忘规律,基于学生学习的需求对高中课堂教学进行探究,尝试以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模式;共性问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使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基层学校的教师该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呢?
美国心理学家梅耶的学习过程理论认为,学习者对新知识注意后,进入到工作记忆,同时激活已有知识,而后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巩固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最终改变学习者的行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梅耶的学习过程理论和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各种最佳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哪一种理念、哪一种模式都不能离开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绝对不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两个“依据”,以个人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出发,在现有条件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创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遗忘规律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了“生成共性问题——精讲——课堂总结——课堂训练——个人总结”的以“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发现个性问题”环节为前提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更是发现个性问题的过程。学生一旦对新课内容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一定要确保预习任务(内容、方法与过程、目标)具体化,预习结果明确化,时间分配的科学化。学生只有在这样的预习要求下才能实现真正的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即“个性问题”。因此,没有形成个性问题的预习是无效预习。其次是根据对教材的学习填写必要的预学案(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以检测预学的效果。最后是总结整理环节,即对已经学会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要总结;对未知点要列出,形成个性问题。
二、“议”是由“个性问题”过渡到“共性问题”的主要渠道
学生通过预习产生的个性问题在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并相互帮助、探究加以解决,小组内都不明白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共性问题”了。教师要参加几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并不断地对全班就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讨论进行观察,在讨论、观察和针对性的提问中诊断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而明确课堂精讲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对学生能够准确地加以诊断,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中教材的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加之高考试题难度逐年增大的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显得异常重要
教师在完全清楚学生的共性问题后,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进行必要的精讲和引导,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精讲环节不能用时过长。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切不可因“不放心”学生而一讲到底。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探索会的不讲,同学互相研讨会的不讲。
四、课堂总结和课堂训练环节
教师精讲结束后要进行全面的总结。这种总结不单是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而且还要对学生预习、讨论的内容也要进行系统总结,从而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扩充知识内容。这也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通过预习、合作、教师讲解,能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际“行为”是学生学完某一块儿知识之后迫切需要验证的事情,因此,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任务,然后当堂订正答案,有必要的话可进行组内再讨论。
五、每节课要给学生一两分钟的个人总结时间
学生通过个人总结或笔记整理,才会明确课后需要强化记忆的和强化训练的内容。一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很少布置“一刀切”的课后作业,真正意义上的课后作业应该是有层次要求的,它是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学习领域,而不是单纯的课后任务。因此,学生通过个人总结,才会明确课堂中的不足之处和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而进行强化训练的内容。
总之,“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精讲解决共性问题—课堂训练—课堂总结”是基于心理学的学习过程理论和遗忘规律而设计的一种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个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 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变式:1.课前完成预习发现个性问题,课堂上完成“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的一个循环;2.一节课内完成“发现个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的一个循环;3.多节课完成“发现个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的一个循环。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共性问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使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基层学校的教师该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呢?
美国心理学家梅耶的学习过程理论认为,学习者对新知识注意后,进入到工作记忆,同时激活已有知识,而后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巩固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最终改变学习者的行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梅耶的学习过程理论和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各种最佳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哪一种理念、哪一种模式都不能离开学生认知的普遍规律,绝对不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两个“依据”,以个人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学习的真正需求出发,在现有条件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各种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创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遗忘规律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了“生成共性问题——精讲——课堂总结——课堂训练——个人总结”的以“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解决共性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发现个性问题”环节为前提的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更是发现个性问题的过程。学生一旦对新课内容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那么课堂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一定要确保预习任务(内容、方法与过程、目标)具体化,预习结果明确化,时间分配的科学化。学生只有在这样的预习要求下才能实现真正的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即“个性问题”。因此,没有形成个性问题的预习是无效预习。其次是根据对教材的学习填写必要的预学案(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以检测预学的效果。最后是总结整理环节,即对已经学会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技能要总结;对未知点要列出,形成个性问题。
二、“议”是由“个性问题”过渡到“共性问题”的主要渠道
学生通过预习产生的个性问题在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并相互帮助、探究加以解决,小组内都不明白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共性问题”了。教师要参加几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并不断地对全班就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讨论进行观察,在讨论、观察和针对性的提问中诊断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而明确课堂精讲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对学生能够准确地加以诊断,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高中教材的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加之高考试题难度逐年增大的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显得异常重要
教师在完全清楚学生的共性问题后,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进行必要的精讲和引导,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精讲环节不能用时过长。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切不可因“不放心”学生而一讲到底。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到“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探索会的不讲,同学互相研讨会的不讲。
四、课堂总结和课堂训练环节
教师精讲结束后要进行全面的总结。这种总结不单是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而且还要对学生预习、讨论的内容也要进行系统总结,从而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扩充知识内容。这也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通过预习、合作、教师讲解,能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际“行为”是学生学完某一块儿知识之后迫切需要验证的事情,因此,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就显得很有必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任务,然后当堂订正答案,有必要的话可进行组内再讨论。
五、每节课要给学生一两分钟的个人总结时间
学生通过个人总结或笔记整理,才会明确课后需要强化记忆的和强化训练的内容。一堂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很少布置“一刀切”的课后作业,真正意义上的课后作业应该是有层次要求的,它是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学习领域,而不是单纯的课后任务。因此,学生通过个人总结,才会明确课堂中的不足之处和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而进行强化训练的内容。
总之,“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精讲解决共性问题—课堂训练—课堂总结”是基于心理学的学习过程理论和遗忘规律而设计的一种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个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 的教学思路有以下变式:1.课前完成预习发现个性问题,课堂上完成“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的一个循环;2.一节课内完成“发现个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的一个循环;3.多节课完成“发现个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并生成共性问题—教师精讲—当堂训练”的一个循环。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