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美的事物:皑皑的白雪,秀丽的山色,英雄的壮举,瑰丽的人生,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社会存在美,人类需要美。这些美的事物需我们用情感去审视。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和推动它们的发展的动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同样需要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享受。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包含了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获得情感共鸣,以期达到美的享受呢?
1 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中学课本里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倾注于字里行间,他们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必然影响着每个学生,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我们教师可以借名家之作,开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当我们阅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峻青的《雄关赋》时,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生活的强烈热爱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李健吾写《雨中登泰山》,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和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断登攀、前进;刘白羽写的《长江三峡》,是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峻青写《雄关赋》,是因为其间蕴含着作家的坚定信念:“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自然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但当读到作家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时,我们却会受到深深地感动。这是因为作家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就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评价。我们可借助作家们对美的创造这一活动,来探求美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再创造的愉悦,受到审美教育。学生有了审美意识,对那些毁林砍树,废水污染河面等糟蹋自然美的现象,就会产生痛恨的情绪,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就会以大自然主人的眼光和胸襟,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美,创造自然美。
2 学会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美好的生活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俗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一件美好的事物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呢?就拿自然界的美来说吧,自然界很美,“见景顿萌思心”,要使“思心”准确地表达出来,要使自然界富有灵气,那么就教会学生使用“人格化”和“象征”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景物。这些手法的准确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和鲜明生动的感情形式。
如朱自清的《春》的开头“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调动了人的听觉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欣喜。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用“挺直的白杨树”来象征抗日战线上不屈的战士,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使我们由自然美联想到人格美,由人格美看到了正义的光芒,抗日必定胜利,由此鼓舞了人的士气。吴伯箫的《难老泉》从不老的清泉,领悟到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作者的这些创造,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
只有通过并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把美的事物极富表现力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审美教育。
1 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中学课本里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倾注于字里行间,他们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必然影响着每个学生,在学生的心灵里播种下了美好的种子。我们教师可以借名家之作,开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美的感受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当我们阅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峻青的《雄关赋》时,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生活的强烈热爱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李健吾写《雨中登泰山》,是因为他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和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断登攀、前进;刘白羽写的《长江三峡》,是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峻青写《雄关赋》,是因为其间蕴含着作家的坚定信念:“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自然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但当读到作家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时,我们却会受到深深地感动。这是因为作家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就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评价。我们可借助作家们对美的创造这一活动,来探求美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再创造的愉悦,受到审美教育。学生有了审美意识,对那些毁林砍树,废水污染河面等糟蹋自然美的现象,就会产生痛恨的情绪,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他们就会以大自然主人的眼光和胸襟,自觉地去保护自然美,创造自然美。
2 学会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美好的生活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俗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一件美好的事物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呢?就拿自然界的美来说吧,自然界很美,“见景顿萌思心”,要使“思心”准确地表达出来,要使自然界富有灵气,那么就教会学生使用“人格化”和“象征”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景物。这些手法的准确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和鲜明生动的感情形式。
如朱自清的《春》的开头“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调动了人的听觉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欣喜。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用“挺直的白杨树”来象征抗日战线上不屈的战士,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充满信心,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使我们由自然美联想到人格美,由人格美看到了正义的光芒,抗日必定胜利,由此鼓舞了人的士气。吴伯箫的《难老泉》从不老的清泉,领悟到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作者的这些创造,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
只有通过并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把美的事物极富表现力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