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曦光刚照到钢铁的桥身,城市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在人们推扶下,攀爬上了海珠桥。海珠桥是南北岸市民上下班的交通关口,车流繁忙而紧张,多年前一张《上班时间的交通》的照片,记录了桥面上下班时的单车潮,一度震惊中外,被外媒惊呼“世界第九大奇观”。
车流中,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正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前座。越过半弧形桥身,父亲双手把紧车头,脚下一踩一蹬,借着地心引力的惯性,车子向下平缓前进,周围的自行车一同动了,井井有条,大家像出闸的赛马,各有各的轨迹,运动迅猛流畅,却不会互相磕碰。
“爸爸,我觉得自己快要飞起来啦!”小女孩兴奋大喊。
父亲微微转下头,笑着回答:“坐稳啦,不然摔出去屁股就要开花啦。”
“和汽车一样稳呢!”小女孩又笑了。
“人小鬼大,你坐过几次大汽车啊!”父亲拍了拍女孩的头。
“我不要大汽车,我就要爸爸的自行车。爸爸的自行车哪里都能去。”
父亲和她都笑了,微风轻抚,吹落一地的紫荆花和笑声。下了桥,父亲便拐进右边的小道,沿着河边,自行车到了第一个目的地。那是一间三层楼高的小建筑,墙身涂满可爱的卡通图像,楼顶设计成蘑菇的形状——这是他们厂附属的幼儿园,职工早上上班前会将小孩送到这里来,下了班再接回去。
父亲名叫张荣,是市自行车厂的技术工,在厂里干了十多年。他一踏进车间,就听到熟悉的叮当声。他们这个行当生意还行,企业景气的时候,工人福利比许多单位都要好,捧着铁饭碗的单身职工在许多女孩子眼中也是上佳的选择。虽然现在车间里的情况还算红火,工人的积极性也很高,可大多数人却能在空气中嗅到一丝不安,经验老到的人早一眼看穿这暂时的繁荣虚火,“危机与机遇并存吧!”老师傅们常念叨。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摩托车日益便宜,许多家庭都有能力置购上,小市民都以拥有一台摩托车而自豪骄傲,仿佛脚下踩着轰鸣的发动机就是一个走在时代尖端的弄潮儿。趁着休息的空当,张荣的徒弟们跑过来跟他闲扯,问:“师傅,你说咱们这手艺会被淘汰吗?”
张荣点了根煙,抽了两口,笑笑答:“中国人多,总有咱们用武之地。自行车跑得再慢,它也跑了近百年,永远不会过时。”
“但我听说上海那边有个自行车厂,打算下半年开始减员。”
“下一步估计就得竞争上岗了。”
“不要操心那些个,好好拧咱们的螺丝,干好咱们的活儿……”
徒弟们七嘴八舌讨论着,张荣没再搭话,闷头抽着烟。
又过了两年,张荣一伙人预想的危机还是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代浪潮汹涌,企业的效益日渐萎靡,有的进行改革创新求变,有些员工的工资停发,继而被裁员下岗。张荣看着身边的徒弟、熟悉的同事一个个走出工厂大门,没再回来,心酸莫名。他坚守着岗位,和暮气沉沉的工厂在浪潮中苦苦挣扎。
等到小汽车停满街头巷尾的时候,张荣所在的自行车厂无法再维持下去,选择清算关门,仅剩的十几名老员工也失去赖以为生的铁饭碗。
张荣没打算跟朋友转行,也不想做小生意经商,寻思着有一门手艺,就在海珠桥附近的居民区开了间修理兼营买卖自行车的小店。
自行车店不大,左边跟外面的门面都摆满崭新的自行车,右边的空地是张荣维修车辆的地方,他的技术非常好,大家也喜欢来这里找他修车买车。
此时,女儿张丽丽上了初中,长得乖巧伶俐,放学后常跑来店里帮忙,张荣心疼孩子,假装生气不想她在这里转悠。他张开满是机油黑黑的双手,劝女儿道:“回家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好日子过,你看爸爸多脏,手跟非洲黑人兄弟一样。”
张丽丽说,“我就喜欢看你修东西,你手一扭一转,车子就能动起来。跟拼积木似的,一下子就能拼好一辆车。”
“你得去学高深点儿的知识,当个文化人,坐空调办公室里当白领,我不想你跟爸爸一样受苦。”张荣苦笑道,“或者以后就算你想造车,可以去学造汽车﹑造轮船﹑造飞机,那些才是有前途的行当……”
女儿似懂非懂地扑闪着眼睛,黑黑的眸子盯着父亲黑黑的双掌。
张丽丽很争气,读书一直名列前茅,没让张荣费一点儿心思,一路顺风顺水,考上北京理想的大学,后来还从几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消息传回来,张荣乐得合不拢嘴,在店门外贴出告示,连续三天免费替街坊邻居修车。大家都夸他们老张家祖坟冒青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
就这样,张丽丽带着众人的羡慕眼光,飞到了美国进行深造。其间,女儿来过信和电话,张荣听不明白女儿的那些课题项目,只知道她的知识能赚好多好多的美金。毕业后,她拿到绿卡,还获得了华尔街实习的工作机会,打来的电话里又多了好些张荣没听说过的名词。
“你现在飞得老远老远啦,孩子。爸爸以你为傲。”张荣压抑着内心的激动。
“等我完全学会外国人的本事,我就回国内去陪你。”张丽丽语气坚决地说道。
张荣沉默不语,心一下子浮沉不定:他希望孩子能回来陪着自己,妻子前两年走了,自己没再找老伴,每天的生活就是跟自行车为伍,修车卖车;可话到嘴边,又第一时间被他给吞了回去,他不想绊住孩子的前程,他摔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日子挺好,不用你操心,好好待在外边不要回来啦。”
不过,有其父必有其女。张丽丽的性格跟张荣如出一辙,决定后的事就不会更改。几经调动辗转,先是香港,再是上海,接着最后终于调回到这个生她养大她的城市。她回来之后,便买了市里一幢高档的别墅想给张荣养老,还极力劝他关掉修车小店。
孩子回来了,本来是可以安度晚年的,不过,张丽丽还没结婚,不需要他帮忙带小孩,加上女儿工作忙,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住酒店的时间都多过待在家。张荣自认的身体又还行,整天无所事事闲得慌,被女儿来来回回劝说几次,都没关掉开了多年的小店,更不愿意一个人住进空荡荡的别墅。 “你真倔,有福不享,偏要让女儿担心。”有人劝说他。
“我这是发挥余热,给街坊们干点儿有意义的事。你知道吗?如果你们要是没了我的小店,会很不方便的。”张荣埋头摆玩起零件,任知道内情的顾客笑他傻,笑他不明事理,不让女儿尽孝。“她能让我快快乐乐地每天玩这些车,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了。”
张丽丽无奈地摇头,对待顽固的老头子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这一刻,火红的木棉花正好从枝头跌落下来,跳到修车店门前,欣赏起这对可爱的父女。
张丽丽不会跟父亲唱对台戏,他喜欢充实就让他继续忙碌,自在开心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再说,张丽丽也有自己的人生计划要实施,她已经从跨国企业的高管职位上辞职,将资金全部投入到新成立的网络公司上。
时光如梭,半年后的一天早晨,张丽丽再次出现在父亲的修车小店前,穿着一身运动装和跑鞋,没有开她的宝马汽车,笑意盈盈地向父亲发出邀请,想请他陪自己去绿道散步。女儿极少对自己发出请求,他当然第一时间关掉店面,拉着女儿的手朝路口走去。
刚拐过街角,他惊奇地发现在前面停着两辆新颖时尚、外观鲜艳奇特的自行车。张丽丽脚步轻盈,跑近橙色车身的自行车旁,掏出智能手机,对着车头的二维码扫描起来。啪!不到一秒鐘的工夫,车锁应声打开。
“这……”张荣觉得很新奇,如同打量西洋镜一般打量着自行车。“这种车,颜色真好看,样子也漂亮,我还是第一次见。”
张丽丽叫父亲拿出手机,她接过来摆弄一番后,替他打开了另一辆自行车。她边操作边解释道:“这叫共享单车,今天刚投放市场,你呀,是我邀请的第一个体验客户。”
“是你们公司的产品?”张荣张大嘴,惊喜万分,他只知道女儿的公司跟网络科技相关,没听说过还跟自行车有联系,网络跟自行车可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啊!
“接下来,我们会与政府还有学校等各大单位合作,在公共服务区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简单来讲,就是共享单车。所有操作都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只需要少数的押金,就可以低价租赁单车,随停随取,非常方便……”
“这门生意会有戏吗?”张荣倾着头,似懂非懂地听着女儿的介绍。
“大有前途!如今提倡绿色出行,踩单车一来能锻炼身体,二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就像你以前经常说的,自行车行当永不会消失。”
他精神为之大振,觉得女儿的这个共享自行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她的指导下,张荣和女儿一起踩着自行车上路,前所未有的体验,设计非常人性化,简单轻便,踩起来完全不费力气,座椅也很舒服。
踩着踩着,张丽丽回过头来,对父亲说:“明天开始,你就关了修车店吧。”
“不行,我不是说过……”父亲不太情愿。
“你先听我说完,我呀,是想请你到我们公司当顾问,帮忙指导下自行车后续的维修维护工作,维修部特别需要像你这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
“可你们是用电脑手机……我……去合适吗?”
“合适,非你莫属!”张丽丽又告诉父亲,正因为共享经济的兴起,挽救了日益没落的自行车行业,他们公司与许多之前生产销售状态不佳的自行车厂大力合作,将陆续推出更多的共享单车来服务社会。
张荣听完,不禁在心底竖起大拇指。张丽丽撒下一串铜铃般的笑声,猛踩两下脚踏板,朝海珠桥的方向冲刺过去。张荣紧跟其后,面上挂满笑容。他心想,女儿多年前到处是自行车的幻想,说不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在人们推扶下,攀爬上了海珠桥。海珠桥是南北岸市民上下班的交通关口,车流繁忙而紧张,多年前一张《上班时间的交通》的照片,记录了桥面上下班时的单车潮,一度震惊中外,被外媒惊呼“世界第九大奇观”。
车流中,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正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前座。越过半弧形桥身,父亲双手把紧车头,脚下一踩一蹬,借着地心引力的惯性,车子向下平缓前进,周围的自行车一同动了,井井有条,大家像出闸的赛马,各有各的轨迹,运动迅猛流畅,却不会互相磕碰。
“爸爸,我觉得自己快要飞起来啦!”小女孩兴奋大喊。
父亲微微转下头,笑着回答:“坐稳啦,不然摔出去屁股就要开花啦。”
“和汽车一样稳呢!”小女孩又笑了。
“人小鬼大,你坐过几次大汽车啊!”父亲拍了拍女孩的头。
“我不要大汽车,我就要爸爸的自行车。爸爸的自行车哪里都能去。”
父亲和她都笑了,微风轻抚,吹落一地的紫荆花和笑声。下了桥,父亲便拐进右边的小道,沿着河边,自行车到了第一个目的地。那是一间三层楼高的小建筑,墙身涂满可爱的卡通图像,楼顶设计成蘑菇的形状——这是他们厂附属的幼儿园,职工早上上班前会将小孩送到这里来,下了班再接回去。
父亲名叫张荣,是市自行车厂的技术工,在厂里干了十多年。他一踏进车间,就听到熟悉的叮当声。他们这个行当生意还行,企业景气的时候,工人福利比许多单位都要好,捧着铁饭碗的单身职工在许多女孩子眼中也是上佳的选择。虽然现在车间里的情况还算红火,工人的积极性也很高,可大多数人却能在空气中嗅到一丝不安,经验老到的人早一眼看穿这暂时的繁荣虚火,“危机与机遇并存吧!”老师傅们常念叨。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摩托车日益便宜,许多家庭都有能力置购上,小市民都以拥有一台摩托车而自豪骄傲,仿佛脚下踩着轰鸣的发动机就是一个走在时代尖端的弄潮儿。趁着休息的空当,张荣的徒弟们跑过来跟他闲扯,问:“师傅,你说咱们这手艺会被淘汰吗?”
张荣点了根煙,抽了两口,笑笑答:“中国人多,总有咱们用武之地。自行车跑得再慢,它也跑了近百年,永远不会过时。”
“但我听说上海那边有个自行车厂,打算下半年开始减员。”
“下一步估计就得竞争上岗了。”
“不要操心那些个,好好拧咱们的螺丝,干好咱们的活儿……”
徒弟们七嘴八舌讨论着,张荣没再搭话,闷头抽着烟。
又过了两年,张荣一伙人预想的危机还是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代浪潮汹涌,企业的效益日渐萎靡,有的进行改革创新求变,有些员工的工资停发,继而被裁员下岗。张荣看着身边的徒弟、熟悉的同事一个个走出工厂大门,没再回来,心酸莫名。他坚守着岗位,和暮气沉沉的工厂在浪潮中苦苦挣扎。
等到小汽车停满街头巷尾的时候,张荣所在的自行车厂无法再维持下去,选择清算关门,仅剩的十几名老员工也失去赖以为生的铁饭碗。
张荣没打算跟朋友转行,也不想做小生意经商,寻思着有一门手艺,就在海珠桥附近的居民区开了间修理兼营买卖自行车的小店。
自行车店不大,左边跟外面的门面都摆满崭新的自行车,右边的空地是张荣维修车辆的地方,他的技术非常好,大家也喜欢来这里找他修车买车。
此时,女儿张丽丽上了初中,长得乖巧伶俐,放学后常跑来店里帮忙,张荣心疼孩子,假装生气不想她在这里转悠。他张开满是机油黑黑的双手,劝女儿道:“回家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好日子过,你看爸爸多脏,手跟非洲黑人兄弟一样。”
张丽丽说,“我就喜欢看你修东西,你手一扭一转,车子就能动起来。跟拼积木似的,一下子就能拼好一辆车。”
“你得去学高深点儿的知识,当个文化人,坐空调办公室里当白领,我不想你跟爸爸一样受苦。”张荣苦笑道,“或者以后就算你想造车,可以去学造汽车﹑造轮船﹑造飞机,那些才是有前途的行当……”
女儿似懂非懂地扑闪着眼睛,黑黑的眸子盯着父亲黑黑的双掌。
张丽丽很争气,读书一直名列前茅,没让张荣费一点儿心思,一路顺风顺水,考上北京理想的大学,后来还从几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消息传回来,张荣乐得合不拢嘴,在店门外贴出告示,连续三天免费替街坊邻居修车。大家都夸他们老张家祖坟冒青烟,是几世修来的福分。
就这样,张丽丽带着众人的羡慕眼光,飞到了美国进行深造。其间,女儿来过信和电话,张荣听不明白女儿的那些课题项目,只知道她的知识能赚好多好多的美金。毕业后,她拿到绿卡,还获得了华尔街实习的工作机会,打来的电话里又多了好些张荣没听说过的名词。
“你现在飞得老远老远啦,孩子。爸爸以你为傲。”张荣压抑着内心的激动。
“等我完全学会外国人的本事,我就回国内去陪你。”张丽丽语气坚决地说道。
张荣沉默不语,心一下子浮沉不定:他希望孩子能回来陪着自己,妻子前两年走了,自己没再找老伴,每天的生活就是跟自行车为伍,修车卖车;可话到嘴边,又第一时间被他给吞了回去,他不想绊住孩子的前程,他摔出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日子挺好,不用你操心,好好待在外边不要回来啦。”
不过,有其父必有其女。张丽丽的性格跟张荣如出一辙,决定后的事就不会更改。几经调动辗转,先是香港,再是上海,接着最后终于调回到这个生她养大她的城市。她回来之后,便买了市里一幢高档的别墅想给张荣养老,还极力劝他关掉修车小店。
孩子回来了,本来是可以安度晚年的,不过,张丽丽还没结婚,不需要他帮忙带小孩,加上女儿工作忙,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住酒店的时间都多过待在家。张荣自认的身体又还行,整天无所事事闲得慌,被女儿来来回回劝说几次,都没关掉开了多年的小店,更不愿意一个人住进空荡荡的别墅。 “你真倔,有福不享,偏要让女儿担心。”有人劝说他。
“我这是发挥余热,给街坊们干点儿有意义的事。你知道吗?如果你们要是没了我的小店,会很不方便的。”张荣埋头摆玩起零件,任知道内情的顾客笑他傻,笑他不明事理,不让女儿尽孝。“她能让我快快乐乐地每天玩这些车,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了。”
张丽丽无奈地摇头,对待顽固的老头子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这一刻,火红的木棉花正好从枝头跌落下来,跳到修车店门前,欣赏起这对可爱的父女。
张丽丽不会跟父亲唱对台戏,他喜欢充实就让他继续忙碌,自在开心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再说,张丽丽也有自己的人生计划要实施,她已经从跨国企业的高管职位上辞职,将资金全部投入到新成立的网络公司上。
时光如梭,半年后的一天早晨,张丽丽再次出现在父亲的修车小店前,穿着一身运动装和跑鞋,没有开她的宝马汽车,笑意盈盈地向父亲发出邀请,想请他陪自己去绿道散步。女儿极少对自己发出请求,他当然第一时间关掉店面,拉着女儿的手朝路口走去。
刚拐过街角,他惊奇地发现在前面停着两辆新颖时尚、外观鲜艳奇特的自行车。张丽丽脚步轻盈,跑近橙色车身的自行车旁,掏出智能手机,对着车头的二维码扫描起来。啪!不到一秒鐘的工夫,车锁应声打开。
“这……”张荣觉得很新奇,如同打量西洋镜一般打量着自行车。“这种车,颜色真好看,样子也漂亮,我还是第一次见。”
张丽丽叫父亲拿出手机,她接过来摆弄一番后,替他打开了另一辆自行车。她边操作边解释道:“这叫共享单车,今天刚投放市场,你呀,是我邀请的第一个体验客户。”
“是你们公司的产品?”张荣张大嘴,惊喜万分,他只知道女儿的公司跟网络科技相关,没听说过还跟自行车有联系,网络跟自行车可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啊!
“接下来,我们会与政府还有学校等各大单位合作,在公共服务区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简单来讲,就是共享单车。所有操作都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只需要少数的押金,就可以低价租赁单车,随停随取,非常方便……”
“这门生意会有戏吗?”张荣倾着头,似懂非懂地听着女儿的介绍。
“大有前途!如今提倡绿色出行,踩单车一来能锻炼身体,二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就像你以前经常说的,自行车行当永不会消失。”
他精神为之大振,觉得女儿的这个共享自行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她的指导下,张荣和女儿一起踩着自行车上路,前所未有的体验,设计非常人性化,简单轻便,踩起来完全不费力气,座椅也很舒服。
踩着踩着,张丽丽回过头来,对父亲说:“明天开始,你就关了修车店吧。”
“不行,我不是说过……”父亲不太情愿。
“你先听我说完,我呀,是想请你到我们公司当顾问,帮忙指导下自行车后续的维修维护工作,维修部特别需要像你这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
“可你们是用电脑手机……我……去合适吗?”
“合适,非你莫属!”张丽丽又告诉父亲,正因为共享经济的兴起,挽救了日益没落的自行车行业,他们公司与许多之前生产销售状态不佳的自行车厂大力合作,将陆续推出更多的共享单车来服务社会。
张荣听完,不禁在心底竖起大拇指。张丽丽撒下一串铜铃般的笑声,猛踩两下脚踏板,朝海珠桥的方向冲刺过去。张荣紧跟其后,面上挂满笑容。他心想,女儿多年前到处是自行车的幻想,说不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