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域下的《傲慢与偏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9世纪女性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她在书中对不同婚姻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产阶级及贵族通过婚姻实现各自目的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入手,对小说中的爱情婚姻观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了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 视域 婚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大凡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无不被作者对人性最透彻的理解、对人世百态最恰如其分的描述、对爱情与婚姻独到的见解所折服。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首次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并写了《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书,贝克尔“将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使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去研究文学作品。近几年来,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斯丁作品中的爱情婚姻观上,因此,从经济学视觉分析《傲慢与偏见》,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见19世纪上半叶英国女性的婚嫁经济学。
  一 经济学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中的“门当户对”
  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斯蒂格勒指出,信息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要求人们投入一定的搜寻成本方可获取,否则就会造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经济学原理同样适用于对挑选生活伴侣的解释。一个人在挑选伴侣时,由于受地域和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选择的范围通常是非常有限的,而在有限的范围内,其判断又受到年龄、家庭和阅历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所以除非投入巨大的搜寻成本,否则很难掌握详尽的信息。
  而在18-19世纪的英国,上层社会门第观念严重,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为了保证家族和集团在联姻中获得最大利益,婚姻一般在上层社会之间进行。而且,从经济学的观点上来说,似乎门当户对的婚姻搜寻成本相对来说降低了许多,只要对对方的门第、财产有所了解,就可以判断其能否做自己的伴侣。然而,简·奥斯丁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的著作中,几对门当户对的婚姻,如彬格莱与达西小姐,彬格莱小姐与达西,可以将地位与财产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是,这些看起来近乎完美的,不用经历漫长而又费力的恋爱过程的婚姻,却被作者调侃、嘲弄了一番。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奥斯丁并不看好这些搜寻成本极低甚至为零的婚姻。在她的眼中,完美的婚姻是建立在一定的搜寻成本之上的信息对等,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从偏见和误解到最后圆满的婚姻,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去了解对方,因此最后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之上的。而著作中另一对美满婚姻的代表,简和彬格莱的婚姻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虽然中间有达西和彬格莱小姐的阻挠,但这些反倒使他们更了解对方。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彬格莱意识到性格拘谨温柔的简是爱自己的,他们终于达到信息对等,并步入婚姻礼堂。
  当然,奥斯丁并没有完全排斥门当户对,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曾经说过“他是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在这点上我们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奥斯丁笔下的婚姻还是在一个阶层中进行的。虽然奥斯丁认为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门当户对,但是美满的婚姻并不能只考虑门第与财产,建立在一定的搜寻成本之上的信息对等,无疑是理想婚姻的必要条件。
  二 经济学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中的谈婚论“价”
  《傲慢与偏见》开卷第一句话就道出了经济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举世公认的真理”。从中我们可以获知经济关系在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家说,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谓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价值与另一种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在婚姻市场上,男子的财富和地位无疑是男子在婚姻市场最主要的交换价值。而书中体现男子交换价值的数值比比皆是:贝内特先生有年进2000英镑的地产;彬格莱先生有10万英镑遗产,达西先生有年进1万英镑的财产;柯林斯是贝内特先生限定财产的继承人,同时因为受到了贵妇人凯瑟琳·德布尔夫人的赏识,获得了教区牧师的职位;韦翰本来有3000英镑的财产,但因为挥霍无度,而从事军职;达西的表哥费茨威廉上校是伯爵的小儿子,虽然出身贵族但没有继承权,倘若结婚,女方至少得带给他5万英磅做陪嫁。
  在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中,女子的交换价值无疑体现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上,但上层社会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一直以来,英国的行为指导书和民俗都强调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因此,拥有3万英镑嫁妆的达西的妹妹乔治安娜和拥有2万英镑嫁妆的彬格莱小姐的交换价值体现在财富和血统上;拥有4000英镑嫁妆的贝内特太太是个有名的美人但是其性格和智慧实在让人无法恭维;虽然她的五个女儿每人只能得到1000英镑的遗产,但大女儿简美貌绝伦,是当地容貌最为出众的女子,二女儿伊丽莎白才智过人,性格活泼,她们的交换价值就体现在性格和美貌上。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夏洛特处境也很尴尬,她聪明伶俐,在才智上并不输给伊丽莎白,但容貌平平,年龄较大,属于破落的贵族家庭,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在婚姻市场上的交换价值也不容乐观。
  毫无疑问,奥斯丁已深刻洞察到婚姻不过是某种仪式下的等价交换,因此,在她笔下的婚姻无不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思想。小说中的伊丽莎白除了高雅一无所有,但却嫁给了最有钱、最英俊的男子。她母亲以商人眼光看待二女儿的婚姻,满意地说这是一宗不坏的买卖,伊丽莎白的美貌、机智,优雅的举止,不俗的谈吐在婚姻市场具有极高的交换价值。更为可贵的是,她并没有只拿社会上普遍认为的财富和地位来衡量一个男子的价值,在她的心目中亲切、谦和、有同情心的绅士才是理想的伴侣。因此,虽然伊丽莎白没有高贵的血统和丰厚的嫁妆,但在达西的眼中她无疑拥有极高的价值,能与之匹配。彬格莱先生爱慕简的美貌和与其外貌相匹配的好性格,尽管简没什么财产而且其家庭和社会地位较低,但他们最终跨越障碍,幸福地结合了。贝内特先生“当年惑于青春美貌和这种美貌容易给人留下的脾气恭顺的表面印象,娶了一位心智愚钝、见识短浅的女人,因此婚后不久对她所有的真切恩爱就不复存在”。可以想象,他将不得不用一生来追悔年轻时在婚事上太过看重美貌的大错。柯林斯也是十分看重女子的容貌,他对自己的交换价值无疑是十分自信的。一开始他看中了容貌最为出众的简,不过贝内特太太及时纠正了他的这种想法,于是他转而向容貌第二出色的伊丽莎白求婚,但遭到了拒绝。不过,追求婚姻实利的他,很快与夏洛特结了婚。毫无疑问这桩婚姻是以开卷中的“需要”为基础的,柯林斯“需要”一个太太,而夏洛特“需要”一个有一定财产的丈夫。韦翰和费茨威廉上校都对伊丽莎白产生过爱慕,但是两人没有任何财产,并都寄希望通过婚姻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因此,最后韦翰至少向达西敲诈到1万英镑和一个职位才肯娶丽迪亚。
  从书中几对婚姻的谈婚论“价”可以看出,婚姻也是市场经济,并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虽然影响女子的交换价值的要素很多,而且每一种都是可变量, 但是容貌和财产无疑是影响财产重要的变量。而男子的财富和地位无疑是男子在婚姻市场最主要的交换价值。而且交换价值越高的男性,其选择权利也就越大,因此,达西和彬格莱可以不受过多约束,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
  三 经济学视域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身上有奥斯丁的影子,而伊丽莎白也是奥斯丁自己最喜爱的人物,她在写给姐姐的信中说:
  “我承认她是出现在文学中的最可爱的人物,谁要是不喜欢她,我可不答应”。
  从伊丽莎白的爱情和婚姻上,我们可以看到奥斯丁的婚姻观:“结婚为钱是错误的,而结婚得不到钱则是愚蠢的”。伊丽沙白和达西的婚姻不仅是一桩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一桩有金钱的婚姻。纵观《傲慢与偏见》可以说奥斯丁认为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关联,但恋爱婚姻不能仅仅取决与财产和社会地位,它还应该建立在彼此相互爱慕、尊重的基础之上,爱情与财富兼具的婚姻才是真正幸福的。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学模型对奥斯丁的婚姻观进行分析与阐释。
  虽然,我们前面讨论了影响婚姻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本文只是从财富和爱情这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入手,探讨奥斯丁的婚姻观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在分析之前我们必须做出一些前提假设,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人都是理性的,在做出任何选择之前都会在心里盘算比较,并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之下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假设人们对于婚姻的考虑是一定的,如果考虑财富多一些,则对于爱情的考虑必将减少。
  奥斯丁认为婚姻中对爱情与财富是按一定比例分配的,即婚姻缘于爱情,财富保障了婚姻,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没有财富作保障的婚姻是不现实的。理想的婚姻是财富于爱情兼备。对于以财富占首要地位的婚姻,爱情的机会成本就比较大,或者说考虑爱情的“价格”更高,显然其效用降低了。这样的婚姻显然没有奥斯丁所认为的理想婚姻幸福。这种婚姻在书中的代表应该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虽然夏洛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候,发现夏洛特并不把柯林斯放在心上,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财富。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家族也算是属于贵族阶级,但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对于夏洛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呢?
  而以爱情占首要地位的婚姻,对于财富的考虑机会成本比较大,或者说考虑财富的“价格”更高,显然其效用降低了。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婚姻中爱情至上的观念,是很多小说和诗歌所歌颂的,为什么这样的婚姻奥斯丁并不认为是幸福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说,那些轰轰烈烈,毫不考虑财富和金钱的爱情,是否就能够成为幸福婚姻的保障?对于奥斯丁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曾拒绝达西求婚的伊丽莎白后来在参观了彭伯里豪华气派的贵族庄园之后不禁也怦然心动:“做一位达西夫人倒也不错呢……我差一点就做了这里的主妇呢!”当后来她接受了达西的求婚,姐姐追问她是什么时候爱上达西时,她也承认:“应该是从看到他美丽的花园算起。”毫无疑问,对于伊丽莎白坦诚财富对于成就自己的婚姻起了很大作用,奥斯丁是赞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奥斯丁心目中的理想婚姻是爱情与财富兼具的婚姻,而经济学模型对奥斯丁的婚姻观的分析,也证明奥斯丁的理想婚姻是最幸福的。
  总之,奥斯丁在书中对不同婚姻的生动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产阶级及贵族通过婚姻各自实现其目的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戴克思说,在“揭示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奥斯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而本文从经济学的视域来分析这部作品,无疑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了这位作家的笔下婚姻中的经济原因,再一次证明这部作品是能够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1] 朱红:《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简·奥斯丁,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 简·奥斯丁,张玲、张扬译:《傲慢与偏见》,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版。
   [4] 简·奥斯丁,杨正和、卢普玲译:《信》,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刘燕,女,1981—,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工作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他成功塑造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成功反映了美国南方的地域风情和人文风貌。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重复的考察,试图阐明重复是这一系列小说的创作、解读、延续和被记忆的重要媒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对过去的重复和超越是世系小说创作及阅读小说的原动力;人物角色及主题的重复是其生命线,贯穿于15本单本小说;其他南方作家对该系列小说的认同和模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和细微剖析的方法真切地描绘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本文从主人公盖茨比入手,通过对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分析,探寻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冲突中形成的美国梦对美国社会的重大意义。本文认为美国梦作为美国精神的支柱,其内部孕育的冲突性不可避免地会在合适的地点喷发出来,而美国20世纪20年代恰恰成了各种冲突爆发的年代,“美国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文本的叙事视角正从传统的“奥林匹斯神”式的全知视角向多样化发展。各种类型的叙事人不仅对作家来说是一大挑战,也对现代的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家退出作品使得读者能深入地参与到作品中来。形形色色的不可靠叙事人为故事带来了多种可能性,他们的存在为作品增加了艺术效果。  关键词:叙事角度 不可靠叙事人 艺术张力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一 不可靠叙事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后,曾一度引起 “霍尔顿热”、“塞林格工业”现象,虽跨越世纪至今仍魅力不减。本文突破了将霍尔顿视为反英雄的传统观念,以新的视角审视霍尔顿的心路历程,阐释了在精神救赎的旅程中主人公英雄式的回归。  关键词:觉醒 自我救赎 精神复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
期刊
摘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唯一的小说作品。小说与作家本人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小说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和经历也不无作家本人的影子。关于《飘》的评价,一直以来有着诸多不同的评论与见解。本文主要是从《飘》的创作背景、内涵解读以及解析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飘》 背景 解读 评价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期刊
摘要创作于19世纪末的《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第一部作品。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转变。人们不再奉行清教徒式的勤劳、节俭、自控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嘉莉妹妹》就是当时社会价值观转变的缩影。  关键词:社会转型 价值观 转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康拉德在《秘密的分享者》中讲述了船长营救“第二个自我”的故事,展示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小说主题,其中的叙事方式冲破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藩篱,利用隐含读者与叙述者分离的叙事技巧,增殖文本解读意义,体现了现代叙事学意识的萌芽。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秘密的分享者》 叙事策略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是现代著名的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其作品以
期刊
摘要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把裘德浪漫的理想作为试金石,表明浪漫主义在适者生存的现代化世界里没有生存空间,是注定要毁灭的。裘德与第一代浪漫主义者明显不同,他把事业、爱情的理想寄托于自己的幻象中,苦苦追寻,结果是徒劳无获。残酷的现实与浪漫的理想纠结在一起,成就了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悲剧,感人的不仅仅是情节,更是作家哈代对裘德苦难的明显同情。  关键词:哈代 裘德 浪漫主义 幻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笔下女性形象的分析,阐释了在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中,文明最终还是会压抑女性对爱的强烈追求,最终女性会做出自我牺牲的人生选择。  关键词:爱欲 文明 女性形象 自我牺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刻、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声名享誉19世纪的英国文坛。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艾略特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女
期刊
摘要诗歌是D·H·劳伦斯思考社会问题、探索人类出路的思想形式,他的许多现实主义思想、诗学思想以及人生理想都通过诗歌这一形式体现出来。劳伦斯认为去掉旧体诗桎梏人的陈腐形式,才能更直接更生动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及思想,更及时真切地捕捉到自己瞬间即逝的感情脉络,写出自己的现实。在劳伦斯看来,是内在的情感形成诗,而不是表面形式。劳伦斯区别了两种诗歌:“开头的诗和结尾的诗”与“就在手边的诗:此时此刻”,并把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