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18世纪欧洲各国争霸中雄踞一方的女政治家特蕾西娅女皇,还是19世纪美丽的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都是人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永恒记忆。维也纳的霍夫堡以及美泉宫将哈布斯堡的辉煌演绎得淋漓尽致,罗密·施耐德的《茜茜公主》三部曲更是为这一古老王室增添了童话般的浪漫情怀。
然而,几百年来真实的哈布斯堡王室却不断上演着悲剧式的政治联姻和王位之争。通过军事征服、联姻以及领土继承,其统治地域不断扩大,中东欧、南欧以及西欧各地遍布着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5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家族统治者主要涉及三重身份:第一,奥地利大公国君主;第二,家族世袭领地国王;第三,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是由于领土的分散性、多宗教与多民族国家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贵族保守势力抵制改革,几百年来,哈布斯堡王朝在尊享荣耀之时往往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王朝霸业最终沦为一台破旧的封建王朝机器,为历史潮流所淹没。
哈布斯堡家族诞生于瑞士。1273年,鲁道夫·哈布斯堡公爵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通过军事手段,其领土扩张至施泰尔马克、克恩滕、克兰(位于今斯洛文尼亚西部)、蒂罗尔以及伏拉尔堡。鲁道夫迫使奥地利贵族任命其子为该国统治者,自此奥地利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以及政治中心。鲁道夫死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周转于其他家族之手长达100多年。但从1438~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几乎一直占据着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然而,选帝侯、各国诸侯以及各大主教是中世纪欧洲的实际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虽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却缺少真正的中央集权。正如伏尔泰所言:“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在罗马,更不是帝国。”
哈布斯堡家族擅于通过政治联姻获得领土继承权,论军事实力却远不及当时霍亨索伦家族所统治的普鲁士,著名的特蕾西娅女皇就把女儿们嫁到欧洲各国,为此得到“欧洲岳母”的称号。哈布斯堡家族儿女往往是政治联姻的工具。1477年,哈布斯堡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迎娶勃艮第女继承人玛丽公主,包括尼德兰在内的勃艮第领土悉数归入哈布斯堡王朝版图。富饶的勃艮第连接法国与意大利,获取该战略要塞使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政治中迅速崛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继续推动联姻政策,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与西班牙实现双重联姻,其子菲利普一世迎娶西班牙公主胡安娜,其女玛格丽特嫁与西班牙皇太子约翰(胡安娜之兄),菲利普一世在西班牙皇太子死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统治着富庶的卡斯蒂利亚及莱昂地区,哈布斯堡家族开启在西班牙的统治时代,对法国形成全面包围的局势,为其与法国波旁王朝在欧洲大陆的百年争霸增加筹码。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辈查理五世不仅依靠联姻,还通过武力征服将哈布斯堡王朝领地不断扩张。其在位之时(1519~1556),哈布斯堡的统治地域涵盖奥地利、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尼德兰、勃艮第、意大利、波西米亚、匈牙利以及葡萄牙等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分散地遍布于欧洲,其领土居民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查理五世的西班牙嫡传支系还热衷于海外殖民,如今南美洲与非洲均有哈布斯堡家族的触角。
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内政改革以及帝国统一的步伐却落后于海外扩张的速度,15~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重商主义、新教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作为新生力量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武器,而哈布斯堡王朝却在此期间热衷于政治联姻以及穷兵黩武以扩充家族地盘,对于发展国内经济、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推动各领地之间的融合并不积极。可以说,哈布斯堡家族在18世纪以前,政治上一直固守中世纪封建体制,军事上掠夺领地资源用于对外扩张,而文化上则拒绝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先进制度以及宗教宽容政策,这也成为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英国海上争霸失利的根本原因。
查理五世虽然是开疆辟土的一代君主,却无视欧洲大陆的“进步因素”,强力镇压路德宗教改革,激起德意志信奉新教诸侯的反叛;为争夺意大利而与法国数次开战,耗尽帝国人力与物力,从而不得不依赖于富格尔家族的贷款维持帝国生计,并且赋予富格尔家族在金属贸易上的垄断权;对市民阶级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愿望置之不理,君主与市民阶级关系恶化,贵族的免税特权以及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导致1525年的德意志农民战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分散,民族众多,而君主疏于内政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庭和税收体系,18世纪前的哈布斯堡君主未建立起如同法国那样的集权化的中央政府及民族国家,哈布斯堡王朝更像是中世纪的捍卫者,与欧洲大陆上的新兴政治思想和国家形态格格不入。
哈布斯堡王朝在其领地的统治缺少坚实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王朝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控制的联合体,这种形式如同小型的国际联盟,它的形成更多地是通过联姻后行使继承权而实现的,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政体。
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各领地拥有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宗教与语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以多民族的继承领地为根据,这使其很难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稳固政治秩序以及均衡经济发展的帝国。可以说,由于世袭领地的分散性以及民族、文化和宗教构成的复杂性,哈布斯堡王朝缺乏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必要条件。
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哈布斯堡统治领地内包含德意志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西米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在宗教信仰上有天主教、路德新教、东正教、犹太教和穆斯林等,宗教之争在经历30年战争的苦难之后虽所有缓解,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宽容;而继承领地更是呈现出一种分散的形态,西属尼德兰远离奥地利统治中心,为敌对的法国和德意志各诸侯国所环绕,而意大利半岛上的哈布斯堡领地也是彼此分离,只有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亚相互连接。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领域只占一小部分,即以奥地利为中心区域、扩展至克兰、蒂罗尔以及布赖斯高(今德国西南部地区)等地,其余大部分领土则位于欧洲东南部,如波西米亚、匈牙利和意大利部分地区。即使在哈布斯堡统治者中一直流传着“大一统主义”,认定奥地利是“德意志”的,但由于其统治区内民族、文化与宗教构成的复杂性,统治者重视家族利益多于国家利益,德意志领地比例过小,统治者疏于管理与改革,对非德意志民众的不平等待遇与镇压,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经常面临着各地人民的抵制与反抗,而武力血腥镇压则积累了领地人民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敌意与仇视。如1680年波西米亚农民起义以及1703年匈牙利人民的反抗,都一度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陷入危局。
然而,几百年来真实的哈布斯堡王室却不断上演着悲剧式的政治联姻和王位之争。通过军事征服、联姻以及领土继承,其统治地域不断扩大,中东欧、南欧以及西欧各地遍布着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15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家族统治者主要涉及三重身份:第一,奥地利大公国君主;第二,家族世袭领地国王;第三,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是由于领土的分散性、多宗教与多民族国家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贵族保守势力抵制改革,几百年来,哈布斯堡王朝在尊享荣耀之时往往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王朝霸业最终沦为一台破旧的封建王朝机器,为历史潮流所淹没。
扩张领土,疏于内政
哈布斯堡家族诞生于瑞士。1273年,鲁道夫·哈布斯堡公爵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通过军事手段,其领土扩张至施泰尔马克、克恩滕、克兰(位于今斯洛文尼亚西部)、蒂罗尔以及伏拉尔堡。鲁道夫迫使奥地利贵族任命其子为该国统治者,自此奥地利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以及政治中心。鲁道夫死后,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周转于其他家族之手长达100多年。但从1438~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几乎一直占据着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然而,选帝侯、各国诸侯以及各大主教是中世纪欧洲的实际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虽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却缺少真正的中央集权。正如伏尔泰所言:“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在罗马,更不是帝国。”
哈布斯堡家族擅于通过政治联姻获得领土继承权,论军事实力却远不及当时霍亨索伦家族所统治的普鲁士,著名的特蕾西娅女皇就把女儿们嫁到欧洲各国,为此得到“欧洲岳母”的称号。哈布斯堡家族儿女往往是政治联姻的工具。1477年,哈布斯堡继承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迎娶勃艮第女继承人玛丽公主,包括尼德兰在内的勃艮第领土悉数归入哈布斯堡王朝版图。富饶的勃艮第连接法国与意大利,获取该战略要塞使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政治中迅速崛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继续推动联姻政策,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与西班牙实现双重联姻,其子菲利普一世迎娶西班牙公主胡安娜,其女玛格丽特嫁与西班牙皇太子约翰(胡安娜之兄),菲利普一世在西班牙皇太子死后继承西班牙王位,统治着富庶的卡斯蒂利亚及莱昂地区,哈布斯堡家族开启在西班牙的统治时代,对法国形成全面包围的局势,为其与法国波旁王朝在欧洲大陆的百年争霸增加筹码。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辈查理五世不仅依靠联姻,还通过武力征服将哈布斯堡王朝领地不断扩张。其在位之时(1519~1556),哈布斯堡的统治地域涵盖奥地利、西班牙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尼德兰、勃艮第、意大利、波西米亚、匈牙利以及葡萄牙等国。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分散地遍布于欧洲,其领土居民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查理五世的西班牙嫡传支系还热衷于海外殖民,如今南美洲与非洲均有哈布斯堡家族的触角。
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内政改革以及帝国统一的步伐却落后于海外扩张的速度,15~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重商主义、新教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作为新生力量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武器,而哈布斯堡王朝却在此期间热衷于政治联姻以及穷兵黩武以扩充家族地盘,对于发展国内经济、维护国家利益以及推动各领地之间的融合并不积极。可以说,哈布斯堡家族在18世纪以前,政治上一直固守中世纪封建体制,军事上掠夺领地资源用于对外扩张,而文化上则拒绝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先进制度以及宗教宽容政策,这也成为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英国海上争霸失利的根本原因。
查理五世虽然是开疆辟土的一代君主,却无视欧洲大陆的“进步因素”,强力镇压路德宗教改革,激起德意志信奉新教诸侯的反叛;为争夺意大利而与法国数次开战,耗尽帝国人力与物力,从而不得不依赖于富格尔家族的贷款维持帝国生计,并且赋予富格尔家族在金属贸易上的垄断权;对市民阶级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愿望置之不理,君主与市民阶级关系恶化,贵族的免税特权以及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导致1525年的德意志农民战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分散,民族众多,而君主疏于内政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庭和税收体系,18世纪前的哈布斯堡君主未建立起如同法国那样的集权化的中央政府及民族国家,哈布斯堡王朝更像是中世纪的捍卫者,与欧洲大陆上的新兴政治思想和国家形态格格不入。
中央集权的困境
哈布斯堡王朝在其领地的统治缺少坚实的政治与社会基础,王朝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控制的联合体,这种形式如同小型的国际联盟,它的形成更多地是通过联姻后行使继承权而实现的,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独立民族国家政体。
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各领地拥有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宗教与语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以多民族的继承领地为根据,这使其很难形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稳固政治秩序以及均衡经济发展的帝国。可以说,由于世袭领地的分散性以及民族、文化和宗教构成的复杂性,哈布斯堡王朝缺乏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必要条件。
从民族构成上来看,哈布斯堡统治领地内包含德意志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西米亚人、克罗地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等;在宗教信仰上有天主教、路德新教、东正教、犹太教和穆斯林等,宗教之争在经历30年战争的苦难之后虽所有缓解,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宽容;而继承领地更是呈现出一种分散的形态,西属尼德兰远离奥地利统治中心,为敌对的法国和德意志各诸侯国所环绕,而意大利半岛上的哈布斯堡领地也是彼此分离,只有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亚相互连接。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领域只占一小部分,即以奥地利为中心区域、扩展至克兰、蒂罗尔以及布赖斯高(今德国西南部地区)等地,其余大部分领土则位于欧洲东南部,如波西米亚、匈牙利和意大利部分地区。即使在哈布斯堡统治者中一直流传着“大一统主义”,认定奥地利是“德意志”的,但由于其统治区内民族、文化与宗教构成的复杂性,统治者重视家族利益多于国家利益,德意志领地比例过小,统治者疏于管理与改革,对非德意志民众的不平等待遇与镇压,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经常面临着各地人民的抵制与反抗,而武力血腥镇压则积累了领地人民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敌意与仇视。如1680年波西米亚农民起义以及1703年匈牙利人民的反抗,都一度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陷入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