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三就别忠于爱情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wangh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愿做失败的小三,大抵有两种极端:一种极端物质,一种极端精神,少女文树新当然是属于后者。
  爱情是凄美的,唯此凄美才值得千古传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小三胜利的那一刻,爱情就已经远去。
  
  十五六岁的花样年华,文树新身处乱世,却以背离家庭、叛逃伦理,甚至青春年华为代价,完全不求回报地撰写了一个时代最为笃定和经典的爱恋。爱得奋不顾身,爱得毫无所求,爱得宁死不悔——歌颂也好,惋惜也罢,像如今遍地开花的小三们一样予以唾弃,却是万万舍不得的。
  上世纪20年代,文树新在孔德学校就读时,与已婚学校老师杨晦产生了不伦恋情。家人发现后,将她转学至圣心学校,但二人通信未断。1934年与杨避走上海,1935年生下一女,不久便去世。
  《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包括了从1932年到1935年四年的内容,描写了她与杨晦恋爱中的情形:她事无巨细地描写着自己的生活、情绪以及对恋人的思念。
  深夜,读着这本逃过历史洪流、逃过时空变换的不伦之恋日记,除了心痛,就是对她那纯粹而刚烈之爱的敬佩:偌大的一个现时代,竟再也无法盛放一份盟下死生契阔的坚贞爱情。
  先生,先生,若有一天能够总和你在一起,死也甘心呢。先生,先生,你不相信我,使我很不高兴呢……在日记中她对他仍有几分敬意,可腔调柔嫩而稚弱,令人好不怜惜。她自己还是个花季少女,却始终刻意维持着一种超越年纪的成熟,从内心深处绽放出母性的光辉,呵护着那个她爱着的男人。
  这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灵魂,怎叫人安心翻阅、泰然自若与俗世男女关系?
  难怪,1935年,杨晦的太太从满天的报章消息中得知与自己的丈夫私奔的文树新因病辞世,也只是不冷不热地说了句:“也许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几本好的杰作,在中国的文坛上出现。”言辞间除了女人特有的醋意,剩下的便是对花样少女用全心去爱的体谅吧?
  相对于靠手段上位的小三们的招式——先用海誓山盟拴住了男人心,然后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搞成始乱终弃,文树新这个“小三”做得算是光辉了。
  当然,赤裸裸的爱总是容易受伤害,那个年代盛行不求回报的傻女子:陆小曼、吕碧城、萧红的爱情传奇都是见证,虽然“死生契阔”,也不免和文树新一样,落得独葬荒丘的凄凉下场。
  想要见证凄美的爱,就着青春期的纯真思想入眠,就在床头放上这本少女日记吧,谁没有凄美的那一刻呢?
  
  EDITOR'S PICK
  图书推荐
  
  1
  《世纪末的华丽》
  作者: 朱天文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是台湾实力派作家朱天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其自1988到1990年间所写的8篇小说,附一篇序。作者围绕都市生活的主题,写都市中人的孤独和欲望的觉醒,人沉溺其中的欢乐、疲惫和痛苦。其中《世纪末的华丽》,是朱天文作品中的名篇,也是评论界公认的个人创作历程的里程碑,写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北都会的世象。
  
  2
  《人情·世故》
  作者: 林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继2008年《原来你非不快乐》以来,林夕唯一在内地出版的散文新作。全书分为六章:人心、人情、人烟、世故、世面、世情。书中作者不再将快乐的探讨局限于自我的小世界,而是有意入世:“在人情与世故之间,抱着如三岁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间世:感受人情的温度,重绘人心的图画,品味人间的烟火……”,从而看清自己的本心,看清生命的意义,“管他个鸟的人情世故”。
  
  3
  《青春咖啡馆》
  又名: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作者: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 Patrick Modiano译者: 金龙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2007年出版的《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创作的第二十五部作品,出版两周销量即突破十万册,并被法国《读书》杂志评为“二〇〇七年度最佳图书”。
其他文献
去深圳观澜湖的路上,暴雨倾盆而至。雨点大滴大滴地打在全景天窗上,车速减慢下来,可以听得到雨滴和车窗碰撞的声音,让人有打开车窗的冲动。这样的冲动,此时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是握紧方向盘,身体往后一靠,立刻体验到一种紧贴感。雨越来越大,雨刮的速度自动加快。  周遭的一切都猛烈起来,而在车内的感觉是,它是个绅士——明白什么是速度、什么是科技、什么是体贴,更重要的是,它明白,给人安全感很重要。    集大成的行
期刊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戛纳,我们认为那应该不是“电影”,而是“时装”,这不仅是女星们争奇斗艳的一个舞台,更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在戛纳的每一刻都得是光彩照人的—或许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着装被搬上了T台;反之,你就只有看着别人成为缪斯女神的份儿了—戛纳不努力,T台徒伤悲。    为期两个星期的电影节过去了,大家记得的,在电影节上上演的电影名称有多少个呢?或许,记住了明星们,特别是红地毯上女明星所穿的衣
期刊
世博会上,欧洲区人满为患,已经被大家达成共识。排上两个小时的队,是进入“欧洲各国”的“指定动作”。如果单从场馆外面驻足观望,绝对无法理解人们的“趋之若鹜”,一旦从英国馆的“触角”,经过西班牙“翻腾”的皮肤,攀越法国馆的“骨骼”后,到达比利时的“心脏”,再一不小心戳中了欧盟的神经—你就会发现奢侈产业已经在当地深入骨髓,而置身其中的你也变得不能自拔。    乍看之下,由钢筋和玻璃建成的比利时欧盟馆似乎
期刊
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乃至巴西,每年都有大量的珍贵树木因为家具制造的需要,被非法砍伐。而被砍掉的不只是百年的大树,还有原住民平静的生活。    “轰——”,一棵高大的印茄木在一阵电锯声后默然倒下。  倒地时沉重的闷响,在寂静的热带雨林中,传递了几秒钟后消失。这棵树木,也将如这声闷响,很快消失在这片它生长了100多年的天堂雨林里。  接下来,这棵印茄木将以“木材”的身份漂洋过海,
期刊
燃烧的房子  参考译文  我梦见一所燃烧的房子  你受困其中  我无法将你解救  只好躺在你身旁,将你拉近  好让大火将你我一同燃烧殆尽  *爱情并不是一切  似乎是我错怪了你  我会留在这儿与你做伴  直至梦境消逝*  **我一直在梦游  整夜都在晃荡  试图抓住遗失和破碎的一切  将它修复如初  我一直在梦游  离烈焰太近  但只有在这儿我才能紧紧抱住你  在这所燃烧的房子里**  我在派对上
期刊
为什么要飞上一万公里,去波尔多VINEXPO酒展“朝圣”,那地方不仅出入十分困难,方圆百里根本没有你想要的市场。在会场周围的城堡中举办的奢华活动反而更具吸引力。  如果去波尔多参加VINEXPO是为了城堡晚宴上,庄主从酒窖中捧出来的老酒;那么VINEXPO第四次来港展览,难倒是因为2008年的那个故事:一位中国旅客在法国戴高乐机场免税店,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买了46423欧元的葡萄酒,让世界人们看到了
期刊
休斯顿——美国多元未来之窗  说起美国这个移民“大熔炉”,人们往往会想起历年来移民云集的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等地。但近年来,美国南部的休斯顿以其自身优势成了新一代移民心仪的目的地——不可不了解哦。  见招拆招  thank goodness(谢天谢地,太好了)  Goodness一词除了作名词外,还可用作感叹词,表示惊讶、惊异,如:My goodness!(我的天哪!)而thankgoodness
期刊
七年的阅读、写作与生活教会我的七件事  当初给同事们发“鸡汤”邮件的时候,玛丽亚完全没想到会有如此热烈的反响——这一无意之举最终促成她创建自己的小站BrainPickings,以一个完全没广告的非商业平台奉上从不同领域摘录下来的有趣内容,启发读者思考。在运营过程中,玛丽亚自己也有不少人生收获……  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有较大的生词量,但是配乐优美,朗读深情,即使单纯当作美文欣赏也是一种享受。学有余力
期刊
我即我煮  如果说美国休斯顿的多元文化现状更多是无意识的拼凑,那么大厨安东尼奥·朴所烹制的美食则是其多元文化天性的最好例证。听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自己的一道菜中包含的种种文化因素,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胃是多元文化最坚定的拥护者。  参考译文  我叫安东尼奥·朴。这里是我开的餐厅——朴记餐厅。我生于阿根廷,先后在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等国长大。所以情况就是我看起来像个亚洲人,但我的内心却不觉得自己是个亚
期刊
米格尔·德·寒万提斯:疯狂世界里的理想主义骑士  堂吉诃德——相信这个疯癫的骑士游侠之名你必定耳熟能详。年少的你可能因书中的荒诞滑稽捧腹不已;稍微年长之时,你开始窥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可能才会读懂书中的无奈与世情。在一次诺贝尔文学院和瑞典图书俱乐部举行的调查中,《堂吉诃德》一书被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为“人类史上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它的作者塞万提斯更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