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训练方式。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语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目的;形式;层次;拓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语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实用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就是“读”的道理,但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不足
(一)朗读训练没有明确目标
笔者听过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青年教师赛课。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思考下一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为读而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南郭先生吹竽、摇头晃脑,这样的朗读训练事倍功半,目标不明确。
(二)朗读训练时间太短、训练单一
小学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到十分钟,朗读训练如雁掠过,却又“雁过无痕”。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叫停,草草收兵,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二、搞好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端正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在以新课改为指导,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金钥匙。
(二)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
朗读不是乱读。朗读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并合理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不仅要让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地朗读,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后要留给学生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判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地朗读,给学生留足时间试读、练读,要求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布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學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能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范读的作用。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
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
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学范读
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应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四)朗读训练要有层次、要合理安排
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忌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对学生来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调自然;较高要求: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练习,教师要让学生自由练习,充分交流讨论,反复比较和揣摩,使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当学生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感情朗读、美读、品读、诵读等。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六)拓展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站着读、坐着读、走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水平、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训练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训练要因人而读。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是消灭学生之间差异,而是拓展训练面,达到缩短差异的目的。此外,教师可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总之,教师应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鹏.朗读技能的梯级训练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肖梅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能训练[J].考试周刊,2013(52):1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目的;形式;层次;拓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语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实用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阐述的就是“读”的道理,但在小学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不足
(一)朗读训练没有明确目标
笔者听过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观摩课、青年教师赛课。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思考下一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己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为读而读,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南郭先生吹竽、摇头晃脑,这样的朗读训练事倍功半,目标不明确。
(二)朗读训练时间太短、训练单一
小学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节课,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不到十分钟,朗读训练如雁掠过,却又“雁过无痕”。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叫停,草草收兵,马上转入下一程序。
二、搞好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端正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在以新课改为指导,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金钥匙。
(二)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
朗读不是乱读。朗读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并合理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不仅要让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地朗读,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读后要留给学生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判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雨》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读准字音、不读破句,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地朗读,给学生留足时间试读、练读,要求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布置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學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能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范读的作用。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范读全文
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
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学范读
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应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四)朗读训练要有层次、要合理安排
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忌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对学生来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调自然;较高要求: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练习,教师要让学生自由练习,充分交流讨论,反复比较和揣摩,使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当学生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感情朗读、美读、品读、诵读等。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六)拓展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适度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站着读、坐着读、走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由于每个班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水平、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训练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训练要因人而读。朗读训练的目的不是消灭学生之间差异,而是拓展训练面,达到缩短差异的目的。此外,教师可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总之,教师应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的读书能力,以至说话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必能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鹏.朗读技能的梯级训练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肖梅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能训练[J].考试周刊,201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