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其堤防工程中,渗流问题的处理方法,并根据工程实际采用了合理处理方法。
关键词:防渗,渗透系数
1 工程概况
笔者参与设计的增城市某堤防加固工程。本工程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整治长度为5.1km的堤防加固。其堤防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内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相应的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
2 成因分析
由于该堤防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工程运行时间较长,经本次现场调查和核实,堤防现有的堤顶高程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堤防基础透水性大;沿堤岸线为人工填土层,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层厚2-7m,堤基主要由粉土层、粉质粘土层、粉中细砂层和岩石全风化土层组成,堤防基础未作处理,透水性大,造成安全隐患。
堤内、外的堤脚附近均有大量的鱼塘,堤脚长年被水浸泡,堤脚软化;鱼塘底为砂质土,基本与堤内河底土质一致,渗径较短。近年来,只要堤外水面高于堤内池塘水面,池塘内即冒水,管涌常有发生,直接危及大堤安全。
在本工程设计时考虑其堤身、堤基土质情况,通过技术及经济角度对多种处理渗流的方法进行比选及论证。
3 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钻探资料,工程区地层单元主要为震旦系变质岩层( )、第三系沉积岩层( )、基岩风化残积层( )、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现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震旦系变质岩层( )主要分布在工程区北面,由一套中~深变质岩组成,岩性以混合片麻岩、注入片麻岩为主。
(2)第三系沉积岩层( )主要分布在工程区沿线及周边,主要为紫红、暗红色凝灰质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
(3)基岩风化残积层( )主要由呈可塑~硬塑状的粉质粘土组成。
(4)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主要由内陆湖泊相、沼泽相、冲洪积相的淤泥、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砂、卵石组成。
(5)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主要为新近回填的松散堆积物,多位于道路两旁或城镇周围,野外易于识别。由碎石、砂、土等成分较复杂的松散物组成,厚度一般0.5m~3m不等,地表平整,不同地段组成不同。
3.1 堤身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原河堤填土大部分由粘性素填土构成,堤身结构复杂多样,堤身土因施工手段不同(人工和机械化)、填筑时间长短,而密实度有异、质量有差别,愈靠堤身下部,因经较长时间固结,其相对愈密实。从成分、渗透性能等指标综合评价,堤身填土成分较杂,结构疏松,填筑质量一般,大部存在密实度不够问题,局部含堆填砂较多的堤段,还存在渗漏、渗透稳定问题。
3.2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勘察期间测得的地下水位埋深为0.20m~7.50m,平均4.80m,区内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复杂,受大气降水、蒸发、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外,还受外江潮水涨落和河涌的水位影响较大。地下水位埋深普遍较浅,且受季节影响,一般来说丰水期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水量大,枯水期地下水位相对低,水量小。不同的含水层及同一类型的含水层中,由于其分布及岩性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其透水性差异较大。本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深厚,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中粉质粘土层、淤泥质粘土层、淤泥质粘土层、粉质粘土层水量不丰;中粗砂层、粗砾砂层分布广,连续性好,埋藏较浅,厚度较大,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强,且与河水保持较强的水力联系,洪水期透过该层,河水补给堤内地下水。上层滞水零星分布于人工填土之中。
4 渗流处理方法比选
4.1 堤身防渗
(1)粘性土防渗墙
粘性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粘聚力。在天然状态下,它以团粒的形式存在,其间充满水与空气。当土体密度达到最大干密度,含水量达到最优含水量时,则具备很强的抗渗性,渗透系数由1×10-6cm/s可以降至为1×10-7cm/s,或小于1×10-7cm/s。
采用回填粘土措施,回填粘土要求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塑性指数为10~20的粘土,并加铺防渗土工膜一层。堤身筑堤施工前需清除原堤(地)面厚300mm的表土层;堤段施工前需清除表层淤泥、淤泥质土及耕植土,并按施工规范要求压实。
该方案效果好,施工简单及造价低。
(2)塑性砼防渗墙
塑性混凝土是指用粘土和(或)膨润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中的大部分水泥形成的一种柔性墙体材料。塑性混凝土墙指采用塑性混凝土的一种防渗墙形式。塑性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或黏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小得多,与周围土体的变形模量相近,因而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大大地减小了墙体内的应力,避免了墙体开裂。它还能节约水泥材料。堤身防渗处理采用塑性砼墙防渗措施,要求渗透系数一般为10-9~10-6cm/s。
该方案效果好,但对配合比确认的参数非常多,对施工要求比较高,质量难以控制。工程造价高。
(3)劈裂灌浆防渗墙
劈裂灌浆的理论基础是水力劈裂原理,即向土体内的孔内压水或灌浆时,作用在孔壁上的径向压力引起孔的扩张,使孔壁土体受劈裂挤应力,而当这些应力超过土体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在土体内产生一些裂缝,这种裂缝的产生过程称之为水力劈裂。
由灌浆机采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将堤身沿坝轴线方向劈裂,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堵塞漏洞、裂缝或切断软弱层,以提高堤身的防渗能力,同时通过浆、坝互压和湿陷,使坝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提高堤身变形稳定性。
该方案见效快,造价比较高,对原有堤身的破坏性比较大及施工工艺难以控制。
通过三种方案比选,方案一防渗效果好,施工工艺都比方案二、三都要简单。造价更是比方案二、三都要低且施工时对旧堤堤身造成的影响最小。综合技术角度及经济角度来考虑,推荐选用方案一。
4.2 堤基防渗
(1)水泥搅拦桩防渗
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搅拌桩机把水泥浆喷入堤基土内,并搅拌形成水泥和土组成的水泥土防渗墙,从而达到堤身和堤基的防渗目的。该方案防渗效果较好,不易破坏,且造价相对较低。
(2)高压旋喷桩防渗
高压旋喷桩是利用喷射管把水泥浆喷入堤身土内,旋喷形成水泥防渗墙,从而达到堤基的防渗目的。该方案防渗效果较很好,不易破坏。但该方案施工工艺比较难控制且造价比较高。
通过两种方案比选,方案一比方案二的造价低且防渗效果不错。综合技术角度及经济角度来考虑,推荐选用方案一。
5 质量控制及处理效果检测
在堤防防渗流处理过程中,全程对材料进行控制,检验产品合格证。按照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现场环境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6 结语
在对该工程堤基及堤身做防渗处理后,经过2年多的时间,数次回访察看,未再出现加固前透水性大及堤内池塘管涌情况。可见对渗流问题分析到位,处理措施得当,效果是明显的。
在堤防加固工程中,应不可轻视堤防防渗问题。如遇洪水出事,将给地区人民财产和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通过对堤防有效的除险加固,消除工程的隐患后,才能确保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保障流域区域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2]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T188-96)
作者简介:
梁家贤(1983 —),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
关键词:防渗,渗透系数
1 工程概况
笔者参与设计的增城市某堤防加固工程。本工程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整治长度为5.1km的堤防加固。其堤防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堤内治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相应的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
2 成因分析
由于该堤防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工程运行时间较长,经本次现场调查和核实,堤防现有的堤顶高程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堤防基础透水性大;沿堤岸线为人工填土层,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层厚2-7m,堤基主要由粉土层、粉质粘土层、粉中细砂层和岩石全风化土层组成,堤防基础未作处理,透水性大,造成安全隐患。
堤内、外的堤脚附近均有大量的鱼塘,堤脚长年被水浸泡,堤脚软化;鱼塘底为砂质土,基本与堤内河底土质一致,渗径较短。近年来,只要堤外水面高于堤内池塘水面,池塘内即冒水,管涌常有发生,直接危及大堤安全。
在本工程设计时考虑其堤身、堤基土质情况,通过技术及经济角度对多种处理渗流的方法进行比选及论证。
3 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钻探资料,工程区地层单元主要为震旦系变质岩层( )、第三系沉积岩层( )、基岩风化残积层( )、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现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震旦系变质岩层( )主要分布在工程区北面,由一套中~深变质岩组成,岩性以混合片麻岩、注入片麻岩为主。
(2)第三系沉积岩层( )主要分布在工程区沿线及周边,主要为紫红、暗红色凝灰质砾岩、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
(3)基岩风化残积层( )主要由呈可塑~硬塑状的粉质粘土组成。
(4)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 )。主要由内陆湖泊相、沼泽相、冲洪积相的淤泥、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砂、卵石组成。
(5)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主要为新近回填的松散堆积物,多位于道路两旁或城镇周围,野外易于识别。由碎石、砂、土等成分较复杂的松散物组成,厚度一般0.5m~3m不等,地表平整,不同地段组成不同。
3.1 堤身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原河堤填土大部分由粘性素填土构成,堤身结构复杂多样,堤身土因施工手段不同(人工和机械化)、填筑时间长短,而密实度有异、质量有差别,愈靠堤身下部,因经较长时间固结,其相对愈密实。从成分、渗透性能等指标综合评价,堤身填土成分较杂,结构疏松,填筑质量一般,大部存在密实度不够问题,局部含堆填砂较多的堤段,还存在渗漏、渗透稳定问题。
3.2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勘察期间测得的地下水位埋深为0.20m~7.50m,平均4.80m,区内的地下水动态变化复杂,受大气降水、蒸发、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外,还受外江潮水涨落和河涌的水位影响较大。地下水位埋深普遍较浅,且受季节影响,一般来说丰水期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水量大,枯水期地下水位相对低,水量小。不同的含水层及同一类型的含水层中,由于其分布及岩性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其透水性差异较大。本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深厚,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中粉质粘土层、淤泥质粘土层、淤泥质粘土层、粉质粘土层水量不丰;中粗砂层、粗砾砂层分布广,连续性好,埋藏较浅,厚度较大,含水量丰富,透水性强,且与河水保持较强的水力联系,洪水期透过该层,河水补给堤内地下水。上层滞水零星分布于人工填土之中。
4 渗流处理方法比选
4.1 堤身防渗
(1)粘性土防渗墙
粘性土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粘聚力。在天然状态下,它以团粒的形式存在,其间充满水与空气。当土体密度达到最大干密度,含水量达到最优含水量时,则具备很强的抗渗性,渗透系数由1×10-6cm/s可以降至为1×10-7cm/s,或小于1×10-7cm/s。
采用回填粘土措施,回填粘土要求渗透系数不大于1×10-5cm/s,塑性指数为10~20的粘土,并加铺防渗土工膜一层。堤身筑堤施工前需清除原堤(地)面厚300mm的表土层;堤段施工前需清除表层淤泥、淤泥质土及耕植土,并按施工规范要求压实。
该方案效果好,施工简单及造价低。
(2)塑性砼防渗墙
塑性混凝土是指用粘土和(或)膨润土取代普通混凝土中的大部分水泥形成的一种柔性墙体材料。塑性混凝土墙指采用塑性混凝土的一种防渗墙形式。塑性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或黏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小得多,与周围土体的变形模量相近,因而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大大地减小了墙体内的应力,避免了墙体开裂。它还能节约水泥材料。堤身防渗处理采用塑性砼墙防渗措施,要求渗透系数一般为10-9~10-6cm/s。
该方案效果好,但对配合比确认的参数非常多,对施工要求比较高,质量难以控制。工程造价高。
(3)劈裂灌浆防渗墙
劈裂灌浆的理论基础是水力劈裂原理,即向土体内的孔内压水或灌浆时,作用在孔壁上的径向压力引起孔的扩张,使孔壁土体受劈裂挤应力,而当这些应力超过土体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在土体内产生一些裂缝,这种裂缝的产生过程称之为水力劈裂。
由灌浆机采用一定的灌浆压力,将堤身沿坝轴线方向劈裂,同时灌注合适的泥浆,形成铅直连续的防渗泥墙,堵塞漏洞、裂缝或切断软弱层,以提高堤身的防渗能力,同时通过浆、坝互压和湿陷,使坝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提高堤身变形稳定性。
该方案见效快,造价比较高,对原有堤身的破坏性比较大及施工工艺难以控制。
通过三种方案比选,方案一防渗效果好,施工工艺都比方案二、三都要简单。造价更是比方案二、三都要低且施工时对旧堤堤身造成的影响最小。综合技术角度及经济角度来考虑,推荐选用方案一。
4.2 堤基防渗
(1)水泥搅拦桩防渗
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搅拌桩机把水泥浆喷入堤基土内,并搅拌形成水泥和土组成的水泥土防渗墙,从而达到堤身和堤基的防渗目的。该方案防渗效果较好,不易破坏,且造价相对较低。
(2)高压旋喷桩防渗
高压旋喷桩是利用喷射管把水泥浆喷入堤身土内,旋喷形成水泥防渗墙,从而达到堤基的防渗目的。该方案防渗效果较很好,不易破坏。但该方案施工工艺比较难控制且造价比较高。
通过两种方案比选,方案一比方案二的造价低且防渗效果不错。综合技术角度及经济角度来考虑,推荐选用方案一。
5 质量控制及处理效果检测
在堤防防渗流处理过程中,全程对材料进行控制,检验产品合格证。按照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现场环境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6 结语
在对该工程堤基及堤身做防渗处理后,经过2年多的时间,数次回访察看,未再出现加固前透水性大及堤内池塘管涌情况。可见对渗流问题分析到位,处理措施得当,效果是明显的。
在堤防加固工程中,应不可轻视堤防防渗问题。如遇洪水出事,将给地区人民财产和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通过对堤防有效的除险加固,消除工程的隐患后,才能确保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保障流域区域水安全。
参考文献:
[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2]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T188-96)
作者简介:
梁家贤(1983 —),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