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到成都几天了,一直住在龙堂青年旅社。因为住的是八人间,所以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来灾区的志愿者,这是一个无法令人忽视的群体。
北京来的单星剑是个搞艺术的小伙儿,我一向以为搞艺术的人都是火星上来的,天天就朗诵诗歌和睡觉,结果处了几天后才发现,朗诵诗歌是要的,其他方面与我并无不同。早几天他与另一伙人去灾区,因为不知道去灾区需要往偏僻的山区跑,所以跑的都是乡镇上,回来郁郁寡欢的,说发现来了灾区没做上什么事,心里很难受。直到与我一起包了个车,我让司机往最偏僻的地方跑,并向灾民发放了他们很需要的物资后,当天晚上回来才喜气洋洋的,说终于做了点事了。我们每次去灾区发放个人掏钱买的救灾物资时,他都要向灾民重复说“这些是北京四十几个朋友一起捐的”,惟恐灾民以为是他一个人买的。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师,地震后,北京的朋友和他集了几十万捐款以及药品。托他从北京带过来。他一路将物资背到成都,钱直接交红十字会,住的是45元一个铺位的多人间。第一次出门时,我不知道他捐了这么多钱,他的手机是个老款,还以为他经济条件很差,所以连打电话都让他用我的手机来打。他非常单纯善良,到灾区看到小孩子没有尿不湿的时候,当知道灾区女同胞急需卫生用品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掏钱来买好然后包车去灾区发放。他本来订好了从重庆去北京的机票,结果当天青川发生大余震,他马上退票从重庆回来,而且还带了四五千元的妇女用品。
从广西来成都的耿姐,家里可能是做医药生意的,手里有点存款。她本来在广西某地支教一年多了,那地方没电视,所以不知道四川发生地震了,她本来想回家探望父亲,结果在火车站看到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马上不回家了,直接跑到成都,买了几千块的药品和妇女用品,天天往里送。
温州开户外店的风子,还有他的同行同乡,登山爱好者远山等人从北川救了一只叫小黑的狗放在龙堂客栈,小黑很活泼,随时保持欢天喜地的状态。它是从一个村庄里被带来的,或许它是那里惟一的活口,它没有理由活得不快活。风子很郁闷,天天有外地的朋友在往成都发物资,几千箱奶粉,几百顶账蓬,一屋子的药品……可他连放物资的地方都没有。而他不但往灾区送了自己买的物品,还自己贴钱找车往灾区里面送朋友运过来的物品。有时同车的志愿者是学生的,他还不收人家车费的份子钱,说是学生没什么钱。
这里住八人间的所有人都不富裕,甚至有的连地震前的灾民都不如。我为了节约钱还在灾区扒过大货车,告诉熟人说住四十块钱一个晚上的房间,估计有人要笑话志愿者的吝啬。当然,能来这里的人,都不是住不起标间单人间的,他们为灾区救援捐钱捐物大笔大笔地花钱从来没有一点犹豫。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忽视个人享受,乐意为别人奉献的人。
户外犀牛曰:汶川地震后许多户外志愿者自发地奔赴灾区。他们落脚的地方多是自己携带的帐篷和价格低廉的青年旅社。他们一边吝啬着又一边慷慨,默默地为救援工作而自觉行动着。这让我们为人性的光芒而感动,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希望。
户外救援任重而道远 牛 奶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地震大援救行动中,户外志愿者既展现出户外人的积极,勇敢和乐于助人,而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户外救援系统的不成熟。
首先,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引导机制。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一种集体行动。尽管这次多支户外救援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散兵游勇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局限和削弱了各自的力量。我们应该有一种引导机制,把我们已有力量凝结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我认为当地登协应该成为一个载体,户外人的风向标,而不仅仅是一支某个组织的救援队。
其次,户外救援者良莠不齐,存在自我认知的不足。救援的前提应该是有准备的自我救助,如果连最基本的自我救护能力都不足够,何谈救助他人。有个别救援队伍中个别户外志愿者,在救援的过程中,只背两三瓶水和少量的食物,却准备在山里呆三至五天,对别人的善意提醒毫不理睬,其结果可想而知;甚至为了取得通行证,信誓旦旦地对有关部门表示自己是如何专业,过河攀崖无所不能。但是,看着那些崭新的主锁快挂,那些并不专业的背包,你该如何判断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呢?无疑这是一种英雄式的自杀行为。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如果我们任其发展,必将影响我们刚刚起步的户外救援体系的健康。
最后,盲目的名利观。是否愿意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告诉他人,这本是个人的选择,我们无法也无权要求他人遵守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这是以尊重事实为前提的,任何夸大与虚构都背离了救援的本质。有个别的户外救援志愿者,将自己参与的对极个别人的救助情况,说成几十甚至更多的人。我不知道,他们只是为了简单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外还有另有企图。汶川成为某些人的名利场,这是户外救援的悲哀。而当名利让我们失去某种判断的时候,危险离我们就更近,主宰我们的将是运气。
户外犀牛曰:随着户外人群的大量扩充、山难的频频发生,全国各地前后组建户外救援队,预示着中国户外救援体系的兴起,但目前我们还不具有一个完整救援体系的雏形。汶川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开始审视和思考,毕竟中国的户外救援任重而道远。
粗蛮英雄及其时间 小毛驴0024
最近视点:
2008年5月8日,韩国《东亚日报》一题为“目标在眼前”的新闻里谈道:“韩国登山家要求中国雪山改名”。事情原委是:韩国著名登山者朴英硕,带队伍来四川贡嘎雪山,去攀莫溪沟内的两个六千多米的达多漫因峰、郎格漫因雪峰,但最终未登顶。而韩国人认为达多漫因是未登峰,朴英硕队长为悼念他2007年攀登珠峰西南线路时遇难的韩国队友李宪组、吴锡俊,而向四川登山协会正式申请,要求把该山峰命名为“锡组峰”。
“韩国登山家要求中国雪山改名”这在中国不大的“登山圈”引起一片哗然:“韩国人怎么了?不就一个登山家嘛,怎么这么没礼貌,这么自大?”事情发生在端午节来临前,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事情。这是所谓东亚文化、民族思维的一个话题。
其实中国文化里的一些内质,不管是所谓好的、坏的,和韩国文化很像,尤其在“英雄情结”及民族主义。反映在登山上,一大堆爱国、登山、珠峰、英雄,14座8000米,伟大,第一位、大满贯等等符号就捆绑一起,铺天盖地而来,极尽英雄之能事。尤其当探险者,登山者去了欧美等地,中韩人也都特别强调这一民族英雄的强悍,攀登者爬了什么高山——攀登者本人往往就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
这是东亚文化的一个特质。只是经韩国人表现出来,中国人就觉得颇为好笑。实际上,如果从攀登及探险的“成绩”看,韩国人的攀登普及,高海拔及攀登成绩确实 不错,和日本一起是东亚最好,在数字化成绩方面比中国要好不少。如韩国虽只有4800万人口,却号称有1000万登山人口。世界上完登8000米级山峰的人只有15人左右,而韩国就有严弘吉,朴英硕、韩王龙等三人。而朴英硕是世界上号称排第九位、韩国第二位完登8000米级山峰的人物。
欧美民间,也有对高海拔英雄,14座8000米好汉崇拜的社会心理,只是相对要淡然很多。因为随着梅斯纳尔等一代人的退幕,西方社会早已过了粗蛮英雄气质给社会大众慰藉的时代。如今,最重要的是,欧美攀登主流风气,更多是崇尚阿尔卑斯方式,而更多攀登者完成攀登行为显得更个人化。更自然,更有轻松酷玩的风格。而攀登运动分支众多,在高海拔,阿尔卑斯,BIG WALL、攀岩,攀冰等各小领域中,都层出风格不同的酷哥与天才。在东亚,人们的攀登视野还颇为狭窄,“14座8000米”“地球各极大满贯”,这些生硬数字拼起的攀登游戏(至少在西方看来是这样),在东亚却被视为民族荣誉与事业,因此,当中韩攀登者做这些攀登事务时,描述里往往就多了战争、悲壮、英雄的色彩。
再说回贡嘎山,朴英硕认为达多漫因和朗格漫因所在的贡嗄山一带是目前没有人攀登过的未知世界,而且四川省登山协会对这一带也没有任何资讯。但事实上,这两座山在2004年已被新西兰登山者Sean Waters(新西兰登山协会主席,该协会其实就是阿尔卑斯俱乐部是NGO组织,不同于我国这种官方机构)和Jo Kippax博士完成登顶。新西兰人还写了文章《贡嘎的影子》,幽默、风趣、细致、自然,这也是典型的西方攀登风格的记录。而我们更多习惯展现着粗蛮、民族、英雄、爱国的血泪与光荣。
实际上,一些8000米高海拔攀登者风格要求更多是意志,强壮与胆量。技术与审美不见有多有趣。如果把Chris Sharma和梅斯纳尔,朴英硕比较,后两者就像古典战争中的铁甲英雄,而Chris Sharma却是一个邻家男孩腼腆,沉静,不张扬,轻松而令人愉悦。这样看起来,朴英硕他们似乎更堂·吉珂德,也似乎老土了。这是时代文化,气质的区别,俨然是两个时代的climber。
韩国人这样描述:“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位世界登山大满贯第一人——朴英硕。这样,朴英硕成为世界上首位登山大满贯的完成者:完登8000M级14座山峰,完登世界七大洲之最高峰徒步抵达世界三极点即珠穆朗玛峰和南北两极点。从朴英硕1993年登顶珠穆朗玛峰以来,整整用了12年。人类的探险史告诉我们,伟大探险家的理想往往超越个人荣辱,涉及生养他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以及追求精神境界的阶梯。从这一点来说,远征队留在北极点上留下足迹,意味着韩国全体国民共同取得的荣誉。”
梅斯纳尔之后,似乎也无人说他代表了伟大的意大利。这个时代,地图上已没有了空白。探险及攀登运动已沦落到大众体育的时代,再把一切国家与民族荣誉,强加到一个象征性的运动队伍身上,这只能说是自说自话,自我满足。而韩国至少还有攀登探险文化的一些点滴作品甚至亮点,如朴英硕进行探险技术指导的《南极日记》,至少在励志上是一个普及大众的好电影。而朴英硕队长看上去并没有超人本领,但他却有坚强的意志和追求。尤其他自己多年来,其实也是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探险:自家的经济收入和商业赞助,而并非来自体制国家的经费。这一点上,朴队长还是相当朴实的一个人。
粗蛮英雄,是过去的老土时代风格与气质。未来是新的,攀登将往多元的平民时代发展。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当我们不再崇拜英雄(包括对他人及自己的崇拜)的时候,那也意味着我们的个性自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北京来的单星剑是个搞艺术的小伙儿,我一向以为搞艺术的人都是火星上来的,天天就朗诵诗歌和睡觉,结果处了几天后才发现,朗诵诗歌是要的,其他方面与我并无不同。早几天他与另一伙人去灾区,因为不知道去灾区需要往偏僻的山区跑,所以跑的都是乡镇上,回来郁郁寡欢的,说发现来了灾区没做上什么事,心里很难受。直到与我一起包了个车,我让司机往最偏僻的地方跑,并向灾民发放了他们很需要的物资后,当天晚上回来才喜气洋洋的,说终于做了点事了。我们每次去灾区发放个人掏钱买的救灾物资时,他都要向灾民重复说“这些是北京四十几个朋友一起捐的”,惟恐灾民以为是他一个人买的。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师,地震后,北京的朋友和他集了几十万捐款以及药品。托他从北京带过来。他一路将物资背到成都,钱直接交红十字会,住的是45元一个铺位的多人间。第一次出门时,我不知道他捐了这么多钱,他的手机是个老款,还以为他经济条件很差,所以连打电话都让他用我的手机来打。他非常单纯善良,到灾区看到小孩子没有尿不湿的时候,当知道灾区女同胞急需卫生用品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掏钱来买好然后包车去灾区发放。他本来订好了从重庆去北京的机票,结果当天青川发生大余震,他马上退票从重庆回来,而且还带了四五千元的妇女用品。
从广西来成都的耿姐,家里可能是做医药生意的,手里有点存款。她本来在广西某地支教一年多了,那地方没电视,所以不知道四川发生地震了,她本来想回家探望父亲,结果在火车站看到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马上不回家了,直接跑到成都,买了几千块的药品和妇女用品,天天往里送。
温州开户外店的风子,还有他的同行同乡,登山爱好者远山等人从北川救了一只叫小黑的狗放在龙堂客栈,小黑很活泼,随时保持欢天喜地的状态。它是从一个村庄里被带来的,或许它是那里惟一的活口,它没有理由活得不快活。风子很郁闷,天天有外地的朋友在往成都发物资,几千箱奶粉,几百顶账蓬,一屋子的药品……可他连放物资的地方都没有。而他不但往灾区送了自己买的物品,还自己贴钱找车往灾区里面送朋友运过来的物品。有时同车的志愿者是学生的,他还不收人家车费的份子钱,说是学生没什么钱。
这里住八人间的所有人都不富裕,甚至有的连地震前的灾民都不如。我为了节约钱还在灾区扒过大货车,告诉熟人说住四十块钱一个晚上的房间,估计有人要笑话志愿者的吝啬。当然,能来这里的人,都不是住不起标间单人间的,他们为灾区救援捐钱捐物大笔大笔地花钱从来没有一点犹豫。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忽视个人享受,乐意为别人奉献的人。
户外犀牛曰:汶川地震后许多户外志愿者自发地奔赴灾区。他们落脚的地方多是自己携带的帐篷和价格低廉的青年旅社。他们一边吝啬着又一边慷慨,默默地为救援工作而自觉行动着。这让我们为人性的光芒而感动,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希望。
户外救援任重而道远 牛 奶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地震大援救行动中,户外志愿者既展现出户外人的积极,勇敢和乐于助人,而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户外救援系统的不成熟。
首先,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引导机制。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一种集体行动。尽管这次多支户外救援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散兵游勇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局限和削弱了各自的力量。我们应该有一种引导机制,把我们已有力量凝结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我认为当地登协应该成为一个载体,户外人的风向标,而不仅仅是一支某个组织的救援队。
其次,户外救援者良莠不齐,存在自我认知的不足。救援的前提应该是有准备的自我救助,如果连最基本的自我救护能力都不足够,何谈救助他人。有个别救援队伍中个别户外志愿者,在救援的过程中,只背两三瓶水和少量的食物,却准备在山里呆三至五天,对别人的善意提醒毫不理睬,其结果可想而知;甚至为了取得通行证,信誓旦旦地对有关部门表示自己是如何专业,过河攀崖无所不能。但是,看着那些崭新的主锁快挂,那些并不专业的背包,你该如何判断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呢?无疑这是一种英雄式的自杀行为。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如果我们任其发展,必将影响我们刚刚起步的户外救援体系的健康。
最后,盲目的名利观。是否愿意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告诉他人,这本是个人的选择,我们无法也无权要求他人遵守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这是以尊重事实为前提的,任何夸大与虚构都背离了救援的本质。有个别的户外救援志愿者,将自己参与的对极个别人的救助情况,说成几十甚至更多的人。我不知道,他们只是为了简单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外还有另有企图。汶川成为某些人的名利场,这是户外救援的悲哀。而当名利让我们失去某种判断的时候,危险离我们就更近,主宰我们的将是运气。
户外犀牛曰:随着户外人群的大量扩充、山难的频频发生,全国各地前后组建户外救援队,预示着中国户外救援体系的兴起,但目前我们还不具有一个完整救援体系的雏形。汶川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开始审视和思考,毕竟中国的户外救援任重而道远。
粗蛮英雄及其时间 小毛驴0024
最近视点:
2008年5月8日,韩国《东亚日报》一题为“目标在眼前”的新闻里谈道:“韩国登山家要求中国雪山改名”。事情原委是:韩国著名登山者朴英硕,带队伍来四川贡嘎雪山,去攀莫溪沟内的两个六千多米的达多漫因峰、郎格漫因雪峰,但最终未登顶。而韩国人认为达多漫因是未登峰,朴英硕队长为悼念他2007年攀登珠峰西南线路时遇难的韩国队友李宪组、吴锡俊,而向四川登山协会正式申请,要求把该山峰命名为“锡组峰”。
“韩国登山家要求中国雪山改名”这在中国不大的“登山圈”引起一片哗然:“韩国人怎么了?不就一个登山家嘛,怎么这么没礼貌,这么自大?”事情发生在端午节来临前,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些事情。这是所谓东亚文化、民族思维的一个话题。
其实中国文化里的一些内质,不管是所谓好的、坏的,和韩国文化很像,尤其在“英雄情结”及民族主义。反映在登山上,一大堆爱国、登山、珠峰、英雄,14座8000米,伟大,第一位、大满贯等等符号就捆绑一起,铺天盖地而来,极尽英雄之能事。尤其当探险者,登山者去了欧美等地,中韩人也都特别强调这一民族英雄的强悍,攀登者爬了什么高山——攀登者本人往往就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
这是东亚文化的一个特质。只是经韩国人表现出来,中国人就觉得颇为好笑。实际上,如果从攀登及探险的“成绩”看,韩国人的攀登普及,高海拔及攀登成绩确实 不错,和日本一起是东亚最好,在数字化成绩方面比中国要好不少。如韩国虽只有4800万人口,却号称有1000万登山人口。世界上完登8000米级山峰的人只有15人左右,而韩国就有严弘吉,朴英硕、韩王龙等三人。而朴英硕是世界上号称排第九位、韩国第二位完登8000米级山峰的人物。
欧美民间,也有对高海拔英雄,14座8000米好汉崇拜的社会心理,只是相对要淡然很多。因为随着梅斯纳尔等一代人的退幕,西方社会早已过了粗蛮英雄气质给社会大众慰藉的时代。如今,最重要的是,欧美攀登主流风气,更多是崇尚阿尔卑斯方式,而更多攀登者完成攀登行为显得更个人化。更自然,更有轻松酷玩的风格。而攀登运动分支众多,在高海拔,阿尔卑斯,BIG WALL、攀岩,攀冰等各小领域中,都层出风格不同的酷哥与天才。在东亚,人们的攀登视野还颇为狭窄,“14座8000米”“地球各极大满贯”,这些生硬数字拼起的攀登游戏(至少在西方看来是这样),在东亚却被视为民族荣誉与事业,因此,当中韩攀登者做这些攀登事务时,描述里往往就多了战争、悲壮、英雄的色彩。
再说回贡嘎山,朴英硕认为达多漫因和朗格漫因所在的贡嗄山一带是目前没有人攀登过的未知世界,而且四川省登山协会对这一带也没有任何资讯。但事实上,这两座山在2004年已被新西兰登山者Sean Waters(新西兰登山协会主席,该协会其实就是阿尔卑斯俱乐部是NGO组织,不同于我国这种官方机构)和Jo Kippax博士完成登顶。新西兰人还写了文章《贡嘎的影子》,幽默、风趣、细致、自然,这也是典型的西方攀登风格的记录。而我们更多习惯展现着粗蛮、民族、英雄、爱国的血泪与光荣。
实际上,一些8000米高海拔攀登者风格要求更多是意志,强壮与胆量。技术与审美不见有多有趣。如果把Chris Sharma和梅斯纳尔,朴英硕比较,后两者就像古典战争中的铁甲英雄,而Chris Sharma却是一个邻家男孩腼腆,沉静,不张扬,轻松而令人愉悦。这样看起来,朴英硕他们似乎更堂·吉珂德,也似乎老土了。这是时代文化,气质的区别,俨然是两个时代的climber。
韩国人这样描述:“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位世界登山大满贯第一人——朴英硕。这样,朴英硕成为世界上首位登山大满贯的完成者:完登8000M级14座山峰,完登世界七大洲之最高峰徒步抵达世界三极点即珠穆朗玛峰和南北两极点。从朴英硕1993年登顶珠穆朗玛峰以来,整整用了12年。人类的探险史告诉我们,伟大探险家的理想往往超越个人荣辱,涉及生养他的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以及追求精神境界的阶梯。从这一点来说,远征队留在北极点上留下足迹,意味着韩国全体国民共同取得的荣誉。”
梅斯纳尔之后,似乎也无人说他代表了伟大的意大利。这个时代,地图上已没有了空白。探险及攀登运动已沦落到大众体育的时代,再把一切国家与民族荣誉,强加到一个象征性的运动队伍身上,这只能说是自说自话,自我满足。而韩国至少还有攀登探险文化的一些点滴作品甚至亮点,如朴英硕进行探险技术指导的《南极日记》,至少在励志上是一个普及大众的好电影。而朴英硕队长看上去并没有超人本领,但他却有坚强的意志和追求。尤其他自己多年来,其实也是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实现探险:自家的经济收入和商业赞助,而并非来自体制国家的经费。这一点上,朴队长还是相当朴实的一个人。
粗蛮英雄,是过去的老土时代风格与气质。未来是新的,攀登将往多元的平民时代发展。在人类自由最不受重视的地方,英雄崇拜总是盛行。当我们不再崇拜英雄(包括对他人及自己的崇拜)的时候,那也意味着我们的个性自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