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网络评论的出生在于新闻载体的变化。除了在主流媒体PC端的应用,网络评论在自媒体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独善其身,凭借内容短快狠搞、传播平等、形式自由等特点,赋予了现代社会每位阅读者话语权。
【关键词】网络评论 社会舆论 评论自由 互联网精神
一、网评的出生:在于载体变化
内蒙古的都市报《北方新报》于2001年创刊,由它起头,评论不再是一块豆腐块,而是一个专版,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编辑记者针对新闻事件所写的评论,但都是事后发声。当时,整个采编系统还处在纸和笔的时代,对文字的修改还要靠一把剪刀和胶棒帮忙,那个时代的评论很认真,经过作者慢节奏的深思熟虑,经过编辑的手工制作,最快24小时之后见报。散发着油墨的香味,评论的姿态是郑重其事的、正襟危坐的,好像是长者教导少年。直到网络出现,评论的神经逐渐放松下来。
所以,网络评论的出生在于新闻载体的变化。因为传播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和开放,网络评论出生之后,自造了特性,成长为评论队伍中的主力军。除了在主流媒体PC端的应用,网络评论在自媒体的发展进程中,也是不断独善其身。
最早是博客。博客始于1998年,于2000年流行并进入中国,用了5年时间。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截至2013年,BSP商家风起云涌,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腾讯博客、博客中国等,很多意见领袖凭借Blogging从非媒体领域诞生。
2009年,微博出现了。当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推出,微博开始受到国内没事就喜欢写写的人群的青睐。从此,网络评论的平民化性质逐渐显示。2015年2月28日,微博开放140字的发布限制,少于2000字都可以。网络评手的春天就这样到来了。
微信随之而来。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8.06亿。它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和分享,同时分享的时候,圈内点评成为最增值的产品。
笔者认为,网络评论目前就在以上3种形式中被激活,其他的与平面时代无差別的评论还在走着自己的路。
在实践中,2004年之后,我们把发表在报纸上的评论倒腾到网上去;2005年,北方新报社创建北方新闻网,把评论发到网上,就把它叫做了网络评论;2007年之后,新闻网站快速壮大,大众声音以跟帖形式出现在新闻之后,网评的雏形大概如此。10年间,以WAP网站为支撑的APP,如微信如客户端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有内蒙古官媒一直未曾开发利用的彩信版本手机报,2014年也正式出现在主流媒体应用中。通过网络传播的评论,“网红”了。
二、网评的特点:在于“短快狠搞”
从论坛到时评,从时评到博客,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如今的时代,是一个评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以人物性格为参照,网评是一个短快狠搞的主儿。字数少、速度快、发言狠、爱搞事。“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听上这一两句,你是否就看到了网评作者的摸样,是80后、90后吗?不是,它是在这个自由开放的时代里任何一位言论自由者。
用术语讲述,运用《社会舆论原理》来进行观照,发现网络评论的公开性和互动性特点鲜明。
首先,网络评论是“舆论不一律”或“舆论多律”的典型反映,并且带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了新闻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作为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权力在网络论坛上逐渐消解。众人参与的网络评论将新闻事实的唯一性解读成观点的多元性,从而促使多元化话语体系在网络甚至现实中崛起。
其次,随时随地发声。你只要有电脑、手机,身处WIFI环境中,动动手指就可以抒发情感和表达观点。无论你是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还是工人、农民、士兵、学生。正是网络,赐予了专业媒体人和民众评论员一样的平等。你在堵车时随性而发写的东西和笔者在报社办公桌上写的东西具有平等的传播途径,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速度到达受众。只是,不是所有的网络评论都代表主流声音。
最后,网络评论具有最强的互动性。互联网这种全新的传播手段使网民不再像报刊一样只是被动地观看阅读,而是可以积极并及时地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这种即时交流极易放大舆论,进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2016年发生的罗一笑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年11月底,网友微信朋友圈被6岁小女孩罗一笑罹患白血病的故事刷屏,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捐款。11月30日,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在深圳女报社的同事爆料罗尔家底深厚,此事属于背后营销,最后罗尔将260余万元捐款全部捐出。12月24日6时,罗一笑因白血病去世,年仅6岁,她的父母希望捐献她的遗体和器官。如果没有网评,这个悲伤的故事就只有悲伤;有了网评,罗一笑的笑容才被还原。
三、网评的底气:在于还原真相
说到底,评论的本质其实和新闻本身是一样的,在于还原真相,还原真理。这也是网评越来越盛行的底气,也是这个开放的时代给我们的勇气。
真相和真理面前,我们需要做到两个尊重。
第一,尊重事实。不能将事实工具化。2014年,方舟子和崔永元因“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吃”展开口舌大战。在这个过程中,事实成为评论的工具,网络评论正反双方冒求真之名展开了一场人身攻击之战。方崔二人也从微博转战至法庭,互指对方侮辱诽谤、侵害名誉。最后,《人民日报》刊出评论《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破题:我们最后想要的,就是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吃,怎么吃,而不是人身攻击。于是,从斗嘴到说法,该事件最终回归理性,也回归真相。
第二,尊重专业。很多网评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尤其对社会事件评论,都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殊不知,专业是最起码的道德。比如2016年5月7日人大在职硕士研究生雷洋在昌平警方控制下“离奇身亡”,曾经引发1个多月的网评热潮。当“警方是否依法办案”“身体健康为何突然猝死”“硕士公务员嫖娼”等话题被一一挖掘出来后,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舆论的爆发了。很少有人先想到,在对这件事情做评论之前,其是否做到了尊重法律。公安机关在事发之初的通报内,连雷某都未曾提及,人称用语是“该人”。其随后在微博上的“强势”应对,更成为众矢之的。而吃瓜群众盲从舆论,也未做到尊重事实,相信法律。该事情的评论几经翻转,直到有人发出“雷洋事件先停止舆论审判”的呼声。因为专业的缺席,雷洋案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悲剧,剧情里没有一个受益者。 四、网评的骨气:有头脑有心肠
既然要尊重事实,那么最好的网评应该是回到现场。内蒙古女记者被丈夫家暴致死案3月20日刚刚一审宣判,新闻稿件转述判决书。这次的判决书,描述了很多细节,回放了很多现场。
但是,关于这一事件,当时的内蒙古主流媒体鲜有发声,没有评论,只有客观报道。在这之前,中华女性网发表《独家调查:女记者红梅之死——坚硬的世俗》,用标题做出了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表达了作为女性网的立场,有理智有风骨,有情感有慈悲。
说评论要有骨气,简单理解也就是敢站出来说话,说真话。网络评论现在最大的缺点在于,人云亦云,深入浅出,你会随事件的发展、评论的众寡倒戈。敢说真话怎么做到?很简单,用头脑分析,拿心肠表达。公道自在人心。
收获人心的评论才能“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这也是网评功利性质的体现。这是90后的阵地。网评要想释放小宇宙最大能量,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五、网评的自由:珍惜自己的话语权
网络评论操作自由是网络给予的,但网络评论也不能为所欲为。
我国公民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如果网络言论因追求所谓自由而违法犯罪,进而损害多数人权利,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由的本意,也伤害了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
网络评论担负着塑造网络清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任务。2009年,在杭州举办的中新社研修班培训上,新华社的朱玉老师曾经讲新闻的未来。她说,未来,再不需要加工新闻的人,阅读变成只筛选自己喜欢的东西。2014年起至今,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我们现在的新闻阅读思维,已经变成30%看信息,70%看态度。10万+以上的网络大V发出的声音,能带动一群键盘斗士。没有正确的引导力量,社会正能量就会受损。
在2000年至今的17年间,大V的网络评论已经成长为一种舆论引导。因此,每一名大V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牢记言论底线,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而不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底线,作茧自缚、害人害己!
真正好的网络评论,是讲原则的、负责任的,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自由,尤其在这样一个万花齐放、有容乃大的时代。
(作者单位:内蒙古新牧歌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編辑:王洪越
【关键词】网络评论 社会舆论 评论自由 互联网精神
一、网评的出生:在于载体变化
内蒙古的都市报《北方新报》于2001年创刊,由它起头,评论不再是一块豆腐块,而是一个专版,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编辑记者针对新闻事件所写的评论,但都是事后发声。当时,整个采编系统还处在纸和笔的时代,对文字的修改还要靠一把剪刀和胶棒帮忙,那个时代的评论很认真,经过作者慢节奏的深思熟虑,经过编辑的手工制作,最快24小时之后见报。散发着油墨的香味,评论的姿态是郑重其事的、正襟危坐的,好像是长者教导少年。直到网络出现,评论的神经逐渐放松下来。
所以,网络评论的出生在于新闻载体的变化。因为传播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和开放,网络评论出生之后,自造了特性,成长为评论队伍中的主力军。除了在主流媒体PC端的应用,网络评论在自媒体的发展进程中,也是不断独善其身。
最早是博客。博客始于1998年,于2000年流行并进入中国,用了5年时间。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截至2013年,BSP商家风起云涌,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腾讯博客、博客中国等,很多意见领袖凭借Blogging从非媒体领域诞生。
2009年,微博出现了。当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版推出,微博开始受到国内没事就喜欢写写的人群的青睐。从此,网络评论的平民化性质逐渐显示。2015年2月28日,微博开放140字的发布限制,少于2000字都可以。网络评手的春天就这样到来了。
微信随之而来。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8.06亿。它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和分享,同时分享的时候,圈内点评成为最增值的产品。
笔者认为,网络评论目前就在以上3种形式中被激活,其他的与平面时代无差別的评论还在走着自己的路。
在实践中,2004年之后,我们把发表在报纸上的评论倒腾到网上去;2005年,北方新报社创建北方新闻网,把评论发到网上,就把它叫做了网络评论;2007年之后,新闻网站快速壮大,大众声音以跟帖形式出现在新闻之后,网评的雏形大概如此。10年间,以WAP网站为支撑的APP,如微信如客户端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有内蒙古官媒一直未曾开发利用的彩信版本手机报,2014年也正式出现在主流媒体应用中。通过网络传播的评论,“网红”了。
二、网评的特点:在于“短快狠搞”
从论坛到时评,从时评到博客,从博客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如今的时代,是一个评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以人物性格为参照,网评是一个短快狠搞的主儿。字数少、速度快、发言狠、爱搞事。“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听上这一两句,你是否就看到了网评作者的摸样,是80后、90后吗?不是,它是在这个自由开放的时代里任何一位言论自由者。
用术语讲述,运用《社会舆论原理》来进行观照,发现网络评论的公开性和互动性特点鲜明。
首先,网络评论是“舆论不一律”或“舆论多律”的典型反映,并且带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了新闻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作为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权力在网络论坛上逐渐消解。众人参与的网络评论将新闻事实的唯一性解读成观点的多元性,从而促使多元化话语体系在网络甚至现实中崛起。
其次,随时随地发声。你只要有电脑、手机,身处WIFI环境中,动动手指就可以抒发情感和表达观点。无论你是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还是工人、农民、士兵、学生。正是网络,赐予了专业媒体人和民众评论员一样的平等。你在堵车时随性而发写的东西和笔者在报社办公桌上写的东西具有平等的传播途径,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速度到达受众。只是,不是所有的网络评论都代表主流声音。
最后,网络评论具有最强的互动性。互联网这种全新的传播手段使网民不再像报刊一样只是被动地观看阅读,而是可以积极并及时地参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这种即时交流极易放大舆论,进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2016年发生的罗一笑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当年11月底,网友微信朋友圈被6岁小女孩罗一笑罹患白血病的故事刷屏,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捐款。11月30日,罗一笑的父亲罗尔在深圳女报社的同事爆料罗尔家底深厚,此事属于背后营销,最后罗尔将260余万元捐款全部捐出。12月24日6时,罗一笑因白血病去世,年仅6岁,她的父母希望捐献她的遗体和器官。如果没有网评,这个悲伤的故事就只有悲伤;有了网评,罗一笑的笑容才被还原。
三、网评的底气:在于还原真相
说到底,评论的本质其实和新闻本身是一样的,在于还原真相,还原真理。这也是网评越来越盛行的底气,也是这个开放的时代给我们的勇气。
真相和真理面前,我们需要做到两个尊重。
第一,尊重事实。不能将事实工具化。2014年,方舟子和崔永元因“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吃”展开口舌大战。在这个过程中,事实成为评论的工具,网络评论正反双方冒求真之名展开了一场人身攻击之战。方崔二人也从微博转战至法庭,互指对方侮辱诽谤、侵害名誉。最后,《人民日报》刊出评论《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破题:我们最后想要的,就是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吃,怎么吃,而不是人身攻击。于是,从斗嘴到说法,该事件最终回归理性,也回归真相。
第二,尊重专业。很多网评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尤其对社会事件评论,都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殊不知,专业是最起码的道德。比如2016年5月7日人大在职硕士研究生雷洋在昌平警方控制下“离奇身亡”,曾经引发1个多月的网评热潮。当“警方是否依法办案”“身体健康为何突然猝死”“硕士公务员嫖娼”等话题被一一挖掘出来后,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舆论的爆发了。很少有人先想到,在对这件事情做评论之前,其是否做到了尊重法律。公安机关在事发之初的通报内,连雷某都未曾提及,人称用语是“该人”。其随后在微博上的“强势”应对,更成为众矢之的。而吃瓜群众盲从舆论,也未做到尊重事实,相信法律。该事情的评论几经翻转,直到有人发出“雷洋事件先停止舆论审判”的呼声。因为专业的缺席,雷洋案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悲剧,剧情里没有一个受益者。 四、网评的骨气:有头脑有心肠
既然要尊重事实,那么最好的网评应该是回到现场。内蒙古女记者被丈夫家暴致死案3月20日刚刚一审宣判,新闻稿件转述判决书。这次的判决书,描述了很多细节,回放了很多现场。
但是,关于这一事件,当时的内蒙古主流媒体鲜有发声,没有评论,只有客观报道。在这之前,中华女性网发表《独家调查:女记者红梅之死——坚硬的世俗》,用标题做出了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表达了作为女性网的立场,有理智有风骨,有情感有慈悲。
说评论要有骨气,简单理解也就是敢站出来说话,说真话。网络评论现在最大的缺点在于,人云亦云,深入浅出,你会随事件的发展、评论的众寡倒戈。敢说真话怎么做到?很简单,用头脑分析,拿心肠表达。公道自在人心。
收获人心的评论才能“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这也是网评功利性质的体现。这是90后的阵地。网评要想释放小宇宙最大能量,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五、网评的自由:珍惜自己的话语权
网络评论操作自由是网络给予的,但网络评论也不能为所欲为。
我国公民言论自由受到法律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如果网络言论因追求所谓自由而违法犯罪,进而损害多数人权利,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由的本意,也伤害了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
网络评论担负着塑造网络清洁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任务。2009年,在杭州举办的中新社研修班培训上,新华社的朱玉老师曾经讲新闻的未来。她说,未来,再不需要加工新闻的人,阅读变成只筛选自己喜欢的东西。2014年起至今,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我们现在的新闻阅读思维,已经变成30%看信息,70%看态度。10万+以上的网络大V发出的声音,能带动一群键盘斗士。没有正确的引导力量,社会正能量就会受损。
在2000年至今的17年间,大V的网络评论已经成长为一种舆论引导。因此,每一名大V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牢记言论底线,不能为了博取眼球而不遵守基本的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底线,作茧自缚、害人害己!
真正好的网络评论,是讲原则的、负责任的,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自由,尤其在这样一个万花齐放、有容乃大的时代。
(作者单位:内蒙古新牧歌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編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