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总导演”的时尚圈生活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翼湘是个会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只要有他在,空气中就充满了这样那样的疑问句,要问别人烦不烦,那答案是肯定的。但你要问这个59岁的老兵:“你怎么那么多为什么?”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没有答案。
  就是这位总爱问为什么的老小孩,被官兵称为“科技总导演”的59岁的信息官,却总走在时尚生活的最前沿。
  【人物名片】
  张冀湘,1953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入伍,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专业技术5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战士、技师、参谋、军区通信部指挥自动化处处长、朱日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等职。先后领导、组织和领衔设计了基地“五大系统”、我陆军首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和我军唯一“联合作战实验场”建设,推动基地实现“三次历史性跨越”,引领我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担纲研发了“北京军区指挥所数据库综合运用系统”、“间瞄武器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等数十项科研成果,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并填补我国军事技术空白;打造出中国最大信息化战场,经受113场联合实兵对抗“战火”洗礼,催生复杂战场环境下“信息主导,体系破击”、“全维作战,立体打击”等数百个新战法训法;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四总部树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作战部队誉为“我军训练基地信息化建设第一人”。
  时髦“信息官”,想法超凡脱俗
  流行的新潮电子产品,总是吸引着59岁的张冀湘。他喜欢网上购买书籍,宿舍里的桌子、床头、茶几上,放着台式、笔记本和多部掌上电脑。他绝非为了自己享乐,而是让训练手段跟上世界科技发展浪潮。
  外军作战理念的变革往往是出于对国家社会学的研究。张冀湘说:“美军通过与《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夫妇探讨,形成了空地一体战理念;通过研究《未来战争》系列丛书,引发了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概念;通过研究惠普和微软两大公司的经营模式,产生出网络中心战思想。”因此,他的目光始终把前沿科技向演兵场应用上聚焦,他的科研开发创意总是源源不断。
  15年守在偏僻北疆大漠,张冀湘却很“时髦”。记者发现,他散步时戴的手表上有GPS装置,可以精确计算步行距离。
  然而,这些新潮数码产品对于张冀湘来说,有更多的实际用途。手表上有GPS,在戈壁滩上不会迷路。
  以往,战场调理员都是进驻参演部队指挥所,将指挥员命令指示记录到本子上,等演习结束,再由导演部对作战双方指挥行动进行评判。演习时,导演部也只能从视频系统中观察部队作战行动,无法及时获知指挥所的指挥状态信息。这成为制约导演部评判演习效果的一个难题。受到平板电脑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功能启发,张冀湘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设计出单兵携带的“腕带调理终端”,并创新出一套“调理短语代码体系”,涵盖合成、机动、炮装工通化、政后装等,以手机常用短语的形式录入调理终端。通过计算机网络、CDMA和无线集群,实现导演部与部队指挥机构、调理人员和保障、勤务分队之间的图文数据与音频信息的双向传输。采用语音、视频和图表信息传输方式传输导调指令,生成调理简令和调理简报,下发态势信息和裁决指令,实现了演习调理数据化,为演习裁决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了前端数据支撑。他还研制出“单兵作战训练感知系统”,士兵身上戴上感应器,导调人员就能知道士兵是卧倒还是奔跑、跳跃。身在大漠,心在大漠,梦也在大漠。看了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张冀湘又在考虑“3D视景”技术在电子沙盘中的应用……
  他的眼睛,还盯着世界。2010年,张冀湘出国访问,参观了瑞士国家训练基地,大开眼界:“人家也是用激光模拟火炮,但建筑物里有机关,一炮打过去,建筑物的灯光全熄,门窗哗哗颤动,像真的一样!”回国后,他开始改进演习环境。又是一次演习,某旅担负穿插任务,途中遭遇雷场,发现地雷不再是以往用小土堆代替的“示意雷”,而是埋在地下与真雷完全一样的“数字雷”,必须用探雷器才能发现,排除与否,导演部的电脑上均有显示。
  研制靶标系统,张冀湘提出一个理念:“靶标就是假设敌,靶子有多先进,对手就有多厉害。一个好的靶标系统,可以不带蓝军!” 张冀湘的想法超凡脱俗,常常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一次,一位中将半信半疑地问他:“你说模拟系统那么厉害,不是吹牛吧?你能模拟苏中七战七捷吗?能模拟孟良崮战役吗?能模拟上甘岭战役吗? ”张冀湘笑着说:“可以。如果您愿意,甚至能模拟冷兵器时代的近战搏杀,能模拟帆船时代的大海战,只不过要做大量的数字建模。”张冀湘被誉为基地信息化建设“首席信息官”。他不是靠资格老,也不是靠技术精,而是凭着顽强毅力,用系统思维牵引基地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化拓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
  手机短信,解决“隔山打坦克”难题
  一度,演兵场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让大家哭笑不得:实兵模拟交战中,被“击中”的坦克还在横冲直撞。由于激光只能打直线,红蓝双方的坦克往往都躲在山包后面,谁也不露头……战场上哪有这回事?张冀湘和他的科研团队先是给战车加装了火控和油路闭锁装置,一旦被对方“击中”,战车无法射击、自动断油,只能停下退出战斗。随后,他又在思考:真正的战场既有直射炮,也有曲射炮,既然激光不能模拟曲射炮,那么有没有办法寻找一种能模拟曲射炮打击坦克的手段?他带着课题组反复研究,几度陷入困境,100多个日夜攻关毫无进展。一天,张冀湘正在冥思苦想、一筹莫展时,桌子上的手机响了,朋友发来一条短信。
  短信!他眼前一亮——把曲射火炮的射击诸元用代码短信发到导调控制中心,进行弹道计算,如果目标匹配,再进行毁伤计算,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直瞄武器打激光,间瞄武器打数据”的思路随即被提了出来。
  张冀湘发现确定弹着点和毁伤效果,需要确定火炮发射时的位置、高低角、方位角、气温、风速、弹种、药温等23组数据。他到部队借来火炮射击器材进行实验,先后奔赴军地院校调研并进行软件研发。通过将数据采集器收集的相关数据,以短信形式发送至实兵对抗服务器进行模拟计算,辅助评估系统可根据双方兵力、火力配置情况自动生成毁伤效果,使得消极隐蔽以求自保的作战单位无处躲藏,再现客观真实的战场。   试验证明,这个思路确实可行,两秒钟之内就能判明曲射炮是否命中目标。“隔山打坦克”的难题解决了!
  间瞄打数据想法的实现,大大拓展了实兵模拟交战系统的运用,坦克、步战车、火炮、单兵等所有作战单位都可安装。张冀湘和他的科研团队还在激光发射装置中加装了编码器,使激光接收器能够识别到发射炮(导)弹的作战单位类型、弹种,从而形成了涵盖诸军兵种的实兵交战系统,突破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数字裁判”:开启实战大门
  张冀湘建设“五大系统”时研发的辅助评估系统,是基地“数字裁判”的“鼻祖”。如今,经过多次升级和信息化改造,已成为陆空联合导调控制评估系统。
  这一系统以陆空联合导控平台为核心,引入一体化指挥平台、战役指挥训练、战场监控等系统,引接雷达空情等信息,研发陆空联合实兵演习、机动检验、炮兵航空兵实弹射击等评估系统,拓展实兵演习控制、调理、裁决、评估、管理等模块,使基地作战与指挥、战役与战术、实兵与模拟融合集成,实现战场完全“透明”。
  基地导调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尽收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战场实况,部队集结、机动展开、发起攻击等双方对抗的各种态势信息,实时显示。过去演练,导演部一出情况,红蓝双方就放手自主对抗。这种对抗看似硝烟弥漫,但简单粗放,有时双方对胜负争论不休,导演部变成了拉架的“婆婆”。
  “为什么人的正常血压值是90~120毫米汞柱,这不是凭空规定的,而是将人的生理特征用标准数值来表示的。”张冀湘说,“演习评估,就是对一支部队战斗力的体检,需要一张用数据说话的标准体检表。”于是,张冀湘建议研发演习评估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完整记录、评判和分析参演部队各项战斗指数,破译为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的数据清单。一次演练,系统量化分析自动产生的评估资料往往厚达数十页,精确到分秒的战场态势变化及战场录像可随时网上调阅。依托张冀湘的“数字裁判”,基地启用了实战化的全新导调模式:动态显示,精细调控,根据战场态势变化,一招一式地磨砺摔打部队。信息化战场走来“数字裁判”,计算机取代了主观判断,概略性裁评转变为精确性裁评,战斗力如何评价、怎样估算,有了一把新的公平尺。一次演练,红方指挥员下令:“预备队10分钟内投入战场。”不料,被导演部当场否决,理由是:卫星定位系统显示,红方预备队远在30公里外,10分钟不可能赶到。演习战至残局,红方呼叫火力覆盖,张冀湘又亮起“红牌”:“评估系统显示:你部炮兵分队弹药库存为0,无法实施火力打击。” 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战损”坦克没有得到抢修,就不能“复活”参战;工程部队没能修复炸损“桥梁”,车马步兵谁也“过不了河”;侦察兵没有传回“敌人”准确坐标,炮火打击就是“0”分;防化兵没有对“染毒地带”进行洗消,部队中毒几率肯定是100%……
  “数字裁判”,在演兵场拦起一道“实战”门槛。以前,指挥员命令一下,部队做做动作,“做过了”就算“做好了”。现在,一切按实战标准裁决,能不能做,做到位没有,“数字裁判”步步进逼。
  “演习变实了,变难了,但更锻炼部队。”某机械化师师长朱亮在演习现地对记者说。
其他文献
王斌怎么也没想到,这一次《士兵突击》的主角不再是许三多,而是自己。云南电视台有史以来第一次铺红地毯不是为了明星演员,而是为一名战士。第一次不在训练场,而是走过200米的红地毯,作为云南武警总队的新一代“兵王”,王斌没有兴奋,脑子重播的全是士兵的突击。  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刺骨的冷水淋湿了100名战士的全身。暴雨过后,全副武装的战士听着指挥员的口令,在泥浆中开始匍匐前进。这是云南武警总队选拔“兵王”
期刊
王芳  【这样的我】  我来自贵州,是一名男兵排的女排长。今年我带着女兵协助完成了湖南卫视《麻辣女兵》的拍摄任务,受到主持人的高度评价。我希望我不拘的性格,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感染每一名士兵。  【魅力评语】  你谦虚、好学、实干,无论是在男兵排当女排长,还是在男兵连当女指导员,都岗岗胜任;你既温柔体贴又严肃认真,用甜蜜的微笑感染着每个人,演绎着魅力女兵的风采。  【战友团】  成都军区驻滇某防
期刊
这是一支具有红军血脉的正义之师,她诞生于南昌起义、平江起义、 赣东北起义,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等历史时期,走过了漫长而峥嵘的岁月;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胜利之师,战争年代,南征北战,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及朝鲜、越南北半部,转战17万余公里,参加战役和主要战斗5023次,歼灭中外敌军73.7万人,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歼敌一个整编
期刊
在黄河之滨,中原腹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信息浪潮扑面而来。校园内,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光纤接入直通宿舍,信息的纽带为学子们开启了一扇知识之门;教室内,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正通过局域网向学员直播,为党的创新理论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实验室内,一套套杀手锏级的信息化作战装备,从这里走向信息战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进行时  “骁风style”  沙场秋点兵,“骁风”励精英。  深夜,校园内一片寂静。一道
期刊
“为了我至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哼唱着刘欢的《从头再来》,这些“90后达人”们的脸上,映着青春的靓丽色彩,美丽而动人。一年以后,这些“达人”们就要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和边疆,在祖国的雪域高原、大漠戈壁、边关哨卡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达人传奇”。  边防学院学员二队有这么一群“另类”学员,他们或将设备分解结合,或将日记一“晒”到底,或将瑜伽“撒”在心间,他们就是校园青春“达人
期刊
3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成就了一座名山——老山。在那里,无数参战官兵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铮铮誓言,创造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老山精神”不老,新兵老兵却是年复一年的更替。如今,“90后”已占连队总人数的73%,这些曾经的“新新人类”、“拇指控”、“嘻哈族”,在自己的青春光阴里,与山为伴,与树为邻,与曾经的坚定信念,一点点
期刊
在新兵心中,他为何胜过当红明星?新兵说:  军营男子汉,就应该像他那样阳光  说来也怪,他没有纵身火海的一跃,也没有众人瞩目的功绩,却让一批又一批新兵敬佩得五体投地:笔记本上写着他的励志格言,耳旁时常萦绕他的鼓励话语,脑子里不时闪现他的动人事迹……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一个亿万富翁之子,在家有专车接送,有保姆专门伺候,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到部队为了练成训练精兵,竟然两次累倒在
期刊
人们的目光一直好奇地聚焦在我军序列中一支又一支神秘的队伍,然而,更多的官兵还从未走进大众视线,比如在地下“龙宫”中训练与战斗的导弹兵。  第二炮兵部队技术营官兵的战位,全部集中在地下“龙宫”中密闭存放导弹的环境内,如果有战事,这些导弹兵将一直持续战斗在地下“龙宫”,直至战争结束。因此,密闭生存训练就成了技术营官兵平战转换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带实战背景的密闭生存训练,一般每年一至两次,一次最少一周时
期刊
将军名片:夏平,浙江萧山人。1959年3月出生,1978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学员、技术员、助理员、秘书、干事、处长,海军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保卫部副部长、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纪检部长、秘书长、干部部长,现任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海军少将军衔。先后2次荣立二等功,5次荣立三等功。  2012年12月20日,当我接过中央军委习主席签署的军衔晋升命令,佩戴上海军少将军衔的时候,正值又一批新战
期刊
编者按:随着时代变化,军营硬件和软件设施不断完善,新一代“八大员”也亮相军营。近日,记者高亚男来到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基层部队,了解他们的工作,体验他们的生活,走进新“八大员”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多侧面采访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事。  营区广播员:润喉片“绊倒”了“男百灵”  说起高原,大家立马会想到辽阔粗犷的黄土高坡,会想到韩红的那一曲描绘世界屋脊的《天路》。可在我们部队,官兵第一反应却是一名长相清秀的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