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他既强调人格的整体性,认为人格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又强调人格的独特性,认为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一种独特的组合,个人的行为显示他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
一、阿德勒的有关人格理论
1.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生具有一种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他把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优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向上意志促使人要做一个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追求优越的人格表现。他又指出,追求优越既可能成为向上的动力,又可能危害社会。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人就会变得骄傲、专横、爱虚荣、自高自大,成为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2.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的方式——生活风格。他认为,个体在追求优越目标时,可以用各种行为模式来达到。生活风格就是指一个人早期的生活道路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模式)。他认为,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应该了解他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错误的生活风格之分。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他和别人和睦相处。错误的生活风格与社会目标相违背,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的。阿德勒认为,儿童在4~5岁时,生活风格就已经定型了。错误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同时形成。他认为,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⑴忽视。对儿童的忽视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并且会引起他们的愤怒,使他们用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
⑵溺爱。儿童如果成为家庭照顾的中心,受到溺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每一个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这种儿童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并且缺乏社会兴趣。
⑶生理自卑。生理自卑可能激起积极的补偿,也可能激起不健康的自卑情绪。
3.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要。一个人能否获得一种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这主要取决于母亲。因为儿童最初的、主要的社会环境是与母亲的接触。如果母亲经常把儿童束缚在家中,儿童就会与他人“隔离”,从而形成低级的社会兴趣。如果母亲在家庭中保持一种合作的气氛,儿童就会比较容易形成社会兴趣。
二、人格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几点启示
根据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成人在教育幼儿时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要给儿童正确的爱
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呢?当然是要“教育爱”,不要“溺爱”。有些人总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在这种百般迁就和放纵下,孩子会变得非常任性和自私。在任性的温床中,一切不良品德得以滋生,最终会造成个人和家庭的不幸和悲剧,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也就不言而喻了。“教育爱”则是在爱孩子的同时,不忘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爱孩子的一种体现。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严厉,动辄就训斥打骂。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应是合理的,凡是提出来的要求就应坚定不移地要求他们做到。但是,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2.要从情感上关注儿童
爱孩子不仅要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需要,还要从情感上关注他们,满足其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孩子不仅需要成人给他们讲故事、唱歌,还需要成人听他们讲故事、唱歌,看他们跳舞,需要成人的赞扬和认可。如果成人对他们的唱歌、表演以及谈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表演无动于衷或者兴趣不大,儿童就会伤心、失望。如果成人没有在情感上给儿童以足够的关注,甚至疏远、漠视、厌倦儿童,就会形成儿童性格上的缺陷,如孤僻、冷漠、凶残等。所以,成人一定要多亲近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既做他们的长辈,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讲故事,做游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通过情感交流,加强成人与孩子间的联系和信赖。
3.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
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儿童能不能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人不仅要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还要为儿童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⑴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儿童之间的交往首先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儿童正是在说笑打闹中互相熟悉,获得交往经验的。
⑵教儿童学会宽容。儿童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发生争吵。因此,成人要教育儿童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如果对别人过于苛求,不能宽容别人,是难以和同伴友好相处的。
⑶教育儿童心中有他人。人际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要让儿童从小就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不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否则,别人就不愿意和他做朋友。要引导儿童注意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慢慢悟出道理,明白在与同伴交往时应该怎样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民族幼儿园)
一、阿德勒的有关人格理论
1.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生具有一种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他把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优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向上意志促使人要做一个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追求优越的人格表现。他又指出,追求优越既可能成为向上的动力,又可能危害社会。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种人就会变得骄傲、专横、爱虚荣、自高自大,成为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2.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的方式——生活风格。他认为,个体在追求优越目标时,可以用各种行为模式来达到。生活风格就是指一个人早期的生活道路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模式)。他认为,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应该了解他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有健康的生活风格和错误的生活风格之分。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他和别人和睦相处。错误的生活风格与社会目标相违背,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的。阿德勒认为,儿童在4~5岁时,生活风格就已经定型了。错误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同时形成。他认为,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⑴忽视。对儿童的忽视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并且会引起他们的愤怒,使他们用不信任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
⑵溺爱。儿童如果成为家庭照顾的中心,受到溺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每一个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这种儿童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并且缺乏社会兴趣。
⑶生理自卑。生理自卑可能激起积极的补偿,也可能激起不健康的自卑情绪。
3.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的需要。一个人能否获得一种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这主要取决于母亲。因为儿童最初的、主要的社会环境是与母亲的接触。如果母亲经常把儿童束缚在家中,儿童就会与他人“隔离”,从而形成低级的社会兴趣。如果母亲在家庭中保持一种合作的气氛,儿童就会比较容易形成社会兴趣。
二、人格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几点启示
根据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成人在教育幼儿时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要给儿童正确的爱
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呢?当然是要“教育爱”,不要“溺爱”。有些人总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在这种百般迁就和放纵下,孩子会变得非常任性和自私。在任性的温床中,一切不良品德得以滋生,最终会造成个人和家庭的不幸和悲剧,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也就不言而喻了。“教育爱”则是在爱孩子的同时,不忘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爱孩子的一种体现。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严厉,动辄就训斥打骂。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应是合理的,凡是提出来的要求就应坚定不移地要求他们做到。但是,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2.要从情感上关注儿童
爱孩子不仅要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需要,还要从情感上关注他们,满足其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孩子不仅需要成人给他们讲故事、唱歌,还需要成人听他们讲故事、唱歌,看他们跳舞,需要成人的赞扬和认可。如果成人对他们的唱歌、表演以及谈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表演无动于衷或者兴趣不大,儿童就会伤心、失望。如果成人没有在情感上给儿童以足够的关注,甚至疏远、漠视、厌倦儿童,就会形成儿童性格上的缺陷,如孤僻、冷漠、凶残等。所以,成人一定要多亲近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既做他们的长辈,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讲故事,做游戏,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通过情感交流,加强成人与孩子间的联系和信赖。
3.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
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儿童能不能顺利地与同伴交往,和睦友善地与伙伴相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成人不仅要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还要为儿童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⑴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儿童之间的交往首先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儿童正是在说笑打闹中互相熟悉,获得交往经验的。
⑵教儿童学会宽容。儿童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发生争吵。因此,成人要教育儿童学会宽容和谅解他人。如果对别人过于苛求,不能宽容别人,是难以和同伴友好相处的。
⑶教育儿童心中有他人。人际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要让儿童从小就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不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否则,别人就不愿意和他做朋友。要引导儿童注意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慢慢悟出道理,明白在与同伴交往时应该怎样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民族幼儿园)